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劳动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导论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4-04-12 09:10:13 编辑:紫薇

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导论“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可查看: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自考劳动经济学视频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导论

第一节劳动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一、劳动的概念与动因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

——2012年11月***就职讲话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是人类的需要产生了劳动活动,人类征服、改造大自然的劳动活动又创造和发展了人类自身以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因此,劳动具有双重职能。

双重职能:

1、劳动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2、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不仅使猿变成人,而且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漫长劳动实践中,人类不断挖掘自身的智力潜能。

劳动就是人们使用一定的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出某种使用价值或提供某种劳务服务,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就是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本身(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这三个要素结合、作用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劳动的动因是人的需要。

1、原始社会

以氏族部落为单位群居生活,联合劳动。

目的: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延续生命,维持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

2、现代社会

生产力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职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上提供的新产品和新型劳务服务不断增多。

目的: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适应人类消费结构日益更新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按照各种需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程度,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即人的身体的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这是人类最原始,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

2、安全保障需要。包括防止身体受伤害、要求得到职业保障和社会保险、防止意外灾害等。

3、归属需要。人总是社会人,需要友谊、爱情,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成为某团体的成员,确立归属感。

4、受尊重的需要。人们希望获得自尊和受人尊重,由此获得自信心和荣誉感。

5、自我实现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要求个人最充分地实现自己全部潜在的能力,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二、劳动的特征和分类

(一)人类的劳动活动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它包括五个方面的特征:

1、目的性

人们通过思维确定目标,用意识控制和调节自己或集体的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2、创造性

唯有创造性的活动才能称为劳动。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劳动的结果应能形成物质的或精神的劳动成果;第二层是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应该是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效劳动。

3、能动性

劳动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4、社会性

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人们很难不依靠任何其他群体的合作去独立的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5、多样性

劳动的多样性源于人的需要的多层次性。生产力的发展使劳动的多样性成为可能。

(二)劳动的分类

(1)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按照劳动的复杂程度来区分。一般在同等时间内,复杂劳动提供的劳动质量更高,也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2)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按照劳动力支出的特性来区分。简单劳动多为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具较多的智力劳动成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力劳动的比重日益下降,脑力劳动的比重日益上升。

(3)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按照劳动为社会服务的方式来区分。生产劳动是为社会生产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提供劳务服务的劳动。非生产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们的存在为社会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行政管理部门、公共安全部门、国防部门。

(4)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按照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来区分。必要劳动是劳动者为满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需要进行的劳动。剩余劳动是在满足个人和家庭生所必须的劳动之外,为满足整个社会需要所进行的劳动。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日益成熟,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劳动经济学科经历了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建立阶段、发展和完善阶段。

(一)孕育阶段早期的劳动经济思想是劳动经济学说的出发点。

综述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劳动就具有社会性。在原始社会,为了能把每个人协调地、有效地组织起来,就需要对劳动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这样就产生了最原始的劳动管理活动。

色诺芬

古希腊思想家。在《经济论》《雅典的收入》中,从奴隶制自然经济观点出发考察了劳动分工及其意义,开始了劳动管理早期的探索。

柏拉图

在《理想国》《法律论》中,从国家组织原理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

古代中国

《诗·国风·周南》《管子》中也有关于社会劳动分工、职业分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劳动力合理流动等重要的劳动经济思想。

(二)萌芽阶段(1)——古典政治经济学

综述

近代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产生了资产者和雇佣工人,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进入机器大工业生产,社会分工急剧扩展,对劳动管理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形成了对劳动经济的理论要求。

威廉·配第

第一个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著作《赋税论》中,开始用劳动衡量商品的价值。劳动和土地都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

亚当·斯密

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商品价值的尺度、社会财富依赖于资本积累和因劳动分工产生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大卫·李嘉图

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认为在商品价值中,利润所占的份额首先决定于工资所占的份额。

(二)萌芽阶段(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在著作《资本论》中,包括了劳动价值研究,劳动二重性、生产价格理论的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以及劳动力商品的存在而产生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问题等研究,为劳动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发展指引了方向。

这一时期的劳动经济学仅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形成独立的劳动经济学说体系。

(三)建立阶段

综述

随着社会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日益成熟,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

