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礼仪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18960礼仪学自考资料:礼仪的性质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4-04-07 09:26:42 编辑:紫薇

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18960礼仪学自考资料:礼仪的性质“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可查看:礼仪学考试题库自考礼仪学视频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礼仪的性质

一、单选

1、“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右知也。”(《论语·为政》)说明了包含礼仪在内的礼制是推陈出新。

2、60年代西方“嬉皮士”运动的错误实质是蔑视和否定一切传统礼仪。

3、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的“V”形手势,象征成功与胜利,其首创者为丘吉尔。

4、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

二、多选

1、美国人类学家普洛格和贝茨认为礼仪规范的实施手段有促进礼仪的社会化过程、强化礼仪规范的社会压力。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说明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礼与刑紧密地绞合在一起、“礼”赋予贵族特殊权力、礼仪具有阶级性。

3、属于非法律社会规范的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

三、填空

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句谚语体现出了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在外部的差异性。

2、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礼仪,既有内部的统一性,又有外部有差异性;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是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含义。

4、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

四、、名词解释

1、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或者说,是一个社会对其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和行为加以提倡或限制的准则。社会规范从总的来说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

2、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和行为规则。强制性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也是法律规范区别于非法律规范的显著标志。

五、简述

简述礼仪的性质。

答:就礼仪的性质而言,它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批判继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的文化现象,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有些时候还表现出一定的阶级色彩。

六、论述

1、、如何理解礼仪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

答:礼仪是需要不断批判继承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的。只有这样,礼仪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才能一方面将优秀的礼仪传统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同时又不断顺应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使礼仪文化不断更新和充实,更好地服务于今天和未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抱残守缺、顽固不化的守旧思想和态度,也要反对割断历史,搞什么“另起炉灶”。

社会对礼仪的不断地批判继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方面是礼仪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根基所在,即使再强大的历史劫难也不可能将它毁灭;另一方面,它又是礼仪能够顺应历史,永远充满活力的生机所在。

2、如何理解礼仪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答: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这种特点,表现为内部统一性与外部差异性的结合。

礼仪的制定必须统一,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允许各行其是,务必定于一律,全体格守不误。否则,礼仪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的还会造成不堪收拾的局面。中国奴隶社会所谓“礼崩乐坏”、“犯上作乱”等等,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内部统一性,乃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待定人群在制定和推行其礼仪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即使某些个体远离故土,客居异乡,这种内部统一性也会顽强地体现出来。

与内部统一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另外一面,即与其它民族和地方的差异性,简称之为“外部差异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说是风俗,但对礼仪也是基本适用的。如日本的鞠躬礼仪就有好几种,中国的迎亲礼、帽子的礼仪,不同国家或地区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不同民族或国家礼仪的差异性。

总之,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礼仪,既有内部的统一性,又有外部的差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含义。

3、地方性与礼仪的全人类共通性矛盾吗?为什么?

答:不相矛盾。礼仪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时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如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手势象征成功和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首创的,以后广为流传和运用。

4、试举例论述“如何理解礼仪的阶级性”。

答:礼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如《礼记·曲礼上》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文王世子》中规定:“公族无宫刑。”礼和刑如此紧密地绞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宗法的法律指导思想,其阶级属性何其鲜明!

礼仪不存在什么阶级限制。如《礼记·曲礼上》中的以下几个例子,

(1)“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3)“幼子常视毋诳。”

(4)“毋侧听,毋嗥应,毋淫视,毋怠视,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那么,礼仪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回答都是行不通的。礼仪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那就是全地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从这个意义说,礼仪是超阶级的。整个原始社会的礼仪就属于这种状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礼仪的内容就表现为地区、民族乃至人类意志与统治阶级意志的综合体现,或者换一个说法,阶级社会中的礼仪,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5、如何分析具体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阶级性?

答:对待礼仪的阶级属性问题,我们必须持一种慎重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对待具体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进行分析时,首先必须分清有无阶级属性: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其次对于那些带有某种阶级属性的礼仪,一定要把属性认定准确;不能把不同阶级的属性混为一谈。明明是社会主义的东西,不能硬说是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货色。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过极其深刻的教训。“***”中,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太多了。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