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自考00472比较教育复习资料(2)“以供考生们在考试前用复习资料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复习效果。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可查看“自考00472比较教育复习资料”栏目。
点击查看:更多00472比较教育复习资料及答案
自考00472比较教育复习资料(2)
第二章各国教育
美国
一、社区学院、赠地学院
社区学院:美国的两年制短期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为本社区具备各种能力的中学毕业生及成人提供范围广泛的课程和服务,包括终结性计划,转学性计划,实行开放招生政策,但升级毕业有一定标准,学生一般走读,产生于20世纪初。这类学院的显著特点是:根据地方工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教育计划,尤其是职业教育计划,收费低廉,适应大批少数民族学生和家庭收入较低的学生的需要,课程和教学时间形式对象灵活多样是美国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使高等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
赠地学院:是美国由国会指定,得益于莫雷尔法(Morrill Land-Grant Colleges Act)的高等教育机构。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
二、《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法》: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1959—1962年拨款8亿多美元资助教育改革。内容: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三、生计教育计划
背景:社会动荡不安和失业问题严重
概念:1971年马兰,生计教育是“在初等、中等、高等以及成人教育所有阶段,按照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为使学生能在未来的职业方面实现自己的愿望,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教育”。
三层涵义:(1)生计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的学生;(2)生计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包括自儿童早期直至中学后整个人生的历程;(3)凡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将掌握谋生的各种技能,以维持其个人或家庭生活的需要。
四、简述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一)教育的移植时期
1.移民按自己的意愿办学,教育模式多样化。
(1)妇女学校、慈善性的贫民初等学校
(2)拉丁文法学校和文实学校
(3)大学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办学,大学:哈佛学院(1636)、耶鲁学院(1701)
2.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
3R:指读、写和宗教(reading,writing,religion)
3.上学与不上学的人的区别就是阶级的区别。
(二)教育的改造时期
1.19世纪20年代兴起了公共教育运动
(1)“公立教育之父”贺拉斯·曼(马萨诸塞州教育厅厅长),“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世俗)”的公立学校;
(2)1839年马萨诸塞州建立了第一所师范学校;
(3)19世纪中叶,文实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主要形式。
2.州立大学的兴起
美国各州普遍拨地兴学,建立州立大学,27个州中有25个州设立了州立的农工商学院。
3.进行教育立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1827年伊利诺州制定了美国第一个教育法。
(三)教育的创新时期
1.地方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
“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各州人民行使之。”
2.公立中学运动的发展
1827年,马萨诸塞州规定“每一城镇满500户居民设一所中学”;
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建立了第一所公立小学;
1918年基本普及了6年到8年义务教育。
3.中学学制的改革
传统学制:八四制(小学八年,中学四年)
1894年“十人委员会”《中学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六三三”学制。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17)《史密斯—休士法》:拨款资助各州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普通中学(升学)改成综合中学(升学和就业)
5.高等教育的发展
(1)讲究实用取向: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和称赠地学院
(2)学术研究取向: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创研究院
(3)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创举。
(四)二战后美国教育的发展
1.战后美国教育的任务:
(1)安置退役军人就学和就业
(1944)《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联邦政府供给退役军人入学者以学费和生活费。
(2)使广大青年适应战后的生活
1946年,美国建立了“青年生活适应教育委员会”。
2.学科结构运动
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
3.1971年的“生计教育运动”
4.恢复基础教育运动
5.1983年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五、美国教育的创新有哪些?(自己总结,以下仅供参考)
1.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创举。
2.社会服务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
威斯康辛大学:“忠实地为当时当地的社会服务”。
3.霍普金斯大学(1876)首创研究生院。
4.地方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六、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及启示:
1.原因:(1)新技术革命的挑战(2)国际间经济、科技激烈竞争的需要(3)美国教育质量平庸:a.忘记了教育的基本目的b.中学教育质量的下降c.功能性文盲增多d.高等教育质量降低
