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自考毕业论文 > 文章详情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论高适赠别诗的风格流变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08-06 10:39:03 编辑:xy
免费试听

《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论高适赠别诗的风格流变,主要向自考毕业生们提供了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论高适赠别诗的风格流变的写作思路、写作详情等可参考内容,详见下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论高适赠别诗的风格流变

摘要: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但他一生当中也写下了许多赠别诗篇。高适的赠别诗其风格有着明显的流变,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出仕之前和出仕之后。出仕之前,高适的赠别诗呈现出“悲壮”之风格;而出仕之后其赠别诗的风格逐渐转变为雄浑豪壮的风格。其赠别诗的风格也逐渐成熟并自成一家。

关键词:高适;赠别诗;风格;流变

Abstract:GAO Shi is a famous Tang Dynasty frontier fortress。Mention of GAO Shi,people will usually think of His Poetry,but his life also wrote many poems Farewell.This article is of high interest and appropriate for Farewell,Farewell appropriate emphasis of the style of high flow,divided into two stages:official career before and after the official career。The Farewell of style before the official career after the tragic into official career displayed a certain grandeur,his Farewell style is mature and it stands apart.

Key words:GAO Shi;Farewell;Style;Evolution

高适的赠别诗在其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刘开扬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收录其诗二百三十五首,其中赠别之作约有八十首,占其诗作的三分之一。这些赠别诗分别作于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出仕之前和出仕之后。出仕之前,高适的赠别诗呈现出“悲壮”之风格;而出仕之后其赠别诗的风格逐渐转变为雄浑豪壮。刘开扬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认为:高适出仕是在其四十六岁时,即天宝八载(749)高适赴长安应试中举封封丘尉[1]12。我们这里也按此为分界点,对其赠别诗的风格变化进行研究.由于诗人人生境遇的变化其赠别诗的风格也随之变化。

高适出仕之前时间是从唐武后长安四年(704)高适出生至天宝八载(749)高适赴长安应试中举封封丘尉。这一时期高适的赠别诗语言直白质朴,感情真挚,呈现“悲壮”的风格。

高适现今传世最早的赠别诗是《别韦参军》: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2]2221

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当时高适二十一岁。诗写送别,而重在自述求宦经历。前八句写于长安的雄心勃发及落魄失意。中间写客居梁宋,求丐农耕的孤闷生活及与韦参军纵酒高歌,放逸任情的田园之乐。后四句才归结送别。全诗字字情真,抒情率直。高适此作直吐深情,写苦不见颓靡之态,惜别仍发豪放之情,快人快语,肝胆相照,表现出诗人坦荡磊落,毫不拘泥掩饰的个性特征,雄心勃发时,“屈指取公卿”;愤懑不平时,幽怨委屈也溢于言表,“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激情突起时,“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因而能以情动人,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诗的结尾“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写出了诗人豁达的胸襟,也是诗人赠别诗中主要的情感基调。从中可以看出高适的赠别诗内容上不是局限于离情别恨的抒写,而是抒写自己的志向,使赠别诗的面貌一新。此诗基本上采取了长篇独白的方式,语言质朴直白,但尚显稚嫩.诗中又多用偶句和对比,读来音情顿挫,渐显豪迈奔放之风格.这一时期,此类赠别诗还有《效古赠崔二》、《别韦五》、《苦雨寄房四昆弟》等。

在此之前,高适的赠别诗不多。从开元十一年(723)至天宝七载(748),高适隐于梁、宋之间。高适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走向了衰落。高适的祖辈官居高位,只是到他父亲这一代,高家已经显出败落之相,高父只是做过韶州长吏。家族虽没落,但是高适少有诗名并且胸怀大志,常以苏秦自诩。高适在弱冠之年带着自己美丽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无限期待,来到了京城长安,想要通过做官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他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高适无人举荐,多次求仕失败,可谓政治命运不济。被迫游于梁宋之间,这一期间他结交了许多的朋友,多是一些参军(《别韦参军》)、兵曹(《别韦兵曹》)、司仓(《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县尉(《钜鹿赠李少府》)、主簿等小吏和那些科场失意,为功名四处奔走的文人(《效古赠崔二》).他的赠别诗的创作主要就在这一时期。游于梁、宋,高适困顿失意,浪迹渔樵的生活使他的心头笼罩着一层难以驱散的阴霾。因此他的赠别诗的风格也有悲愤感慨的一面,其赠别诗早期风格的形成也在此时。如他在其赠别诗《别韦兵曹》中这样写:“惆怅春光里,蹉跎柳色前。”伤感之情自然流露;“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别韦参军》),更加明显的表现出了悲愤感慨的情绪.

