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国际投资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27088国际投资学自考资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12-25 09:40:45 编辑:紫薇

自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27088国际投资学自考资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可查看:国际投资学考试题库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

基本观点: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政府干预优势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

评价

1.积极影响

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

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

2.局限性

研究基础是战后美国制造业少数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部门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

垄断优势理论还带有很强的绝对性

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

二、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基本观点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

1)产业特定因素(Industry-Specific Factor)2)区位特定因素(Region-Specific Factor)

3)国家特定因素(Country-Specific Factor)4)公司特定因素(Firm-Specific Factor)

内部化的成本:资源成本通讯成本管理成本国家风险成本

内部化的收益

跨国公司统一协调各分支机构业务活动,消除了外部市场的“时滞”。

利用中间产品差别价格或转移价格获取利润。

利用技术优势控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消除了因外部市场上的垄断因素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避免了市场不完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消费者的偏好因收入不同而有所差别

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市场间沟通成本随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

产品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方法会经历可预料变化

国际技术转让市场存在非完美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New Product Stage)产品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理论意义: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择;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间因素;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理论缺陷:

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决三项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与跨国公司同时整体考虑这三项决策的实际不符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以特定时期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背景展开研究的,所以这一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

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

四、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或资本—劳动要素比例的假定基本是合理的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无关

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同的

比较优势理论的推论

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都可以统一到比较成本理论上进行解释

日本的对外投资时要创造和扩大对外投资

应从比较成本的角度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或产业进行分析

应在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基础上进行投资

对外投资应从与东道国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进

理论意义:

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基础是两国比较成本差距较大的论点

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融合起来

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

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因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小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

该理论首次提出了产业概念,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

局限性:

符合20世纪80年代前日本大量向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情况,但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

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投资现象。

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基本观点: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理论意义:

1)弥补以前国际投资理论的片面性

2)继承了海默了垄断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吸收了巴克莱内部化的观点,增添了区位优势因素

3)引入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变量因素来对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4)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

5)将这一理论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与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动态化分析

6)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学说

局限性:

1)认为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与近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

2)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

3)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等量对待,未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仍然停留在静态分析。

4)探讨了选择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种国际经济活动方式的依据,但在对其依据的探讨中,缺乏对跨国公司管理这一环节深入研究。

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发达国家,还是无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

典型案例——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三星曾一度是廉价货的代名词,三星也曾采取过分追求规模化的产量以谋求价格制胜的经营方式,在国际市场上没什么地位和影响力。美国《商业周刊》的数据显示:三星2000年,三星品牌开始发力,此后一路飙升,从2000年的43位,价值52亿美元,2001年的42位,价值64亿美元,2002年的34位价值,83亿美元,到2003年的25位,价值108亿美元,2004年已经上升到22名,仅以1位之差排在索尼之后,成为亚洲第二大品牌。

早在1993年,三星就认识到只有国际化和复合化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三星陆续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三星在1993年大规模提拔了一批在海外经营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才,晋升在海外技术方面具有特长的人才。

三星最先选择在美国和德国建立销售机构有一定的必然性。20世纪50、60年代的韩国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十分密切,美国技术领先、市场容量大和自由度高都给三星提供了机遇。而德国电器制造业长久以来尽显欧洲产品的精致、卓越和华贵之美,选择从德国突破欧洲市场也显示了三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而三星得益的不仅仅是电器产品的潮流和市场的信息,更加获得了融资方面的便利。

以三星对中国的投资为例,中国已经成为三星公司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除韩国外全球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在过去几年内,三星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2004年末,三星设立中国总部属下生产企业近30家、投资公司1家、销售企业16家、研发中心1家、售后服务中心1家,员工人数达到3万4千名,总投资额近24亿美元,到中国发展事业的三星子公司达到24家。三星一直把工作重点放在已经投资的企业经营正常化、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及对其技术改造的投资等方面。三星计划以后对其具有优势的领域,如通信、半导体、电子零部件、保险、证券等进行投资,并且将三星的新技术及先进经营理念转移到中国,不断扩大事业并稳步成长。

典型案例——三星的国际化之路

在进行国际化的同时,三星也在调整自身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比如由于中国市场微波炉竞争相当激烈,使得三星微波炉在中国已经没有任何优势而言,三星就干脆把该工厂转移到了东南亚其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

三星也曾经走过一段以模仿和学习为主导的阶段,正是学习和模仿,致使三星日后的超越,并成为别人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1993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电子部门出口产品当地评价会议”上,三星把竞争对手的产品与自己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三星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性能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三星产品只能干拜下风。

痛定思痛,三星会长李健熙提出了“学习”。李健熙使用了一个概念是“业”,即每项事业的独特的本质和特性,三星的要学习的公司应该是“业”中首屈一指的公司。三星电子模仿的对象是索尼和松下,重工业模仿的对象是三菱,库存管理学习的是西屋电器、苹果计算机、联邦速递,顾客服务模仿的是施乐,物流学习的是HS和玫凯琳……我们从三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和特征可以看出:三星是全方位学习,针对每个跨国公司,学习它们最擅长的一部分,确保使自身成为“全能冠军”。

三星一直崇尚自身的人才优势和人才战略,但是三星实际上依然实行以资历、民族为基础的用人制度,为此失去了很多优秀的员工,在人才本土化等方面要落后于欧美等国家。比如三星在中国市场,一些重要的决策部门和高层很少有中国人,这种情况在三星其他国家的公司也是如此。再比如在三星的一些招聘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三星有意无意地倾向于朝鲜族人。这对于一个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公司来说,是相当不利的。伟大的公司都具有非常强的文化包容性,这也是为什么500强中,欧美公司占据大量席位的原因。

三星走的是什么样的国际化之路?

从《三星的国际化之路》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以哪些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进行解释?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