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社会学概论自考大纲下载_湖北自考2023年10月00034教材大纲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12-03 11:23:43 编辑:自考生网编辑

湖北社会学概论自考大纲怎么查?2023年10月湖北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考试大纲版本在湖北教育考试院官网中可以查看,也可以于本文查看社会学概论考试大纲,或者下载自考大纲电子版。2023年10月自学考试将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起来,利用好社会学概论自考考试教材、考试大纲、考试题库等考试资料,以便事半功倍!

00034社会学概论自考考试大纲(2012版)

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大纲名称教材/推荐用书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次
社会学概论000346社会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社会学概论刘豪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年版

1.上表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034社会学概论自考考试大纲(2012版)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代表的思想特点;明确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了解社会学创立和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代表、主要理论流派,认识中国社会学百年的曲折历程、成就和经验教训。

二、课程内容

1.1社会学的创立

1.1.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研

究的积累;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1.1.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

1.1.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

1.2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1.2.1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AGIL功能分析图式;显功能和潜功能

1.2.2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科塞的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1.2.3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霍曼斯交换论的主要观点;布劳交换论的主要观点

1.2.4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1.2.5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

1.2.6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的基本理论观点

1.3中国社会学百年

1.3.1社会学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

1.3.2早期中国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队伍和制度化建设;社会调查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与实践

1.3.3院系调整与社会学的撤销:维护与撤销;重提与厄运

1.3.4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正名;““五脏六腑”说

1.3.5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学的创立

1.识记:(1)社会学创立的标志;(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

2.领会:(1)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2)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1)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4)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3.简单应用:(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2)卡尔·马克思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

1.识记:(1)结构功能论代表人物和著作;(2)冲突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3)交换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4)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和著作;(5)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6)现当代主要社会学家舒茨、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迪厄等人的代表著作。

2.领会:(1)结构功能论的主要观点;(2)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3)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

3.简单应用:(1)AGIL功能分析图式;(2)区分功能冲突论和辩证冲突论。

4.综合应用:社会现象的显功能和潜功能。

(三)中国社会学百年

1.识记:(1)社会学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2)群学与社会学;(3)章太炎译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4)严复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群学肄言》);(5)倡导社会学中国化的主要代表;(6)中国社区研究的主要代表。

2.领会:(1)李达的《社会学大纲》;(2)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时期的““五脏六腑””说,

(3)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方针。

3.简单应用:(1)中国早期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2)中国早期社会学者的社会调查与前期外籍学者为主的社会调查;(3)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目标的实现。

4.综合应用:(1)“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没有发言权”;(2)中国社会学被中断的历史考察。

四、本章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创立和发展时期均有社会学家的不懈努力。重点了解社会学进程中的主要代表和学术流派,掌握社会学本土化在中国的曲折历程与教训。难点在于对社会学创立和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思想、社会学理论流派观点的理解。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与功能,掌握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了解社会学研究的方式与方法,以及一般的研究程序和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

2.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2.1.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1.2社会学的特征

2.1.3社会学的功能

2.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2.2.1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

2.2.2实证主义方法论

2.2.3人文主义方法论

2.2.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2.2.5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2.3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2.3.1统计调査

2.3.2问卷调查

2.3.3实地研究

2.3.4实验法

2.3.5文献法

2.4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2.4.1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4.2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

1.识记:社会学的涵义。

2.领会:社会学的特征。

3.简单应用:(1)社会学的功能;(2)社会学的批评功能。

4.综合应用:社会学的整体性特征。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1.识记:(1)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2.领会:(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2)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3)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4)批判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3.简单应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1.识记:(1)统计调査的概念;(2)普遍调查的概念;(3)抽样调査的概念;(4)统计报表的概念;(5)问卷调查的概念;(6)个案研究的概念;(7)访谈法的概念;(8)实验法的概念与类型;(9)文献法的涵义及文献来源。

