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新闻伦理与法规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新闻伦理与法规10019章节串讲(4)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2-07-15 11:56:00 编辑:xy

以下“自考新闻伦理与法规10019章节串讲(4)”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

第四章新闻传播道德评价

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良心与名誉

一、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良心

良心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评价,它区别于其他道德评价的根本特征是自我评价、自我意识。新闻传播从业者的良心是每个记者或每个新闻从业者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我道德评价,是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是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意识。

良心的本源是什么?从前几章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美德、道德都不过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限制、约束,因而也就都是对人的某些自由和欲望的压抑、阻遏、侵犯。良心根源于利己,源于自我利益,源于社会和他人因自己品德好坏所给予自己的赏罚。良心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则是“名誉”。

第二节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一、良心的作用

良心具有使人遵守伦理规范的价值或作用。既然良心使人遵守道德,并且人人皆有良心,那么,为什么人们还会不遵守道德呢?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产生和决定于他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任何人都不止有做一个好人、一个有良心的人这样一种需要、欲望、目的,但良心并不是支配生活的唯一权威。决定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制约人类自由的权威是很多的。所以,良心作为道德主体内心的道德法庭,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良心也就没有道德。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良心强弱与遵守遒德以及利害人己的关系的正比例定律:一个人的良心越强,他遵守道德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良心满足的快乐便越巨大,他违背道德所产生的内疚感、负罪感和良心谴责的痛苦便越深重,他便越能够克服违背道德的欲望而遵守道德,他的品德便越高尚,他便越有利于社会和他人,从长远看,他自己从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这是一个人在一个体制健全、机制健康的社会中必然会经历的,也是必然会发生的规律。

二、名誉的作用

“众人所指,无病而死”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两句格言,形象地道出了名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力量。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1.良心是每个人自身的内在的力量,因而是无可逃避的:它总是使人真诚地遵守道德。

2.良心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意识,因而总是与个人的行为事实相符;而名誉是对别人行为的认识,因而很容易发生错误。也就是说,一个人所得到的名誉与他的行为事实往往不符:或者徒有虚名,或者枉受诋毁。

总之,当名誉与良心发生冲突时,应该牺牲名誉而服从良心。

第三节良心与名誉的评价依据

良心是评价自己,名誉是评价他人,但人们用来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标准应该是相同的。

第三节良心与名誉的评价依据

一、动机与效果

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实际活动。这表明行为是主观因素“意识”和客观因素“实际活动”的统一体。行为的主观因素被称为动机,而客观因素被称为效果。

行为效果与行为结果从词义上看没有什么区别,但二者实质不同:

1,行为效果不是相对行为来说的,而是相对行为动机来说的。它不是行为的效果,而是动机的效果。

2.动机是行为的观念,效果是行为的实际。这样:

(1)动机就既包括预期的行为过程,又包括预期的行为结果。

(2)效果就既包括行为的实际结果,又包括行为的实际过程。动机与目的也根本不同。

1.目的属于客观的“行为”范畴,是构成行为的一部分,是为了达到的行为结果;

2.行为的另一部分是手段,是用来达到目的的行为过程。相反,动机则属于主观思想范畴,是对行为的思想、预想,是对行为目的与行为手段的思想、预想。因此,动机不仅包括预想的目的,而且包括预想手段。

二、行为本身与行为者品德

良心评价和名誉评价,实际上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行为本身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对表现于行为的行为者的品德进行评价。

三、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如前所述,道德评价事实上是一种价值评价,即对道德行为作“善”或“恶”的评价,而人们评价道德行为的善恶霈要一定的根据,其出发点往往集中于该行为的起点和终点,即动机和效果上面,有关评价应注意以下问题:

1.对动机和效果统一考察,才不至于片面。如果只考察动机,可能会把善于说大话、空话而一味蛮干的人视为有道德的人。

2.在动机的善恶不太清楚的情况下,考察行为的善恶应当注重效果。在总体上坚持统一考察和判断动机与效果善恶的同时,并不排斥在行为的各个环节上有所侧重。

3.在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有四种情况:动机善,效果亦善;动机恶,效果亦恶;动机恶,而效果善;动机善,而效果恶。

第四节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

一、评价对错的标准

一般来说,衡量道德“对错”的标准,亦即良心与名誉的感情或意志评价的对错的标准,是社会创造道德的需要或目的,即增进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在行为主体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两组矛盾:

(一)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矛盾

(二)主观认知与客观效果的矛盾

一、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之证明

证明良心于荣誉的真假对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评价对象的认识是真的,且评价标准是正确的,那么,良心与名誉的认知评价必是真理,感情或意志评价必定正确。

2.如果对评价对象事实如何的认识是假的,那么,良心与名誉的认知评价必假,感情与意志评价必错。

3.如果评价标准(即所信奉的伦理规范)是错误的,那么,良心与名誉的认知评价必假,感情与意志评价必错。

所以我们说,良心和名誉任何一个评价的真假对错,是用两个前提来证明的,一方面在于证明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事实如何的认识之真假,另一方面在于证明所信奉的伦理规范之优劣。

三、良心与名誉的真假对错认识的价值

正确的良心和名誉的根本特征是信奉优良道德,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它们使人遵守的是优良道德。违背人性的道德,主要是极端利他主义。它的基本特征,是视自爱利己为罪恶而把爱人无私、自我牺牲奉为评价行为道德的唯一准则。一个人如果与外在的名誉、社会舆论的道德要求一致.真诚信奉极端利他主义,那么,按照极端利他主义标准,他便会因自己的任何目的在于利己的行为而遭受背离道德的内疚感的折磨。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