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 | 课程代码 | 学分 | 大纲名称 |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版次 |
| 小学科学教育 | 00408 | 4 | 小学科学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 小学科学教育 | 杨宝山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5年版 |
1.上表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第一章科学的性质与发展历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准确把握科学与科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理解科学探究的特点,领会科学探究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式;了解科学活动的特征以及科学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状况;领会21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科学的性质
1.对“科学”的概念辨析
2.科学知识的性质
3.科学探究的性质
4.科学活动的性质
(二)科学发展的历史
1.科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16一17世纪的科学发展
3.18一19世纪的科学发展
4.20世纪的科学发展
(三)21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21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
2.21世纪科学发展的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的性质
识记:
(1)科学是人类文化过程的重要方面。
(2)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系统。
(3)科学技术会产生负面影响,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关心并有权参与的社会事业。
领会:
(1)科学知识的根本属性是可检验性。
(2)科学探究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式。
(3)问题解决能力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与保障。
(4)科学探究的基本策略。
(5)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
(二)科学发展的历史
识记:
(1)德谟克利特原子说的基本思想。
(2)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3)伽利略对动力学产生的重要贡献。
(4)牛顿在经典力学建立中的独创性工作。
领会:
(1)近代科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2)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三)21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识记:
(1)21世纪科学发展的人文化趋向。
(2)21世纪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领会:
(1)21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更加紧密的关系。
(2)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内涵。
(3)观念转变理论指导科学教育的方法学意义。
第二章小学科学教育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特点;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把握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明确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1.实物教学阶段
2.“自然学习”阶段
3.进步主义教育阶段
4.要素主义阶段
5.结构主义阶段
6.当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1.发生认识理论
2.信息加工理论
3.多元智力理论
4.脑科学研究相关成果
(三)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与趋势
1.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
2.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
3.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识记:
(1)实物教学阶段。
(2)“自然学习”阶段。
(3)进步主义教育阶段。
(4)要素主义阶段。
(5)结构主义阶段。
领会:
当代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
领会:
(1)发生认识理论。
(2)信息加工理论。
(3)多元智力理论。
(4)脑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
(三)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与趋势
领会:
(1)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
(2)小学科学教育的挑战。
(3)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领会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依据、信念、类型和主要内容;学会运用上述理论依据指导简单的课程设计;结合实际,理解课程设计的信念以及课程设计类型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依据
1.基于哲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
2.基于心理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
3-基于社会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
(二)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信念
1.基于核心知识课程设计的信念
2.基于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的信念
3-基于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的信念
(三)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类型
1.基于学科中心课程设计的类型
2.基于学生中心课程设计的类型
3.基于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的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依据
领会:
(1)基于哲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
(2)基于心理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
(3)基于社会学视角课程设计的依据。
(二)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信念
领会:
(1)基于核心知识课程设计的信念。
(2)基于实践能力课程设计的信念。
(3)基于可持续发展课程设计的信念。
简单应用:
(1)结合实际,理解核心知识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2)通过实例,理解实践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的价值。
(3)借助证据,理解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计中的意义。
(三)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的类型
领会:
(1)基于学科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
(2)基于学生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
(3)基于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
简单应用:
(1)结合实际,理解学科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2)通过实例,理解学生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3)借助证据,理解社会中心课程设计的特点、长处与不足。
第四章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要求解释科学素养的内涵,说明世界主要国家科学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掌握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1.科学素养的概念辨析
2.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内容
(二)世界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内容
1.美洲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内容
2.欧洲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内容
3.大洋洲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内容
4.亚洲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内容
(三)我国内地小学科学教育内容
1.我国内地小学科学教育内容的变迁
2.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3.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
领会:
国外几种关于科学素养的定义及特点。
(二)世界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内容
领会:
世界主要国家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三)我国内地小学科学教育内容
领会:
(1)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2)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小学科学教材的幵发与利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国内外小学科学教材的发展历程;理解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基本模式和主要原则;了解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家庭与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和数字化资源等。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小学科学教材的发展历程
1.国外小学科学教材的发展历程
2.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发展历程
(二)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模式和原则
1.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主要模式
2.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三)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家庭与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科学教材的发展历程
识记:
(1)19世纪后美国科学教育的三大目标和两种教学模式。
(2)当前美国主要科学教材及其特点。
(3)20世纪50一90年代我国小学自然教材的主要版本。
(4)21世纪以来我国小学科学教材的主要版本。
领会:
(1)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教育改革时期科学教材与以往教材的差异。
(2)我国小学科学教材从《自然》到《科学》的演变过程。
(3)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材与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模式和原则
识记:
(1)科学教材编写的“中心一边缘”模式的基本过程。
(2)科学教材开发和应用的“行动研究”模式的主要特点。