2.领会:(1)问卷调查的类型;(2)实地研究的涵义与范式;(3)典型调查的选择;(4)实验法的作用。

3.简单应用:(1)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点;(2)典型调查的优点与不足;(3)社会实验的优缺点;(4)文献法的优缺点。

4.综合应用:作好实地研究的要求。

(四)社会学的一般程序与分析类型

1.识记:(1)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2)定性分析的概念;(3)定量分析的概念;(4)广泛采用的科学统计软件。

2.领会:(1)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步骤;(2)定量分析资料的步骤;(3)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

3.简单应用:社会学研究筹划阶段的工作。

4.综合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了解和认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研究方式与方法。本章的难点是对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解与掌握。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和文化的涵义,认识社会和文化的主要特征与基本功能,明确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

二、课程内容

3.1什么是社会

3.1.1社会概述

3.1.2社会结构概念与类型

3.1.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3.2社会的基本要素

3.2.1人

3.2.2自然资源

3.2.3环境

3.2.4文化

3.3什么是文化

3.3.1文化概念

3.3.2文化结构

3.3.3文化交流

3.3.4文化多样性

3.3.5文化自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社会

1.识记:(1)社会的涵义;(2)社会结构的概念;(3)社会建设的概念;(4)社会管理的概念。

2.领会:(1)社会的特征;(2)社会结构类型。

3.简单应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内涵。

4.综合应用:联系实际阐述社会建设意义。

(二)社会的基本要素

1.识记:(1)人口的概念;(2)人口数量;(3)自然资源的概念;(4)环境的概念。

2.领会:(1)人口的两重属性;(2)人口质量;(3)自然资源的特点;(4)环境的功能。

3.简单应用:(1)阐述自然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2)利用与保护环境。

4.综合应用:中国人口问题。

(三)什么是文化

1.识记:(1)文化的涵义;(2)文化交流的概念;(3)文化震惊的概念;(4)主流文化和亚文化概念;(5)文化传播的概念;(6)文化冲突的概念;(7)文化采借的概念;(8)文化自觉的概念。

2.领会:(1)文化的特征;(2)文化结构。

3.简单应用: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4.综合应用:(1)文化多样性;(2)文化自觉的内容。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在于联系实际分析社会、人口以及文化现象与问题,了解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人口、环境、文化、文化自觉等基本概念的涵义。难点在于对文化多样性、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以及文化自觉的理解。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基本内涵,掌握个体社会化的条件及相关理论,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二、课程内容

4.1什么是社会化

4.1.1社会化概述

4.1.2社会化的类型

4.1.3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4.2社会化的条件

4.2.1生物因素

4.2.2环境因素

4.2.3互联网

4.2.4社会实践

4.3社会角色

4.3.1社会角色的概念

4.3.2社会角色的类型

4.3.3社会角色的扮演

4.3.4社会角色的失调

4.4人的全面发展

4.4.1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4.4.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4.4.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社会化

1.识记:(1)社会化的概念;(2)基本社会化的概念;(3)继续社会化的概念;(4)再社会化的概念;(5)正向社会化的概念;(6)反向社会化的概念。

2.领会:(1)社会化的涵义;(2)社会化的内容;(3)社会化的类型;(4)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二)社会化的条件

1.识记:(1)生物因素的概念;(2)环境因素的概念;(3)互联网的概念;(4)社会实践的概念。

2.领会:社会化的环境因素。

3.简单应用: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4.综合应用:实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社会角色

1.识记:(1)社会角色的概念;(2)先赋角色的概念;(3)自致角色的概念;(4)规定性角色的概念;(5)开放性角色的概念;(6)功利性角色的概念;(7)表现性角色的概念。

2.领会:(1)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关系;(2)社会角色的类型;(3)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3.简单应用:个体社会角色的扮演经历的阶段过程。

4.综合应用:角色失调现象及其角色调适。

(四)人的全面发展

1.识记:(1)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2)过度社会化的概念;(3)社会化不足的概念。

