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04269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性习论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02-23 09:57:40 编辑:兔子

自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04269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性习论“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点此查看:人格心理学自考教材人格心理学题库、其他自考网课

中国古代性习论

性习论是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中关于人性问题的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性习论探讨人的生性(即自然本性或先天因素)与习性(即社会本性或后天因素)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探讨人格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性习论源于商代早期,相传当时的政治家伊尹吿诫初即位的太甲说:“兹乃不义,习与性成。”(《太甲上》)其意指一种习惯形成的同时,-种性也就形成了。后来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的著名论断,认为人的本性没有多大的区别,由于后天学习经验的作用,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很大的差异。孔子的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六个字,但含义深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深远。可以说我国两千多年来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都是对“习与性成”和孔子论断见仁见智的结果。在孔子之后,儒家学者荀子提出了著名的“性伪合”的观点,他主张人格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混合而成。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礼论》)由此看来,所谓性伪合,就是在人的先天的自然素质基础上,通过人的后天社会环境的教育,把人本性中的恶改造为善,也就是人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汉代董仲舒指岀:“如其生之自然之质谓之性。性者,质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他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质。与荀子的看法不同,这种自然本质不是恶的,而是善的。董仲舒进一步提出性未善论,他说:,,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春秋繁露•实性》),认为人有善良的自然本性或自然本质,在善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王教之化”去发展真正善的社会本性。

荀子与孟子及董仲舒的观点虽然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对人性完善的重要意义。而老庄的性习论观点非但不重视后天的道德教化,反而视之为万恶之源。老子提出复归于朴的思想,认为人性是“朴”,是从“道”那里获得的自然本性。这种自然本性是天纯未散、元气充足的,是最完美的。为此,老子常常用婴儿、赤子作比喻。既然人先天本性朴,是最完美的,后天的教化就是多此一举,甚至会变得性亏德损。因此,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九章》)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庄子提出了反真去伪的性习心理思想。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庄子•庚桑楚》)人自然生就的本质就是性,人的本性的自动就是人的本能行为,对本能行为的改造是对本性的破坏,是失。本性是求生存和温饱,劳动、无机心和无私欲,没有仁义礼智等精神枷锁的束缚。庄子的观点把人性等同于动物式的自然性是错误的,但他有力地批判了孔孟的仁义说、君主专制,反对“人为物役”或“异化”。

更多相关内容可查看“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