不可忽视的是这一时期高适曾在开元十九年(731)第一次出塞,对其诗歌风格的转变有重要意义。他的赠别诗逐渐形成了悲愤感慨、慷慨豪壮的风格。

在唐朝,除了科举考试和门荫入仕之外,“从戎入幕,效力边陲,是中小庶族地主文人除应试赴举之外,博取功名,实现抱负的重要途径.”[3]176可以说从军出塞也是进入仕途的一条捷径。第一次出塞当时高适二十八岁,正是意气风发,壮志满怀的时候。此次出塞是想投奔安信王.但此次北行失意,其赠别诗中多有体现。《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中说:“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不仅仅是未见老朋友失意难过,也是抒写自己北行之失意,壮志难酬;《赠别王十七管记》中写道:“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诗中写了出征契丹的情况,也可见高适北行之失意。其赠别诗渐显悲壮之风.诗人在抒写自己北行之失意的同时,也写了与朋友分别时真挚的感情,语言直白朴实,多对友人的赞美、信任和祝福,如《钜鹿赠李少府》中说:“骏马常借人,黄金每留客。”写出了李少府的豪爽侠义.《别冯判官》:“才子方为客,将军正渴贤。遥知慕府下,书记日翩翩."

第一次出塞后,高适对现实有了一定的认识,不再盲目自负,而是隐于梁、宋之间,等待时机再次出仕。时间是从开元二十一年(733)到天宝四载(749)。“十年思上书”“弱冠负高节,十年思自强”,高适从没有放弃过对仕途的追求,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何代无秀士,高门生此才。森然睹毛发,若见河山来。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白身谒明主,待诏登云台。相逢梁宋间,与我醉蒿莱。寒楚眇千里,雪天昼不开.末路终离别,不能强悲哀.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这期间他广交朋友,并利用闲时出游结交了许多友人,并写下了大量赠别诗.他心态更平和,但并不绝望。他的赠别诗也是悲壮并不哀伤,仍给人以希望和憧憬。他的赠别诗无小儿女的悲伤,而多大丈夫别时的豪壮。自古赠别之诗多是抒写离愁别恨,基调多是哀婉凄伤的。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说:“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1790表达离别伤感的经典名句。王维的《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除了惆怅还有些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1306喝完这一杯酒,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诗里表达了作者戚戚然的离别之情。而高适的赠别诗多脱前人窠臼,将离别的伤感写的悲壮而不凄切。《河岳英灵集》这样评价其诗“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4]。刘开扬解释说:“就是说他的诗语有很多出自肺腑,流露真情实感的,使人读后如见其人,通过它可以了解诗人的灵魂深处。”[1]438

高适的赠别诗中最有代表性的而且现今人们最为熟悉的赠别之作当属《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2242

这首诗是写高适与董大(即董兰庭)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诗人在写此诗之时,正处于命运多舛的困境之中,甚至到了“丈夫相逢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其二))的悲凉境地,但即使如此,诗人高适仍能以“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语安慰、鼓舞朋友,激励自己,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充满了豪迈的气度和豁达乐观的襟怀.高适的赠别诗在送友人离别之时,在表达伤感的情绪的同时,会自然流露出一种对友人殷切的希望和美好的祝愿,以及对前途光明一片的憧憬。这是诗人本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如《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中安慰友人说:“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诗人自慰!但是自慰之中并不颓废,不低迷,不消沉.在《别王彻》中说:“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表达对其仕途的美好期望。《赠别王十七管记》中说:“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面对离别,诗人总能从中找出希望,并借以鼓舞友人和激励自己。

语言质朴直白,语意表达直接,但却真挚感人,这在他在河洲时所作的《效古赠崔二》中有体现:“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高适也希望自己的朋友能够早日如愿走上仕途,如:“爱君且欲君先达,今上求贤早上书。”(《赠别晋三处士》),“逢时当自取,看尔欲先鞭.”(《别韦兵曹》);这一时期他生活贫困但仍乐观自信:“家贫羡尔有微禄,欲往从之何所之?"(《平台夜遇李景珍有别》),“余亦惬所从,渔樵十二年。种瓜漆园里,凿井卢门边.去去勿重陈,生涯难勉旃。或期遇春事,与尔复周旋。投报空回首,狂歌谢比肩."(《途中酬李少府赠别之作》),“今日逢明圣,吾为陶隐居。”(《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也有劝慰友人之作,“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载酒登平台,赠君千里心。”(《别王徹》);赞美友人才高,“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睢阳酬别畅大判官》),“惜君才未遇,爱君才若此。世上五百年,吾家一千里。”(《又送族姪式颜》);对友人的思念,“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送杨山人归嵩阳》);与友人畅饮欢谈,“邂逅得相逢,欢言至夕阳。开襟自公馀,载酒登琴堂。举杯挹山川,寓目穷毫芒。”(《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对友人的勉励,“行矣当自爱,壮年莫悠悠。余亦从此辞,异乡难久留。赠言岂终极,慎勿滞沧洲。”(《涟上别王秀才》)。

通过对友人的劝慰不仅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关切、理解、期待和信任,也表现诗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

何代无秀士,高门生此才。森然睹毛发,若见河山来.