2.领会:(1)社会化的基本目标;(2)社会化目标确立的依据。

3.简单应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4.综合应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在于了解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掌握社会化的条件。难点在于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第五章社会互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社会互动的符号,了解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现象。

二、课程内容

5.1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5.1.1社会互动的界定

5.1.2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

5.2社会互动的符号

5.2.1语言

5.2.2身体语言

5.2.3个人空间

5.3社会互动的理论

5.3.1符号互动论

5.3.2拟剧论

5.3.3常人方法学

5.4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5.4.1社会网络的涵义

5.4.2社会网络的特征

5.4.3社会网络的形态与功能

5.4.4强关系与弱关系

5.4.5社会资本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与形式

1.识记:(1)社会互动的概念;(2)暗示的概念与分类;(3)模仿的概念;(4)交换的概念与要素;(5)合作的概念与类型;(6)竞争的概念与类型;(7)冲突的概念与类型;(8)调适的概念。

2.领会:(1)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2)模仿的意义;(3)调适的原因。

3.简单应用:(1)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2)暗示和模仿的区别。

4.综合应用: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二)社会互动的符号

1.识记:(1)符号的概念;(2)语言的概念;(3)霍尔的个人空间理论。

2.领会:(1)语言的重要性与多样性;(2)身体语言的意义。

3.简单应用:个人空间理论。

(三)社会互动的理论

1.识记:(1)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2)拟剧论代表人物。

2.领会:(1)镜中之我的涵义;(2)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3)拟剧论的基本观点。

3.综合应用:社会互动理论。

(四)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1.识记:(1)社会网络的涵义与特征;(2)社会网络的形态;(3)强关系的概念;(4)弱关系的概念;(5)社会资本的概念。

2.领会:(1)社会资本的功能;(2)社会资本的分类。

3.简单应用:社会网络。

4.综合应用:强关系和弱关系理论。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社会互动的概念、要素、形式以及社会互动理论。难点是对强关系与弱关系理论,以及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的理解。

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家庭与婚姻的概念,掌握家庭的结构类型和家庭的主要功能,认识家庭与婚姻的变化。

二、课程内容

6.1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6.1.1什么是家庭

6.1.2什么是婚姻

6.1.3家庭与婚姻的理论分析

6.2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6.2.1家庭的功能

6.2.2家庭的结构类型

6.2.3家庭的特殊类型

6.3变迁中的家庭与姆·姻

6.3.1家庭形态的变化

6.3.2家庭功能的变化

6.3.3家庭观念的变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1.识记:(1)家庭的概念;(2)婚姻的概念。

2.领会:家庭的特征。

3.简单应用:家庭与婚姻的理论。

(二)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1.识记:(1)核心家庭的概念;(2)主干家庭的概念;(3)联合家庭的概念;(4)重组家庭的概念;(5)“失独”家庭的概念;(6)同性恋家庭的概念;(7)丁克家庭的概念;(8)留守家庭的概念。

2.领会:(1)家庭的功能;(2)家庭结构类型;(3)留守家庭。

3.简单应用:(1)家庭的经济生活功能;(2)“失独”家庭。

(三)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1.领会:家庭形态的变化。

2.简单应用:(1)婚姻观念的变化;(2)离婚率高位运行。

3.综合应用:家庭功能的变化。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在于了解家庭和婚姻的基本概念以及家庭类型,掌握家庭功能及其变化。难点是对婚姻家庭的理论解释以及现代家庭和婚姻的变迁。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群体的涵义、特征和基本类型;了解组织和组织过程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科层制理论的观点;了解组织管理学的发展脉络;认识集体行为概念;理解和掌握集体行为的主要理论。

