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毕业论文 > 经济学自考毕业论文 > 文章详情

自考经济学毕业论文: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8-09 17:15:28 编辑:铭
免费试听

《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以下是自考生网为考生整理提供的“自考经济学毕业论文: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仅供参考。更多自考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可查看本站自考经济学学毕业论文栏目。 

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来,有关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问题引发了学界热议。当前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基础、中西方的实践与差异、改革途径等不同视角对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梳理这些研究可以发现,主要有两种立场不同的代表性观点:一种是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仅从微观企业效率层面提出的大力发展私营与外资控股的混合经济,主张“去国有化”、“去公有制主体化”,进而推行私有化;另一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既从宏观层面强调应大力发展国有控股的混合经济,以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从微观层面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双向或多向混合。

上述哪种观点符合我们党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本意呢?纵观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到十六大提出的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再到十七大指出的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一直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而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因此,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从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出发,澄清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并以此指导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

基于此,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以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回顾资本主义发展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系统考察生产关系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包括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来分析认识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

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历了自由资本、一般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四个阶段。资本主义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正是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内在互动,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实现了不断飞跃。

(一)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是“直接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commerce)和消费形式”.[1](P40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P22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3](P2-3)在这里,马克思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看做是制度创新的根源,而且技术创新作为“直接生产力”,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与此同时,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制度安排不仅要适应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还要通过不断地创新反作用力于技术创新。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质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方向,“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被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但是,这只是通过使劳动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4](P363)不仅如此,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P403)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性内生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

(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演进逻辑

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创新加速资本向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资本的社会化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基础,不断调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适应了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演进的趋势。

1.技术革命加速资本社会化发展进程

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实现了由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信息控制化的过渡,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的运用,都使得资本具有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科技为主导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了垄断资本主义发生深刻的变革,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的转变。

新技术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缓和社会矛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和改良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地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现代生产力的特性和水平。垄断资本主义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中科技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社会化生产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2.资本社会化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了基础

随着股份公司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剧烈的竞争,垄断代替了竞争,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是资本社会化的长足发展,资本的社会化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是由于,垄断资本作为特定形式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对资本个人所有制的逐步剥离,垄断企业也在发展中逐渐具备了社会化的特征。虽然目前在资本社会化过程中,生产力仍然具有很强的资本属性,但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必然会使生产关系发生大的变革。

资本的社会化在物质上和生产形式上为这一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它始终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范畴,“无论向股份公司和托拉斯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的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5](P810)但是,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框架内,资本社会化也只是资本集中和垄断的手段,还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由资本推动的技术创新,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也有了更大程度上的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技术垄断优势,获得了巨额的超额利润,加剧了“中心”与“外围”的矛盾。

科学技术本应该是为全人类普遍提升福利水平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的运用给少数资产阶级带来利益的同时,却使世界上多数人限于贫困之中,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学终将成为推翻资本统治地位、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资本主义技术创新的结果,也将是人类社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正如英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所说“科学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事业,与公有制有着天然的联系。”[6](P536)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则认为“科学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因而属于全社会,它不应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科学的共产主义气质与作为垄断组织私有制来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是不相容的。科学精神气质的两个基本方面为公有主义或共产主义和无私利性。”[7](P826)

(三)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互动的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就充分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来看,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提高,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断进行着新的调整,先后通过股份制、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法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形式等实现资本的集中,资本的集中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同时又扩大和加速了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从而不断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

首先,股份制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资本和生产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并标志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化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次,随着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阶段。私人垄断资本的出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集中形成垄断可以加速和加强积累,从而扩大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再次,法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形式的出现。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实力雄厚的社会法人成为企业投资的主体,为垄断资本的技术大开发和全球战略发展的推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作为强大的推动力促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向社会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实现形式不断社会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必将引起生产关系中其他方面的变革,通过不断调整的所有制形式从而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最终技术创新又推动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演进,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桎梏”作用始终是存在的,最终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阻碍,未来它也必将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我国的技术创新

上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的分析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推动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具体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来看,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的一般规律同样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实践中发挥作用,但是不同的是,推动我国技术创新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我国的技术创新又将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力。

(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体现在所有制形式上以公有制为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所有制改革决定着建立怎样的生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主要围绕着所有制问题展开,从早期的单一公有制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再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乃至“两个毫不动摇”的提出,这都反映的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调整,使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其中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作为公有制主要形式的国有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组织经营形式。

尽管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但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反映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根本矛盾,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是为整体资本家服务的。而社会主义的国有经济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关系基础,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国有经济在国家的重大技术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有经济在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承担了主要角色,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二)我国国有经济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国的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除了追求利润之外,还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主要表现为科技安全)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职能。我国的国有企业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不断地促进了技术创新,这一点从我国的技术创新实践上得到很好的证明,在国际上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如航天、核技术等正是在国有企业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和重大成果(参见表1)。

