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劳动经济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劳动力市场概论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4-04-12 09:17:54 编辑:紫薇

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劳动力市场概论“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可查看:劳动经济学考试题库自考劳动经济学视频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劳动力市场概论

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概念及其特性

(一)劳动力的基本概念

1、从不同角度考察劳动力的解释

第一,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

第二,劳动力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

第三,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社会劳动的全部人口(社会劳动力)。

2、马克思对劳动力概念的科学定义

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资本论》

3、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亦称劳动资源或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从内涵上讲,劳动力资源具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劳动力资源的质量可以归结为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

(二)劳动力的特性

1、能动性。劳动力是生命的有机体,它始终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和动力,具有强大的能动性

2、易逝性。假如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与之配合,劳动者特有的劳动能力就会丧失。

3、时效性。劳动力的效用具有时间性,不能像自然资源一样储备起来。

4、差异性。由于年龄、性别、性格等各不相同,构成了人们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别。

5、可变性。劳动者在工作中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能转移兴趣,产生变换职业的要求。

6、社会性。劳动者具有复杂的心理意识活动。需要考虑生理需要、个人才能的发挥、工作环境等因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劳动力市场就是以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决策行为,实现劳动配置的市场。2、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三个前提条件

(1)劳动力供求双方具有相对独立性。

(2)劳动力供求双方以劳动合同的形式确立劳动关系。

(3)工资作为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由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工资率成为引导劳动力合理配置的价格信号。

(二)劳动力市场的内涵

广义的定义:

广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经济关系的体系,包括劳动

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

狭义的定义:

狭义上说,劳动力市场既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同时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

(三)劳动力市场的构成要素

主体要素:劳动力市场上参与市场活动的单位或个人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前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劳动力供给个人、团体和劳动力需求单位。

价格要素:指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利益驱动力,是劳动力市场上调节市场活动的“看不见的手”。

基础要素:指劳动力市场赖以存在和运行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的总和,是劳动力市场建立的基础。

保障要素:是由政府出面,代表社会对劳动过程中的风险、市场竞争中暂时退出市场形成的风险以及劳动者最终退出劳动过程后的基本生活进行的保障。

调控要素:是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管理、调节和控制的手段与行为。

三、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一)按照劳动力市场的范围划分

1、区域劳动力市场

2、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

3、产业劳动力市场

4、职业(工种)劳动力市场

(二)按照交易方式和途径划分:有形市场、无形市场

(三)按照市场的竞争自由度划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

(四)按照职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划分

1、国家公务员市场

2、经理市场

3、专业技术人员市场

4、普通劳动力市场

(五)按照劳动力交易的社会条件划分

1、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条件较好,交易质量较高)

2、次级劳动力市场(就业条件较差,交易质量较低)

四、劳动力市场的特性

(一)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与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有着明显的共性:存在供需双方,在生产要素所有权发生转移时,需求方要向供方支付费用(价格)等。

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共性主要表现为五点:市场性、开放性、竞争性、层次性、规范性。(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见下页图)

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的关系。是在劳动者保持劳动力所有权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有偿转让劳动力的使用权。

2、劳动力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在雇佣交易中价格以外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也同工资一起对劳动力租让是否成交发挥影响作用。

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与雇主相比,劳动者缺乏与市场条件有关的给列信息,无论质量如何,劳动者在市场上的地位总是相对较弱。

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劳动者彼此不同,企业也千差万别。企业选用劳动者时要考虑他们的专业特长和道德修养等因素;劳动者选取单位的时候也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偏好。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与调控

一、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

(一)供求机制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我协调机制。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劳动力供给减少;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劳动力供给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是在“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不断由供求不平衡到平衡,由平衡到新的不平衡的动态过程。

(二)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具体表现为劳动者在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择业竞争以及企业为求得优秀人才而进行的人才竞争。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竞争机制的作用不是孤立的,它同供求关系、工资变动等因素紧密结合。首先,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为竞争机制运动提供了外部条件。通过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使劳动力供求双方在相互选择、自由流动中实现相对平衡。其次,工资变化成为竞争的手段。竞争促使企业提高劳动力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也促使劳动者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个人素质。