(3)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领会:
(1)科学教材编写的“中心一边缘”模式的主要缺点及产生的结果。
(2)选择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3)组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4)设计呈现方式的基本原则。
简单应用:
(1)小学科学教材的逻辑框架,并利用编排教学内容的原则进行评价。
(2)小学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并利用设计呈现方式的原则进行评价。
(三)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识记:
(1)学校内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主要类型。
(2)常见的家庭和社区内的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3)小学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自然资源。
领会:
(1)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对小学科学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2)各类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3)数字资源对小学科学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简单应用:
(1)利用多种方式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分类。
(2)利用多媒体数字资源制作小学科学教学课件。
综合应用:
综合利用小学科学教学和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开展小学科学教学。
第六章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和组织形式;掌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重点掌握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能够利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1.课堂教学
2.课外兴趣小组
3.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
4.校外科学教育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
2.小组合作教学
3.个别化教学
4.复式教学
5.新技术支持的小学科学教育
(三)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1.科学教育与实物教学
2.进步主义教育与“做中学”
3.科学读本与知识教学
4.科学探究与探究式教学
5.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识记:
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领会:
(1)小学科学教学中社会实践与研究性学习的联系与区别。
(2)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原则。
(3)校外科学教育的本质。
(二)小学科学教育的组织形式
领会:
(1)班级教学及特点。
(2)小组合作教学及特点。
(3)个别化教学及特点。
简单应用:
新技术支持的小学科学教育。
(三)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识记:
(1)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
(2)“做中学”教学方法的作用。
领会:
(1)进步主义教育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
(2)科学读本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简单应用:
(1)根据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特点,分析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2)根据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特点,学会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应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第七章小学科学教育的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了解国外科学教育标准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基本要求;理解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中三维目标的基本含义;了解国外青少年科学素养评价项目的主要特点;领会评价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几种主要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
1.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2.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相结合
3.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与“三维目标”
1.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目标体系的介绍
2.从教育目标分类学看“三维目标”
3.基于“三维目标”的小学科学教育目标
(三)小学科学学习结果的评价
1.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2.科学探究的评价
3.科学态度的评价
4.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概要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
识记:
(1)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点。
(2)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3)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的主要特点。
领会:
(1)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应用范围。
(2)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
(3)我国学校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与发展性评价理念不一致的情况。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与“三维目标”
识记: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主要内容。
(2)四种知识类型的基本含义。
(3)三维目标的基本内容。
领会: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知识类型一认知过程”二维结构模型。
(2)三维目标、三个学习领域、四种知识类型之间的关系。
简单应用:
能够按照“知识类型一认知过程”的二维结构,系统分析小学科学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小学科学学习结果的评价
识记:
(1)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
(2)科学探究的主要阶段。
领会:
(1)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五种分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2)“对象”和“内容”两个维度与小学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简单应用:
(1)从了解、理解、系统化三个方面,对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
(2)从科学知识应用的角度,对小学科学技能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
(3)结合教学,编制评价表和测试题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综合应用:
(1)结合实际,编制评价表和测试题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
(2)结合实际,完成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综合性评价。
(四)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概要
识记:
(1)“国际数学和科学学习趋势测评”(TIMMS)科学测量框架的主要内容。
(2)国际学生评价实践项目(PISA)中科学素养测评的主要内容。
(3)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活动的主要类型。
领会:
(1)学生科学素养测评的主要目的和作用。
(2)我国小学科学素养评价活动的测量结果。
第八章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理解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初步掌握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技能;掌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1.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2.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3.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标准
(二)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
2.活动策划技能
3.课堂教学技能
4.教学评价技能
(三)小学科学教师的研究能力
1.教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2.选择研究课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过程
5.撰写研究报告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识记:
(1)教师角色的概念。
(2)小学科学教师素质标准的内容。
领会:
(1)小学科学教师的角色定位。
(2)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识记:
(1)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含义、理念。
(2)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3)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领会:
(1)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
(2)小学科学教师的活动策划与实施技能。
(3)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4)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技能。
简单应用:
(1)做一项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2)完成一项课堂教学评价活动。
综合应用:
(1)策划一项科技活动并实施。
(2)完成一项课外活动并作评估。
(三)小学科学教师的研究能力
领会:
(1)教育研究的主要类型。
(2)从选题、设计方案、实施到撰写报告的整个研究过程。
简单应用:
针对某个特定问题,完成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综合应用:
针对一个特定问题,完成从选题、设计方案、实施到撰写报告的整个研究过程。
全专业电子资料、题库、学位、网课
最高直省2344元
上千+科次精品网课
买网课即送全真模考题库
五千+科次教材资料
电子资料满三件9折
五千+科次在线题库
全真呈现历年考试试题
自考生题库
专业智能,巩固提分
历年真题
真题全景再现
进入做题
模拟考场
海量题随机做
进入做题
考前点题
部分科目押题
进入做题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进入做题
错题收纳
试题收藏复习
进入做题
易错题
高频易错习题
进入做题
微信公众号
网课试听
教材大全
做题闯关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资料大全
免费题库
无需下载

扫描小程序码 领免费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