2.目标:适应迅速变化的世界;公平而又高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3.改革建议:加强新基础课的教学;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延长学习时间;提高师资质量,改善教师待遇;加强领导和财政资助。
英国
一、公学:公学是新型的寄宿制私立文法学校,是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目标以“公职”人员为主,得名公学,设备条件优越,师资水平高,学费昂贵。
二、导生制:19世纪初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开斯特发明了“导生制”。老师先对年龄大、成绩好的“导生”施教,然后他们再转教其他的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导生制的优点:(1)廉价、经济实用;(2)师资不足的问题;(3)扩大受教育范围;(4)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1944年教育法》:①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组成。②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③改组民办学校。④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全日制中等教育或其他经官方承认的全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强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
四、《罗宾斯报告》:1963年的《罗宾斯报告》:“所有具备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五、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的特点:(1)大学是“自治”机构;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2)大学拥有独立的学位授予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位则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统一授予。(3)大学经费由中央统一下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经费则由地方当局支付。(4)大学以全日制为主;而多科技术学院则实行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和工读交替制。(5)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6)大学是教学科研双中心;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主要是教学单位。
法国
一、帝国大学
帝国大学1806年,拿破仑设立了帝国大学,1808年划分全国为27个“大学区”。帝国大学是帝国的教育权力机构,设总监和由30人组成的评议会,还设有若干名总督学。帝国大学的总监由拿破仑直接任命。各大学区设学区总长和10人组成的学区评议会,也设几名学区督学。在学区总长、帝国大学和大学区的督学,以及大、中学校校长、教师都由帝国大学的总监任命。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开办也要经帝国大学总监认可。
二、大学校
大学校:始建于大革命前夕,大革命期间建立了一些综合技术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东方语言学院等,这些学校既有公立也有私立,规模小,重科技和应用要求严,弥补大学一些方面的不足为资产阶级培养人才。
三、《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案》的内容
1968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的《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案》的主内容有哪些?该法规定:每个学区可设若干所大学;大学由“教学与科研单位”组成,取消院、系的建制;大学在行政、财政和教学方面享有自治权;大学必须设多种学科,但可有自己的重点领域;大学由各类人员代表组成的理事会管理。这些措施使大学成为传授知识、科学研究和进行试验等诸功能相结合的综合体。
四、简述法国教育发展的历史
法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概括地说主要经历了:(1)传统教育制度的形成。到17世纪末,法国的所有教育都控制在教会团体之手,这个时期称为“旧制时期”,法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传统教育制度。(2)国家办学制度的确立。1804年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于1806年宣布建立“帝国大学”;1833年公布的《基佐法案》实际上创立了法国的初等教育体制,使世俗教育在反对宗教控制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法国各级教育的主体;1881年宣布初等教育免费,1882年的《费里法案》规定了教育的非宗教原则和义务制,而1886年又明令禁止宗教人士在公立学校任教,这些法令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领导;1905年通过了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案,到了1912年,法令进一步禁止宗教团体在公立学校办教育。法国的教育事业到此完成了从教会办学到国家办学的漫长过渡。(3)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改革。1947年,“郎之万——瓦隆法案”出台;1959年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968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高等教育改革指导法案》;19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简称《哈比改革法案》),使教育进一步民主化,迈出了由双轨制走向单轨制的决定性一步。
或者按如下方式答:
(一)传统教育制度的形成
l巴黎的师生组成了自己的团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联合会。
l文学院为初级学院(即中等教育),主要教“七艺”(文学修辞哲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l神、医、法三院为高级学校,进行专业教育
(二)由传统向现代的过度(世俗化过程)
1.中央集权领导体制的建立
1806年,拿破仑建立“帝国大学”管理全国公立教育的学校和人员。具体教学工作则分别由小学取代中心学校的市立中学和国立中学,文、理、神、医、法学院负责。
2.《基佐法案》与《费里法案》