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白身谒明主,待诏登云台。

相逢梁宋间,与我醉蒿莱。寒楚眇千里,雪天昼不开.

末路终离别,不能强悲哀。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2]2213

这首诗既直接称赞了友人的才华横溢,虽几经科举未中,但终会有人赏识,实现自己的“白身谒明主,待诏登云台”的理想与抱负,又表现了渴望自己也能有朝一日拥有与友人一样“争富贵”“取功名”的机会。“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更显出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豪迈的男儿气概。又如:“明发不在兹,青天眇难睹."(《送萧十八与房侍御回还》),“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更将诗人的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当朋友精神上产生悲观、痛苦或失望的情绪时,他会以乐观主义的豁达胸怀安慰朋友,为朋友指出光明的前途。如《东平留赠狄司马(曾与田安西充判官)》:“古人无宿诺,兹道以为难。万里赴知己,一言诚可叹。……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激昂丹墀下,顾盼青云端.……知君不得意,他日会鹏抟。”又如《送蔡山人》:“东山布衣明古今,自言独未逢知音.识者阅见一生事,到处豁然千里心。看书学剑长辛苦,近日方思谒明主。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丈夫遭遇不可知,买臣主父皆如斯。我今蹭蹬无所似,看尔崩腾何若为.”他总是让人觉得前途是光明的,充满了希望。这些赠别诗可以看出高适乐观自信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功名心。

这一时期高适的赠别诗语言显得质朴,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大追求奇字奇句,多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其赠别诗呈现出“悲壮”之风格.

天宝八载(749)高适赴长安应试中举至永泰元年(765)高适逝世,这时期高适的赠别诗的风格由悲愤豪壮逐渐转变为雄浑豪壮,语言也由直白质朴变得刚健凝练,感情真挚,气骨琅然。

高适人生经历坎坷,深入了解社会现实,但他对自己的才华很是自信,所以使他更想进入仕途,施展抱负,改变现状。天宝八载(749),“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1]16高适终于在四十六岁时做上了封丘县尉这一小官,一直做到天宝十一载(752)。在此期间,他作为一个下层官吏,体察到民事的艰难,吏治的腐败,奉迎长官的难堪.深感人微言轻,仰人鼻息,难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也深感自己耿直宽厚的胸怀与污浊苛刻的官场吏务难以相容,终于辞官。究其辞官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高适一直是建功立业的积极入世之想,“他(高适)的诗到处都显示出以功名自诩的气概.”[5]323而这一个小小的县尉,官职极小而且过分的忙碌,“拜迎长官”、“鞭挞庶黎”都不是诗人所想做的,却又不得不做,偌大的才能,只让他做个县尉,使之难以忍受.这期间他第二次出塞,更加了解边塞将士的心声和下层百姓的疾苦,对社会有了更深刻、更真切地认识,同时也更感觉到自己应该投身边塞,征战沙场,保家卫国,一展宏图。所以,他在此次出塞归来之后,就辞去了封丘尉,并于次年再次出塞.

天宝十四载(755),高适在五十二岁之时,第三次出塞遇哥舒翰,这成为其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可谓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旧唐书》卷一百四十载:“客游河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6]

高适对自己的才能一直都很自信,他的自信并非毫无根据的狂妄自大,他不但诗文出众,而且还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路,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为忠臣.”[7]3329另外《新唐书·高适传》这样评价高适:“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8]4681这都说明高适有明确的政治理想,重义尚节。在他的赠别诗中这种豪情也有充分的体现,他在《送蹇秀才赴临洮》中说:“倚马见雄笔,随身唯宝刀.”《独孤判官部送兵》云:“亦是封侯地,期君早着鞭。"《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语:“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高适常用“金鞭"、“骏马”、“宝刀"、“铁甲”等来烘托侠士豪爽,勇敢、洒脱的个性,抒写其英雄气概和尚武的功业情怀,语言刚健凝练,使其赠别诗显得更加流畅自然,浑然天成。