二、课程内容

7.1什么是群体

7.1.1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7.1.2群体的类型

7.1.3初级群体

7.2组织和组织理论

7.2.1组织的概念

7.2.2组织过程

7.2.3组织的科层制理论

7.2.4组织管理理论

7.3集体行为

7.3.1什么是集体行为

7.3.2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群体

1.识记:(1)群体的涵义;(2)初级群体的概念与类型;(3)非正式群体的概念;(4)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概念;(5)参照群体的概念;(6)大群体和小群体的概念。

2.领会:(1)群体的特征;(2)初级群体的特征。

3.简单应用:(1)群体和人群的区别;(2)内群体和外群体。

4.综合应用:初级群体的变化趋势。

(二)组织和组织理论

1.识记:(1)组织概念;(2)科层制概念;(3)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4)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5)人际关系理论的代表人物;(6)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7)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

2.领会:(1)组织决策过程;(2)组织沟通过程;(3)组织控制方式;(4)合法性统治类型;(5)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6)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7)组织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8)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3.简单应用:科层制的特征。

4.综合应用:科层制的优势和弊端。

(三)集体行为

1.识记:(1)集体行为概念;(2)社会运动概念;(3)资源动员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2.领会:(1)集体行为的特征;(2)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的基本观点;(3)斯梅尔瑟的价值累加理论的基本观点;(4)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

3.简单应用: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4.综合应用:资源动员理论。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群体现象、组织现象以及集体行动现象的基本概念以及对这些现象加以研究所形成的主要理论观点。掌握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思路,以及搭便车理论和资源动员理论。难点在于理解科层制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运用。

第八章教育、劳动与消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教育、劳动、消费的涵义,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劳动过程的转变、消费理论,认识教育不平等和消费社会对社会运行及发展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

8.1教育

8.1.1教育的概念与类型

8.1.2现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8.1.3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8.1.4教育和社会不平等

8.2劳动

8.2.1劳动的概念与类型

8.2.2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

8.2.3就业

8.3消费

8.3.1消费的涵义

8.3.2消费的特征

8.3.3消费社会

8.3.4消费的社会学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教育

1.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类型;(3)杜威的教育观点。

2.领会:(1)学校的教育功能;(2)制度化教育的批判;(3)教育与文化资本。

3.简单应用:(1)教育不平等现象;(2)劳工阶层子弟的““亚文化”。

4.综合应用:教育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二)劳动

1.识记:(1)劳动的概念;(2)劳动的类型;(3)福特主义的概念;(4)后福特主义的概念;(5)失业的概念;(6)失业率的概念;(7)失业类型。

2.领会:(1)福特主义的特征;(2)后福特主义的特征;(3)劳动的意义。

3.简单应用:(1)马克思的劳动思想;(2)劳动力市场分割。

4.综合应用:影响求职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消费

1.识记:(1)消费的概念;(2)消费社会的概念;(3)炫耀性消费的概念。

2.领会:(1)消费的特征;(2)消费社会的特征。

3.简单应用:消费社会理论。

4.综合应用:炫耀性消费问题。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学校教育的功能、教育不平等现象、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的特点、消费社会的涵义和特征。难点是学会运用教育、劳动和消费的社会学分析视角。

第九章社区与社区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领会社区研究中的类型学理论和区位学理论,掌握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9.1什么是社区

9.1.1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9.1.2社区的类型学理论

9.1.3人文区位学理论

9.1.4社区全貌研究

9.1.5中国的社区研究

9.2社区类型

9.2.1农村社区

9.2.2城市社区

9.3社区发展

9.3.1什么是社区发展

9.3.2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9.3.3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社区

1.识记:(1)社区的内涵;(2)社区的功能;(3)社区全貌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2.领会:(1)滕尼斯的类型学研究;(2)同心圆理论;(3)扇形理论;(4)多核心理论。

3.简单应用:人文区位学与社区空间结构。

(二)社区类型

1.识记:(1)农村社区的概念;(2)农村社区的特点;(3)城市社区的概念。

2.领会: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3.简单应用: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特点。

4.综合应用: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三)社区发展

1.识记:(1)社区发展的概念;(2)社区建设的概念。

2.领会:(1)社区发展的目的;(2)社区发展的原则;(3)中国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