l(1833)《基佐法》规定,每一市镇设小学一所,但并未规定儿童强迫入学。
l1881年—1882《费里法案》
(三)初步的教育现代化
1.教育与宗教分离
2.初等教育实行“统一学校”
3.义务教育的延长到14岁
4.职业教育的正规化(1919年的《阿斯杰法》)
6.高等教育的学制统一
7.教学方法改革
(四)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
1.(1947)《郎之万—瓦隆计划》
2.1959—70年代:调整结构,发展数量
3.(1968)《富尔法案》——“自治、多学科、民主参与”
4.(1975)《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的建议》
5.80—90年代改革
l改革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l实现教育现代化:内容、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体制;
l使教育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使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同步。
五、《郎之万—瓦隆计划》
1.指导思想:“教育民主化”和“以儿童为中心”
2.学制规定:第一,实行6-18岁的义务教育分三阶段:基础阶段(6-11)、方向指导阶段(12-15)、决定阶段(16-18)第二,高等教育分两年预科教育、两年硕士和国家学位阶段。
3.六条措施:
(1)社会公正原则。
(2)各种类型的教育和训练方式,居于同等地位。
(3)普通教育是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
(4)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才能、兴趣、禀赋的发展。
(5)建立单一的、连贯的学校制度,各级教育实行免费。
(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
德国
一、实科中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类型,既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
二、德国的综合中学:
5到9/10-12年级,是文理中学主流中学实科中学三种学校的综合体。学生读完9年级以后可以考试获得主流学校的文凭,凭它可以去其它学校继续职业培训,或是上一个10年级过渡班后进入文理中学的最后阶段(11-12年级)。学生11、12年级的平均成绩(50%为平时课堂发言成绩;50%为笔试成绩)和毕业会考成绩共同构成Abitur的毕业成绩,凭该成绩申请大学。
三、洪堡的教育改革:(1)建立健全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根据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形成三级教育体制:a.初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师资的培训b.中等教育:改革文科中学,重视师资的考核与选择c.高等教育: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1810年创办了柏林大学。
四、《教育结构计划》的建议:1.学制: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设学前教育阶段。2.改革基础学校,义务教育提前到5岁。3.全日制教育延长到10年。4.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第五至第十学级,第二阶段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三学级。第一阶段毕业者可获“中学毕业证书1”,第二阶段毕业者可获“中学毕业证书2”,可直升大学。
五、简述德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帝国时期前的教育发展
1.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
(1)人文主义:从意大利引入德国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倾向于学术性的美学运动。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
(3)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明文规定5~12岁儿童必须入校学习,否则对父母课以罚金。
(4)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
2.新人文主义与洪堡教育改革
(1)新人文主义: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和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史称“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
(2)双轨制的形成
(3)洪堡教育改革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改革
(1)《普通学校法》(1872):
(2)中等教育的“三轨制”
(三)魏玛共和时期的教育改革
l1919年颁布《魏马宪法》规定要“建立共同的学校系统”。
l1920年通过《基础学校法》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均得入基础学校。
l新设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筑学校。
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面向大众。
(四)纳粹时期德国的学校教育
l教育作为侵略政策的工具,推行“种族教育”
l中等学校学制普遍缩短
l德意志中学成为高级中学的主要类型
l“优秀分子”的学校:“阿道夫·希特勒学校”、“国家政治学院”和“骑士城堡”
(五)二战后德国的教育发展
1.《总纲计划》:1959年2月14日,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2.《汉堡协定》:1964年10月28日《关于统一学校教育事业的修正协定》
3.《教育结构计划》
六、简述双轨制的形成和发展
(一)双轨制的形成:
1.帝国时期前学校类型:
(1)武士学校:贵族性质,培养文武官员和外交人员;
(2)文科中学:为大学输送新生,培养官吏、医生;
(3)实科中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2.双轨制的形成:
一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办的学术教育系统,有预备学校或家庭教育,文科中学和大学组成;
二是训练平民子女成为守纪律、虔敬上帝和忠于统治阶级的臣民的学校系统,有国民学校与各种职业性教育机构组成。
(二)双轨制的发展:
1.帝国时期
(1)《普通学校法》(1872):
一轨(职业轨)是为贫民子女设立,学生进四年制的基础学校,然后进四年制的国民学校高级班或六年制的中间学校,毕业只能进各种职业学校。
一轨(学术轨)是为地主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进三年制的预备学校,毕业后可升学。