高适第三次出塞遇到哥舒翰之后,仕途开始通达,最后位高显赫,直至封侯。直到这时高适赠别诗中的对象多为将军和幕僚.如《送浑将军出塞》: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塞上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2]2219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三年(754),高适在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开篇六句概括、勾勒浑氏家族显贵、英勇的雄壮气势,为下文造声势、作铺垫。“银鞍玉勒绣蝥弧”以下四句,将焦点聚集到了浑将军身上。但诗人高适并不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以烘云托月的手法,渲染出浑将军的忠勇义烈和赫赫战功。“传有沙场千万骑”以下为第二层,形势急转。当敌人又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又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塞外的生活艰苦清寂,时而传来几声哀厉高亢的画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严肃穆的气氛。而高适却以“宝刀”切望为国杀敌而昼夜鸣叫这一兀傲奇警的夸张想象,再一次形象揭示出浑将军忠勇义烈的英雄本色。“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动作一年行”两句,诗笔又从正面直探心曲,传达出浑将军豪迈的“意气”:只要能为国杀敌,确保边疆,就是转战“万里”,“辛勤”经年,也算不了什么。继而诗人高适再以“黄云”连绵、衰草遍地的广漠边塞;“旌旗”朝飞、“刁斗”夜鸣的军旅生活;春风不度,杨柳绝迹的“关西”艰苦环境,反衬出众多“侠少年"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勇赴国难的牺牲精神。这众多的英雄形象,如众星捧月一般,使浑将军叱咤风云、驰骋万里的风貌更加光彩照人。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回应题目的“送”字,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殷切希望。“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两句,颂扬浑将军所从之主帅哥舒翰的“神武”。诗人高适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高适在这里连用两典,结语悠远。在这首诗中,高适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风格。也正因浑将军形象的光彩夺目,故前人评曰:“浑将军得此一诗,胜于史篇一传。"[9]高适在诗中期望浑将军早奏凯歌,建立功业。实际上诗人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到乾元元年(758),高适被贬官为太子少詹事,赴洛阳,在此期间有《送崔録事赴宣城》、《送桂阳孝廉》等作品。其中《送桂阳孝廉》:

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2]2242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不到高适的任何悲观颓废的情绪,诗中说落第可以再举得中,现在不行,他日一定会鹏程万里,就表达了对朋友的才能的充分信任和肯定,也充分说明了诗人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如《送崔録事赴宣城》中说:“大国非不理,小官皆用才。……举帆风波渺,倚棹江山来。羡尔兼乘兴,芜湖千里开。”对于仕途执着追求,对于贬官坦然面对,这需要怎样的胸襟才能做到,古今以来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时期他的赠别诗显得更加地浑厚而有内涵。

高适这一时期赠别诗形成了一种“刚健凝练"的语言特点,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善于以刚健有力的语言,在诗歌一开始就造成一种雄浑壮阔的气势,给读者一种高远豪壮的强烈感受.诗人高适在《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中说:“征马向边州,萧萧嘶不休。”又有《送董判官》:“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他还在《送裴别将之安西》中写道:“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风尘经跋涉,摇落怨暌携。”分别以“征马"、“边州”、“宝剑”、“绝域"等开头,塑造了一种壮阔的背景.第二,善于以精炼凝重的语言,在结尾处“宕出远神”[10],使诗歌显得余味无穷,具有篇终而意无穷的浑厚气势。《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云:“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以问句结尾,留下空白,给人想象的空间;《送崔功曹赴越》中:“今朝欲乘兴,随尔食鲈鱼。”以张翰为食鲈鱼而辞官退隐的典故结尾,意蕴悠远,耐人寻味。

综上可见,高适的赠别诗的风格是逐渐变化的,出仕之前他的赠别诗风格是悲壮的,而出仕之后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人生阅历的增加,他的赠别诗的风格也逐渐转变为雄浑豪壮。他的赠别诗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实地反映生活,深刻地揭示生活,用直白而凝练的语言,直抒所见所闻所感。从而使他的赠别诗显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语言浑朴、气势充沛、感情真率、流利畅达,给人以粗犷厚重而又酣畅遒劲之感。使其赠别诗在唐诗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参考文献:

[1]高适著,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孙海通、王海燕.全唐诗(增订本)(第二、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殷璠。河岳英灵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

[7]高适著,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5.

[9]王安石.唐百家诗选[Z].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10]沈德潜.说诗粹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以上“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论高适赠别诗的风格流变”内容,由自考生网收集整理,供考生参考,更多详情资讯,可查看本站“毕业论文”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