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04269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中国古代理想人格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02-28 10:01:43 编辑:兔子

自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04269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中国古代人格的分类“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点此查看:人格心理学自考教材人格心理学题库、其他自考网课

中国古代理想人格

从《周易》开始,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包括孔孟、老庄等儒家与道家的代表人物都在构想自己的理想人格,即人生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或最高人生境界。

中国心理学史学家燕国才先生将《周易》中对理想人格的描述进行了概括,得到18项心理特征①:(1)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2)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3)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4)仁义礼智的完整道德。(5)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6)诚信不欺的正直精神。(7)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8)自我节制的调控能力。(9)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10)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11)与人和同的待人态度。(12)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13)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14)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15)胜不骄、败不馁的正确态度。(16)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17)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18)特立独行的完善人格。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能提出如此全面的理想人格特征,实在难能可贵。在西方社会,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才提出自我实现者的15种优良人格特征。孔孟等儒家代表人物继承《周易》的观点,采用把古人理想化的方法,利用人们贵远贱近的心理,赋予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人许多功绩、才能和人品,诸如仁人、克己、公正、谦恭好学、治国平天下等等,指他们为所有社会成员的楷模,从而成为大家的理想人格,达到托古立言,传播自己思想的目的。

先秦老庄学派的理想人格与孔孟儒家的理想人格相去甚远。他们虽然也讲圣人的品格,但是与儒家说的不一样。儒家讲积极进取,而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在老子的理想人格中,无为是首要内容。

要达到无为的境界,首先要守弱。柔弱与生相联,坚强与死相类。坚强会带来害处,柔弱则有益无害。柔弱还能胜于刚强,老子常常以水和婴儿为柔弱的典范。柔弱到极点,就与婴儿、与水相似,也就越合于道,越接近无为。

老子不仅讲柔弱,而且讲不积累,不争取,越是积累,越会不足;越是为别人,也就越是为自己。老子还概括了无为的行动规范,他称之为“三宝”,即“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上篇》)。

庄子继承老子的柔弱无为的处世哲学和做人标准,并加以发展,提出了理想人格的下列标准:

(1)无情。即不动感情,保持心境平和,不为喜怒哀乐等情绪困扰。无情不是说人无感情,而是说要听其自然,不以好恶伤身,也不人为地增益生命。不仅要对是非不动感情,而且对生死也不动感情。他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庄子•大宗师》)

(2)无己。庄子在其名篇《逍遥游》中提出了这个标准。所谓“逍遥游”,是对老子无为说的一种形象的表述。整篇文章的宗旨是,理想的人格应该是“逍遥游”的境界。庄子在文中将理想人格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即不考虑自己,无功是说不追求功绩,无名是说不追求名誉。三种人中,以无己的境界最高,因为做到了无己,才能视功名为粪土,才能做到“逍遥游”。

(3)无所待。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而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恶乎待即何所待,也即无所待的意思这是说,至人并不凭借别的东西,而是凭借天地之正气,在宇宙中遨游而无穷尽,所以无所待,不求名利,也不追求德行与才智,完全从人世生活中解脱出来。

(4)无用。达到逍遥游的一条途径是无用,就是要把自己当成一块废料,没有任何用处,才可以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在《大宗师》中说过:“人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反而有大用,这就是保存自己,享受逍遥游的生活。

(5)不以人助天。即不要从事人为的努力,不从事任何人为的变革。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为真人。”(《庄子•大宗师》)这里说理想人格对生死的态度,既不好生,亦不恶死,生而欣然,死而不拒,生死都不追求,一切顺其自然,不用心背道,不以人助天,只是顺从自然而变化,不加任何改造,这就是真人。

从以上理想人格的标准可看出,庄子基本排除了人的主观努力,赞赏顺其自然的生活,开辟了一条通向人生最高境界的消极无为、出尘遁世之路。这条道路与儒家提倡的积极有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截然相反。然而道家与儒家的理想人格一阴一阳,相反相成,构成了数千年来中国文人人格内在的矛盾统一。

更多相关内容可查看“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