原因

劳资雇佣关系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劳动力市场上各类问题不断涌现。

新古典经济学

引入新的边际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问题进行研究。

制度学派

在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资关系空前紧张,原有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已经无法缓和阶级斗争的局面下,试图用制度的不完善来解释资本主义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并用劳资合作原则来解决劳动问题。

(四)发展和完善阶段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世界范围内严重失业形势引发大批经济学家对宏观劳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先河。他把失业、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原因,为现代劳动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20世纪4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把劳动力市场理论增加到劳动经济学中,克服了原有劳动经济学研究范围过窄、理论性不强的缺陷。

20世纪50年代:地区和行业工资的变化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学家们对劳动经济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例如人力资本理论,人口流动模型,收入分配的倒U型假说理论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缺陷理论和分割劳动力市场理论构成了劳动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学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0世纪末21世纪初:劳动经济学开始向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拓展。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工具来分析可能影响公司价值的有关决策。

综上所述,劳动经济学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经济学科,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日益完善。它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综合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应用经济学。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2、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制度

3、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涉及劳动力市场问题,涉及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以及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经济学。

因此,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运动变化规律。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探讨并确立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把劳动、劳动力放置于社会再生产的全部过程之中,考察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中的地位、作用,力求科学地表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概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和研究方法。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3、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中有关劳动就业变化的基本理论。

(1)有关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2)劳动就业结构变动规律;

(3)劳动力流动的客观必然性及对个人、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4)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基本理论。

4、研究关于劳动力市场价格——工资问题的基本理论

5、探讨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劳动关系变化,劳动风险问题以及工会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与方法

一、劳动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位置

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科,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总和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的一般机理和市场上产品和资本等供求变动行为的科学。应用经济学则更多的关注某一特殊的商品或者对象。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稀缺性。劳动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行为,关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及其影响因素。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1、劳动和劳动力的载体是人,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使其不同于一般商品。劳动者的个人动机、行为对市场运行有很大影响(例如劳动者在关心工资之外,还会关注劳动环境、工作影响等)。因此,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不能简单地从货币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进行研究,还要考虑非货币因素及制度因素对劳动者和企业行为的影响。

2、劳动经济学除了像普通经济学一样将人从消费者的角度加以观察,还把人作为生产者加以观察(例如考虑是继续接受培训教育还是参加工作、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的分配)。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学时不能脱离对人们生产行为变化的研究。

3、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是对产品的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的一种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因此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应把劳动经济问题与国家经济发展、财政金融问题、社会产业结构变动等各类经济问题的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结合起来考虑。

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劳动者即人有关,涉及的面很广,既涉及每个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又决定和影响着各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这要求我们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而作简单分析。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规律、普遍联系规律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基础。

(二)实证研究方法

1、定义:

解决“是什么”的方法,即科学地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一研究方法是回答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在劳动力市场上实际的运行状况是什么,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客观的市场运行状态和结果,并不说明这种状态和结果的好坏或对错。

2、假设

(1)“稀缺性”假设:假设资源是有限的。任何一种选择都有收益和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在劳动经济学中,假设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稀缺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出来。企业要获取劳动力,必须以付出工资报酬为成本。

(2)“理性”假设:假设人们在对待行为选择时对可能带来的收益或成本所持的态度是趋利避害,希望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

3、作用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劳动力市场上的运行状况、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行为变动趋势和走向。

(三)规范研究方法

1、定义

规范研究方法是解决“应该是什么”的方法,即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判社会经济现象和人们行为的对错,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对事物的好坏、对错进行评价,依赖于价值判断分析和度量,常见的价值判断有公平、效率等。规范分析方法通常使用互惠基准作为判断尺度。

2、互惠的条件

互惠指参与交易的各方都受惠。互惠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市场交易行为涉及的各方均受益;二是市场交易行为中有一些人获得受益,无人遭受损失;三是市场中受益者的受益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

3、“互惠障碍”

一是由于交易主体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导致的信息障碍;二是由于某种法律、政策、惯例的存在阻碍交易进行导致的体制障碍;三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存在价格扭曲等导致的市场缺陷。

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的区别

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导论

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劳动经济学作为社会学科,不可能回避价值判断问题,离不开规范分析方法作指导。同时规范研究方法也不能脱离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因此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四)比较研究方法

1、纵向比较法: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做历史的考察。

2、横向比较法:从空间的角度,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经济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对比分析。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重点”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