(三)工资机制

工资机制是劳动力价值或工资自发形成的过程。劳动力供求比例的变化和工资的变化相互关联。例如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工资下降。在利益驱动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引导者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工资是调节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行业和岗位之间流动和合理配置的经济杠杆。

二、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一)最低劳动标准

1、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是国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干预的产物,也是各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是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的条件及最高限额、休息休假制度等。不断缩短工时、延长休息休假时间是工时制度的发展趋势。

3、其他劳动条件标准

包括最低就业年龄标准、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

(二)最低社会保障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最低社会保障,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健康角度来说,都是对人们生存和安全方面最低限度的保障。国家一般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三)工会

工会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会是劳动者及受雇者自发组成的,借团体交涉的力量,以维持及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保障劳工权益为目的的社会性团体。

三、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

1、财政政策。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和收入水平所做的选择。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两类。财政政策工具包括: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和发行公债。

2、货币政策。

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类。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3、收入政策。

即政府采取的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的政策。一般形式包括工资-物价管制、工资-物价指导、经济激励或处罚等。

4、人力资源政策。

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四、调控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

(一)劳动法

劳动法的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上理解。狭义地讲,劳动法是指以劳动法直接命名的劳动基本法律,在我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的劳动法是国家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

广义的劳动保护指有关劳动保护的全部法律规范,不仅包括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的法规,还包括劳动报酬、劳动保险、奖励处罚等。狭义的劳动保护指国家和企业为了保护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的综合。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基本含义

(一)古典经济学的均衡

1.古典均衡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供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二是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都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2.古典均衡分析古典均衡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不受其他商品的影响。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与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二)当代经济学的均衡

1.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将市场均衡的条件一般化,用来概括包括非市场经济在内的各种形态。

2.凯恩斯失业均衡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运动仍然可以形成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就业量,但此时的经济系统存在非自愿失业。

3.现代非均衡理论中的非均衡认为价格并非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它会因为制度、信息不完全等得不到及时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

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基本假设条件

(1)经济人是理性的,劳动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

(2)经济人享有充分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3)劳动力具有同质性,厂商提供的工作机会具有同质性。

(4)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人数众多,且双方均无组织性,是工资的接受者。

(5)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流动成本为零。

(二)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的形成

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劳动力市场概论

(三)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劳动力市场概论

00164劳动经济学自考资料: 劳动力市场概论

(四)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在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在给定资源和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可以取得最高水平。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劳动者有完备的信息,各类流动成本为零且不存在任何制度性或其他障碍,劳动力是同质的。社会中任意职业、行业,任何地区的工资都不存在差别。

3、充分就业。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接受均衡工资率的求职者都能找到就业机会,企业也能找到它们愿意雇佣的劳动力。

三、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一)主要原因

1、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率调节外,还受到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2、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比较大的刚性。由于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刚性),工资水平的下降比较困难。

3、由于劳动是谋生的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到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调节。

(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劳动力市场逐步培育、发展和完善起来。1、萌芽阶段(1978-1983)

就业问题的凸显成为用工制度改革的契机。1980年开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控制农村劳动力流动,严格限制农民进城务工,不存在农民工问题。2、局部建立和发展阶段(1984-1993)

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变化聚焦于国营企业的劳动合同制。打破了国营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限制,提高了国营企业的用工灵活性。

国家允许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1984-1989是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黄金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离土不离乡”模式。

3、快速发展阶段(1995-2007)

经济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问题突出。下岗职工再就业是这一阶段劳动力市场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向城镇转移增加,农民工流动呈现规模大、持续不断的特点。劳动力市场政策开始“从

严”到“放宽”,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给予肯定。

4、日趋完善阶段(2008至今)

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显现。为更好的建立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我国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仍存在劳动力市场多元结构并存、劳动力供求双方实力不均衡(资强劳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重点”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