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8)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6-16 09:01:06 编辑:西瓜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8)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请点击这里》》》

3)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该课程取向的课程实施研究的问题有:第一,创生的经验是什么?教师与学生是如何创造这些经验的?怎样赋予教师和学生权利以创生这些经验?第二,课程资料、程序化教学策略、各级教育政策、学生和教师的性格特征等外部因素对创生课程有怎样的影响?第三,实际创生的课程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隐性课程”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变革的特征

特定的课程变革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属于这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课程变革的需要和迫切性。这里的需要和迫切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课程实施者对课程变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二,课程变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

这里的清晰性是指课程变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课程变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三,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变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适合实践者需要的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倘若课程变革的计划过于简单,就很难调动参与者

的积极性,该计划的实施程度也难以提高。

第四,课程变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

2)学区的特征

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即“学区”。学区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学区从事课程变革的历史传统

一个学区先前从事课程改革越积极、历史越悠久,对一项新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反之,对一个保守的学区而言,实施一项新的课程计划则困难重重。

第二,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

学区对一项课程变革所做出的人与物的规划质量越高,就越能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施该课程变革的程度也就越大。

第三,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行政支持

学区对课程变革的“真正的”行政支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明。当学区的组织管理与课程变革的要求不大一致的时候,就会阻碍课程变革的实施。

第四,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

课程变革人员的发展水平越高、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研究证明,只在课程实施之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不能充分保证课程实施的效率,课程变革人员的不断发展、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应贯穿于课程变革的始终。因此,为提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学区应不断创造条件,对课程变革人员进行持续培

训。

第五,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与评价机制

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对课程实施的理解而对课程变革时间安排越合理,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所以课程变革的时间表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课程变革本身的性质来确定,而不能随意发布行政指令。第二,对课程变革的评价与学校或班级变革课程的需要的联系越密切,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如果学区对课程变革的评价

脱离了课程变革的实际,就会阻碍课程变革的进行。

第六,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会的特征

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共同利益越大、越能够互相支持而非彼此争执,课程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

3)学校的特征

学校的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校长的角色

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但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又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三种:反映者、管理者、发动者。

第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发性的交往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交互作用、彼此信任的气氛能增加课程实施成功的机会。

第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教师的“效能感”越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这里的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成功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自信心和相应的态度,这种自信心和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的。

4)外部环境的特征

第一,政府机构的力量

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变革若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的一致性越大,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有可能越大。

第二,社区的支持

课程变革能够与社区文化整合为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日益相互渗透、日益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课程变革不应孤立于社区文化之外,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

6.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及其意义

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设计、编制和实施所做的各种形式的评定。

关于课程评价的定义有:(1)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的目标程度;(2)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3)课程评价就是选择和分析有关信息,确定课程决策的方案;(4)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因此,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学业评价:主要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英语为“Student Assessment”或“Performance Assessment”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业,可以了解学生学业的进步或退步状况,掌握教学与学习效果。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业作出评价。

课程评价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判断其价值和适宜性的,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比较、判断其价值和效果;是为调整、改善、选择、推广、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2)课程评价的功能

1)需要评估

在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应首先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这项任务可以由评价来承担。

2)诊断与修订课程

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可以通过评价有效地找出其优越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种反复的过程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3)比较与选择课程

对不同的课程方案,可以通过评价比较其在目标设置、内容组织、教学实施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优劣,从整体上判断其价值,再结合需要评估,对课程作出选择。

4)了解目标达成程度

对一项实施过的课程计划,评价可以判定其结果,并通过与预定目标的比较对照,判断其达成目标的程度。

5)判断成效

一项课程或教学计划在实施后究竟有哪些成效,可以通过评价进行全面衡量,作出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上述对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而是对效果的全面把握,包括对预定目标之外的效果的把握。

(3)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布卢姆提出的一套序列性的评价体系)

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准备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总结性评价:也称“结果评价”,是在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进行的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价相对应。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和信息,整体判断,从而决定推广或修订完善课程计划。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作为课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序列手段,在世界很多国家受到了重视,这三种评价方式的提出改变了原先只注重在课程实施之后所进行评价的方式,突出了诊断性和形成性的意义。

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主要是根据评价的主体来划分的

内部评价:也称“内部人员评价”。课程开发者为评价主体,课程实施者参与其中,通过调查和测验等手段对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鉴定,其主要用于形成性评价。

外部评价:也称“外部人员评价”。它的评价主体不是课程开发者,而是除课程开发者之外的人员。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成果和学生学业情况的测验而进行,着眼于课程实施结果对教育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其主要用于总结性评价。

3)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

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它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易于把握是这个方法的优点,缺点是过于关注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目标本身的追问和目标之外的教育结果的评价。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很多的教育目标和结果是不能预先制定的。仅仅考察既定的课程目标往往会使得评价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发现有意义的教育结果。

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它是一种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指导原则,拓展了评价的视野。

4)根据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

(四)课程改革

1.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较之科技、文化变革更直接

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对课程目标进行政治选择和规定。最为明显得是政治运动对变革的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是一个政治影响与控制的过程,渗透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制约者课程的编制过程

(2)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新要求、现代社会生产要求劳动力有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无意需要教育的培养

2)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制约者课程变革

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

a、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从前,倾向于意识形态。今年来,由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注重经济价值

b、课程目标综合性

市场经济导致了就业的多样性与流动性。狭窄的知识面妨碍了就业

c、课程结构的优化

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简单叠加。今后,考虑知识的有机结合,因为市场经济导致就业的转换性。

(3)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

文化模式要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民族文化特性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现民族特色。

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

文化变迁指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

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

学校课程要体现文化间差异,将文化与少数族文化结合起来

(4)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始结合——注重传授知识——二者并生——注重能力的发展。这一演变中,科技起决定作用。

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

影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学校理科课程的科目构成也与科学技术门类演变直接相关

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

整体性,连续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符合——受欢迎;脱离实际——反对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着眼于最近发展区去选择教学内容。

2.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养成;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3.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传统课程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个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长期受到漠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2)阶段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2年秋,省级实验区开始;2003年秋,达到35%;2004年秋,65-70%;2005年秋,全面推进。

(3)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容

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教育内容上体现基础性、反映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强调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

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价,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手段;

以上“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8)”由自考生网www.zikaosw.cn收集、提供。更多自考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