3.简单应用:(1)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兴起的原因和本质;(2)社区发展的原则。

4.综合应用: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任务。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是掌握社区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特点。难点是人文区位学理论的理解。

第十章城镇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城镇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以及城镇化的历程,了解中国城镇化方针以及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掌握小城镇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意义。

二、课程内容

10.1城镇化概述

10.1.1城镇化的概念与特征

10.1.2世界城镇化的““推一拉”理论

10.1.3城镇化的类型

10.1.4世界城市

10.1.5世界城市群

10.2中国城镇化进程

10.2.1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

10.2.2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

10.2.3中国城市群的规划与演进

10.3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10.3.1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

10.3.2中国城镇化的方针

10.3.3促进中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城镇化概述

1.识记:(1)城镇化的概念;(2)田园城市的概念;(3)组合城市的概念;(4)城市群的概念;(5)城乡融合区的概念;(6)世界城镇化的类型。

2.领会:(1)世界城镇化的特征;(2)区域整体发展理论;(3)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3.简单应用:(1)世界城镇化的特征;(2)城市群研究的理论观点。

4.综合应用:城镇化的“推一拉”理论。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

1.识记:(1)中国城镇化的三个阶段;(2)中国三大城市群。

2.领会:(1)中国城镇化的历史背景;(2)民国时期城镇化的特征。

3.简单应用: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

4·综合应用:中国城市群演进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与小城镇的建设

1.领会:(1)中国城镇化道路选择的不同观点;(2)中国城镇化的方针。

2.简单应用:中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3.综合应用:中国小城镇的地位。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城镇化的特征、““推一拉””理论、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小城镇的地位问题。难点是掌握中国城镇化理论与实践。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不平等的起源,理解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视角的联系和差异;掌握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了解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历史变迁、现状与趋势,把握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体制与因素。

二、课程内容

11.1社会不平等

11.1.1什么是社会不平等

11.1.2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

11.1.3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

11.1.4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11.2社会分层

11.2.1社会分层的概念

11.2.2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

11.2.3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及其变迁

11.3社会流动

11.3.1社会流动的概念与类型

11.3.2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社会不平等

1.识记:(1)广义的社会不平等;(2)狭义的社会不平等。

2.领会:(1)社会性别和性别不平等;(2)种姓、种族和等级的联系与差异;(3)阶级、等级与阶层的概念区分;(4)卢梭对社会不平等起源的观点。

3.简单应用: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4.综合应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

(二)社会分层

1.识记:(1)社会分层的概念;(2)解放前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3)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阶级结构;(4)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阶层结构;(5)阶级斗争异常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6)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

2.领会:(1)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3)帕累托的精英理论与精英循环理论;(4)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5)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3.简单应用:功能主义分层理论的缺陷。

4.综合应用: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三)社会流动

1.识记:(1)社会流动的概念;(2)社会流动的类型。

2.领会:中国五次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3.简单应用: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4.综合应用: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四、本章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理解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把握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视角的联系和差异。难点在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以及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体制与因素。

第十二章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偏差行为和社会控制的相关概念,以及偏差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掌握社会控制的意义、功能、途径以及适度问题。

二、课程内容

12.1什么是偏差行为

12.1.1偏差行为的概念

12.1.2偏差行为的类型

12.1.3偏差行为的功能

12.2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2.2.1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12.2.2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2.2.3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12.3社会控制

12.3.1社会控制的涵义

12.3.2社会控制的类型

12.3.3社会控制的方式

12.3.4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偏差行为

1.识记:(1)偏差行为的概念;(2)社会规范的概念;(3)偏差习性的概念;(4)偏差心理的概念;(5)偏差文化的概念;(6)违规行为的概念;(7)违法行为的概念;(8)犯罪行为的概念。