【1】

让全体人民享受创新产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它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采取的技术锁定和技术垄断,实现企业的利益和国家、社会及人民利益的统一,从而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竭。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有企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始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曾被作为“技术移植、技术模仿、技术赶超和技术扩散”的主体。[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当继续为社会提供技术公共品,并利用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优势,通过“后赶超战略”,实现我国的技术自主创新。

2013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增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其中国有研究机构经费1 781.4亿元,增长15%;高等学校经费856.7亿元,增长9.8%.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为555亿元,也主要集中在国有各类部门当中。[9]

截至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①中国有工业企业单位数6 762个,国有独资公司工业企业单位数2 805个,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208 400个,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R&D经费总共投入8 967 632万元,私营工业企业R&D经费总共投入16 901 374万元,但从企业平均研发经费投入来看,国有企业和独资公司远远大于私营企业,图1、图2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学者吴季松认为,“就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技术产业化的八大高技术发展来看,每一种都把人类引向公有制。如在未来社会无所不包、四通八达的全社会信息网络中,信息的主体能够私有吗?所以,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主体将会过渡到公有制。”[10](P225-226)

可见,科技革命的最终方向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技术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采取单一的公有制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阻碍了我国的技术创新。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如何发挥最大效用,巩固其主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会改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当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采取的必要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其最终必然要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

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可以通过多种有利于企业增强效率、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形式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在国家核心关键技术创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在关系到人民群众直接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的技术创新方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要不断保持技术创新的活力,起到技术创新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真正起到技术创新为社会所用为人民所用。公有制经济不能实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搞私有化,依赖外资的技术转移扩散来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即便是跨国公司通过技术转移暂时促进了一定的技术进步,但由于技术垄断的存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一种实现形式,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要通过生产工艺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保证人民切身利益的前提下,最终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还是公有制实现形式采用混合所有制,都应在坚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能有利于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应对“新常态”中推动技术创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当前,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发,我国提出了建立以增速缓、结构优、动力足为表征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其中创新驱动是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而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所以,深刻认识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尤其是当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的技术创新,意义重大。

(一)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技术创新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突出表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生产萎缩,失业增长,经济低速发展,各国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期,世界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缓慢增长期。这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存在。为了尽快走出经济低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来推动加快技术创新,力图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的复苏,如美国主要通过推动新能源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欧盟则注重低碳技术的研发,亚洲的韩国和日本也都围绕“绿色经济”研发绿色技术。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考察社会经济运动发展规律表明,不调整和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仅通过技术创新的政策来实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只能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对外贸易急剧下降,经济增长减速较为明显。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增长之后,自2012年开始迎来经济“新常态”.***同志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2014年峰会上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说明未来技术创新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二)继续发挥国有经济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继续发挥国有经济在我国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这里有两层含义:

其一,国有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是由国有经济的阶级属性决定的。我国的国有经济保证了国家能够代表劳动者的整体利益,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防止有私人资本控制的技术垄断,避免由此带来的技术锁定。建立适合本国制度和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才能有助于推动本国的技术创新。对我国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保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促进技术创新的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就是要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而掌握核心技术并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则是国有经济提高控制力的关键。

其二,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在资金、人才特别是技术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将在技术创新中起主导作用,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竞争力的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等科技领域,国有经济可承担起政府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国有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尽管与世界500强相比,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只有1.4%,而国际大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其销售额的10%-20%,但是,近年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逐年增加研发投入经费,如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制造业国有控股企业的R&D支出达到167亿美元,占全行业的40%,国有控股企业的高技术制造业R&D支出强度高出全行业平均的一倍以上,特别是像航空航天器制造,其强度已经和欧美日企业水平接近。[11]

一般来讲,在关键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点科技领域一般要发挥政府的功能,实行政府主导,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目标和利益能够和国家的利益有力地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有利于政府功能更好的发挥。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将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提出全面部署,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这是新形势下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更好地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有效途径。

(三)坚持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推动我国技术创新

当前对国有企业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股份制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混合所有制只要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就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能体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企业中取得支配地位,就会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的技术创新,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力,技术创新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享有。否则,如果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改革路线设计,将混合所有制经济搞成私人、外商控股,变为私有制,不仅不会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相反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技术创新。拉美国家的改革实践证明,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搞私有化,最终不但没有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还极大地破坏了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证明,“市场换技术”是换不来真正的核心技术的。当今社会的发展现实表明,科学在生产和技术上的自觉应用日益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先进生产力是提高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而公有制正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12](P17)把先进技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产生的崭新的动力体系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多的劳动生产率和效率。

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就必须坚持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有坚持国有控股,才能保证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混合所有制才能发挥其优势,才能促进技术创新,建设好创新型国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美]罗伯特·金·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以上“自考经济学毕业论文:基于政治经济学分析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由自考生网提供,更多自考相关毕业论文请查看本站毕业论文栏目。

小编推荐:自考经济学毕业论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