(2)中等教育的“三轨制”
①以拉丁文、希腊文为主的古典语文学校;
②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仍重视拉丁语文实中学;
③不学拉丁语,以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为主的高级实科中学。
2.二战后
1959年《总纲计划》中的中等教育包括: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
1964年《汉堡协定》中的中学包括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完全中学
日本
一、《学制》
1872年《学制令》,以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教育思想。中央集权的教育制度:教育统归文部省管辖,全国设八大学区(1874年改为七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一个大学区划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一个中学区划分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
二、《学校令》:1886年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颁布了《学校令》分为:《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
三、日本《教育基本法》
《教育基本法》的内容(1)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个性;(2)废止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制度,实行地方分权;(3)延长义务年限为9年;(4)改革学制,由“6—5—3—3”为“6—3—3—4”制;(5)教师是社会的仆人,应当受到与他们的服务相应的道义支持与物质供应;(6)允许私立学校存在;(7)在公立学校中,禁止教派的宗教教育;(8)重视学术自由和教育的实效性。
四、《学校教育法》:学制单轨化,实行“6—3—3—4”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由6年延长到9年;消除男女教育机会不平等,各级各类学校一律男女同校。
五、各种学校
所谓”各种学校“是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主要教授一些生产、生活和职业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就可学得一技之长。修业年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大部分是私立的。规模较小。一般是单科学校。专业范围很广,涉及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日本职业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六、专修学校
专修学校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日本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正规学校。它以向不同学历的求学者提供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其谋业能力、生活能力和文化教养水平为主要目的,承担终身教育的重要任务。自它被纳入日本正规学校教育体系之日起,其发展就非常迅速,培养的毕业生受到日本社会各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目前,专修学校已成为培养日本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主要职业技术学校之一,在日本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七、简述日本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偏重学历的社会风潮、应试教育和过度的考试竞争是一个严重问题、学习教育划一和僵化、高等教育的学术水平不高,忽视基础理论和基础学科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差较大。
八、论述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及启示:
(一)70年代的改革:以1971年《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为标
(二)80年代的改革:1.背景:新技术革命的影响;“科技立国”的需要;“教育荒废”现象严重。2.教育目标:(1)具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创造力;(2)具有自由、自律、公共精神;(3)使他们成为世界中的日本人。3.基本原则:重视个性的原则;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适应时代的变化。
苏联
一、教育的三个面向(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要认真研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教育这个战略重点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借鉴外国的基本经验,总结中国的丰富经验,探讨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更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面向世界:就要把中国教育摆在世界教育的背景中加以研究我们既要尊重各国教育特点,也要认真研究本国教育特点促进国际教育交流,顺应时代潮流。
面向未来:就要主义研究世界教育发展包括中国教育发展的长期趋势和近期趋势,看到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和对教育的影响。
以上“自考00472比较教育复习资料(2)”由自考生网收集、提供。更多自考专升本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全专业电子资料、题库、学位、网课
最高直省2344元
上千+科次精品网课
买网课即送全真模考题库
五千+科次教材资料
电子资料满三件9折
五千+科次在线题库
全真呈现历年考试试题
自考生题库
专业智能,巩固提分
历年真题
真题全景再现
进入做题
模拟考场
海量题随机做
进入做题
考前点题
部分科目押题
进入做题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进入做题
错题收纳
试题收藏复习
进入做题
易错题
高频易错习题
进入做题
微信公众号
网课试听
教材大全
做题闯关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资料大全
免费题库
无需下载

扫描小程序码 领免费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