2.领会:(1)偏差行为的正功能;(2)偏差行为的负功能。

3.简单应用:偏差行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二)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识记:(1)生物学解释的基本观点;(2)心理学解释的基本观点。

2.领会:(1)生物学解释的缺陷;(2)文化传递理论的基本观点;(3)标签理论的基本观点。

3.简单应用: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4.综合应用:失范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控制

1.识记:(1)社会控制的概念;(2)社会控制的特点;(3)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的概念;(4)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的概念;(5)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的概念;(6)社会控制方式。

2.领会:(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2)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的关系;(3)社会过控;(4)社会失控。

3.综合应用:(1)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的作用;(2)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关系。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偏差行为的涵义以及社会控制的类型与必要性。难点在于:1.对偏差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解释的理解;2.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关系的理解。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社会问题的涵义和一般特征,了解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了解当代有关社会问题的基本情况,明确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和意义,掌握社会问题防治的基本思想和战略措施。

二、课程内容

13.1什么是社会问题

13.1.1社会问题的界说

13.1.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3.1.3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3.2当代社会问题

13.2.1结构性问题

13.2.2偏差性社会问题

13.2.3自然性社会问题

13.3社会问题的防治

13.3.1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13.3.2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3.3.3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

13.3.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1.识记:(1)社会问题的概念;(2)社会问题的特征。

2.领会:(1)孙本文对社会问题三种解释的归纳;(2)理查·富勒和理查麦尔兹的社会问题发展的三个阶段。

3.简单应用: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

(二)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

1.领会:(1)社会病理学的主要观点;(2)价值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3)行为偏差理论的主要观点。

2.简单应用:(1)社会解组理论;(2)社会建构理论。

3.综合应用: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

(三)当代社会问题

1.识记:(1)结构性社会问题的概念;(2)腐败的概念;(3)贫困的概念;(4)偏差性社会问题的概念;(5)毒品的概念与危害;(6)食品安全问题的概念;(7)自然性社会问题的概念。

2.领会:(1)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2)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3)毒品的危害。

3.简单应用:食品安全的危害与原因。

4.综合应用:腐败的危害与原因。

(四)社会问题的防治

1.领会:(1)中国防治社会问题的实质;(2)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2.综合应用: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社会问题的涵义、特征以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难点是掌握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变迁的涵义、原因、基本类型和主要特征,掌握社会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的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程以及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

二、课程内容

14.1什么是社会变迁

14.1.1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特征

14.1.2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

14.1.3社会变迁的原因

14.1.4有计划社会变迁

14.2社会现代化

14.2.1社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4.2.2社会现代化理论

14.2.3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4.3全球化

14.3.1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14.3.2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14.3.3全球化与中国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什.么是社会变迁

1.识记:(1)社会变迁的概念;(2)社会发展计划。

2.领会:(1)社会变迁的特点;(2)社会进步与社会倒退的涵义;(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涵义;(4)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的涵义;(5)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的涵义。

3.简单应用: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4.综合应用:社会变迁的原因。

(二)社会现代化

1.识记:(1)社会现代化的概念;(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2.领会:(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2)经典现代化理论;(3)依附理论;(4)世界体系理论;(5)后工业社会理论。

3.简单应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4.综合应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三)全球化

1.识记:全球化的概念。

2.领会:全球化的特征。

3.综合应用: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四、本章重点、难点

本章重点是掌握社会变迁的类型、社会变迁的特点、现代化理论、全球化的特征和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难点是理解现代化理论和有关全球化的理论争论。

以上“社会学概论自考大纲下载_湖北自考2023年10月00034教材大纲”由自考生网收集整理,以便同学们参考。湖北自考考试大纲可点击文章开头的下载链接进行免费下载,可下载在电脑上查看,也可下载至手机中保存。为了更好的复习,建议同学们将湖北大纲打印出来,学习教材时同步使用才能有的放矢。更多湖北大纲相关内容,可关注“湖北自考大纲”专题。如社会学概论大纲调整、变动,以湖北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