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中国文化导论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十三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4-04 14:11:32 编辑:怡

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十三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请点击这里》》》

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十三

中医理论的整体论、阴阳五行说和经络说。(综合应用)

(1)整体论。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医学非常强调政体观念,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为人体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二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阴阳五行说。中医认为,人体必须阴阳和合才能保持健康,如果阴阳的平衡协调被破坏,就会产生疾病。与阴阳说相伴,中国古代医学家同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药性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3)经络说。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连接表里上下、五脏六腑的组织系统。经络学说认为疾变的发生和传播是以经络为途径的,所以疾病的诊断可以经络循行部位的变化为依据,同时,也可以通过经络来调理人体的机能,达到疾病治疗的效果。

 

【简答题】简述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说。(2012.04)

中医认为,人体必须阴阳和合才能保持健康,如果阴阳的平衡协调被破坏,就会产生疾病。与阴阳说相伴,中国古代医学家同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论述人体的生理、病理、药性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5、临床医学成就(简单应用):

针灸:即是用针刺入或用火温热烧灼特定的穴位,产生刺激作用,通过经络的循环运行,进而调节人体内部的机能,达到治病的目的。

麻沸散:在做外科手术之前,先让病人用酒冲服一种名为“麻沸散”的中药进行麻醉,然后再施行手术。

人工免疫法:早在晋代,葛洪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以狂犬脑敷在被狂犬咬的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的方法。就其医学思想来看,是现代免疫学的先驱。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发明人痘接种法防治天花。

 

16、医药学名家与名著(理解)

扁鹊:战国时期名闻天下。首创“望、闻、问、切”四诊法,被传为“神医”。

华佗: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中医外科的鼻祖。

“医圣”张仲景: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比较系统的总结了之前在伤寒和杂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经验。他最大的贡献是将《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使理、法、方、药得到统一,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思邈:为唐代名医,他集毕生精力从事药物学研究,被尊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医学思想活跃,产生了各家学派,医学家们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金元四大家”,其代表人物分别为刘元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和朱震亨“滋阴派”。

宋慈:南宋时期宋慈所著的《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系统专著。

《黄帝内经》:《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因托名皇帝所撰,故称《黄帝内经》。它是古代医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著作。是对前人积累的药学知识的总结,还阐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学理论。

《伤寒杂病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之前在伤寒和杂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经验。

《千金方》:张仲景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方》。《千金方》汲取历代医学著作的经验,并加以补充,载方五千多条,内容丰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

《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系统专著,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尸体检验、中毒鉴别等方法,比欧洲最早的法医学著作的刊行早了三百五十多年

17、物理学(识记):司南、权衡、滑车、鼓宫宫动、小罅光景

18、化学(识记):伏火法、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19、生物学(识记):李时珍《本草纲目》将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五部,将动物分为虫、鳞、介、禽、兽、人六部

20、造纸术(识记):麻纸、蔡侯纸、藤纸、宣纸

21、印刷术(识记):印章和石碑拓印、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22、纺织工艺(识记):周代染红色法

23、印染技术(识记):三锭棉纺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理解:黄道婆:制成了三锭棉纺车,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使纺纱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24、冶金与铸造:炒钢、百炼钢、灌钢

25、机械制造(识记):指南针、候风地动仪

26、造船工艺(理解):千里船:祖冲之造,这种船利用人力以脚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的前进。已被人们公认为现代轮船的始祖。

第八章 家族与称谓

考核知识点

1、嫡长子继承制(理解):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特定阶段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结成的社会单位。

2、血缘九族制(简单应用):有两种解释: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二是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九族是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庭制度。(2008.07)

3、血亲五服制(简单应用):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指斩衰、齐衰、大功小攻、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作为差等标志表明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

4、九族的称谓(识记):父系系统诸称谓、母系系统诸称谓、妻族系统诸称谓

5、五种等级的丧服制度(简单应用)

“五服”是用五种粗糙程度不同的麻布制成的礼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1)斩衰服为五服中最高的一等,制作时用剪刀直接裁断生麻布制成,且不缝毛边,是子为父母服孝,妻、妾为夫君服孝,未出嫁的女儿为父母服孝的丧服。服孝期为三年。(2)齐衰服用粗生麻布制成,剪断处缉边。服丧者为孙子、孙女、重孙子、重孙女。服孝期分别为一年、五个月、三个月。(3)大功服用粗熟麻布制成,做工较粗,服丧者为堂兄弟姐妹。(4)小功服用细麻布制成,做工细密,服丧者为再从兄弟。(5)缌麻服是最轻的孝服,用细熟麻布精心制成,服丧者为族曾孙、族孙、中表兄弟等。 

1、 先秦时期姓与氏的区别。(简单应用)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氏则是由姓衍生的分支。姓是与生俱来的、稳定的、不变的,而氏则是

有变化的。氏的作用是别贵贱。自夏朝以后,占有土地和人民的奴隶主贵族男子才可称氏,而女子和贫贱的人却不能称氏;氏与姓有明显的不同,它反映着一定的占有关系,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对于个人来说,一生只可有一个姓,而氏却可以有几个。战国以后,姓和氏开始融合为一。 

2、 古代改姓的五种情况。(简单应用)

(1)少数民族受汉族影响而改姓。

(2)皇帝为笼络少数民族或奖励有功之臣而赐姓。

(3)因避祸改姓

(4)未成年子女随改嫁而改姓,成年后可再改原姓。

(5)女子未出嫁时用父姓,结婚后增加夫姓。

8、古代姓氏来源的六种类型。(综合应用)(2009.07、2010.07、2011.04)

姓氏反映了一定人群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动向。姓氏来源的类型有:以母亲姓氏为姓氏;(1分)以封国、采邑为姓氏;(1分)以官爵职事为姓氏;(1分)以居住地为姓氏;(1分)以祖先族号、谥号或字为姓氏;以少数民族姓氏的音译为姓氏等。(1分) 

9、 古代名与字的不同用途。(简单应用)

当代国人一般只有名而无字,名与字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一般情况下,名是父亲或长亲起的,是供尊长叫的,

而字是为了“敬名”,由来宾取的,是给别人叫的。所以只有尊者对卑者、长辈对晚辈才可以称名。

10、 古代字辈命名的三种形式。(简单应用)

(1) 多子女的家族中,命名多讲究兄弟排行,如伯夷、叔齐

(2) 人讲究字辈命名。代表辈分的字,双名通常在中。

(3) 为单名,可用偏旁表示同辈。

11、 字及其适用范围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字是对名加以解释或补充的,与名相表里。古代只有贵族或士族才有表字,一般平民

是没有字的。于是,字成了文武官宦和士大夫阶级广泛使用的称呼。 

12、号与其他尊称(理解)

古代尊称:称字:古人成年后取得别名。字是对名加以解释或补充的,与名相表里。

  称号:号是古代文人雅士以居处、境况、志趣等为自己取的号,故对人称号也是尊敬的表示。

  称官职:以曾任的官职名来称呼。

  称籍贯:以出生地相称。

  称任所: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称封爵:以封爵名来称呼。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有朝廷颁赠与民间私谥之别。 

13、谦语(识记):帝王、诸侯使用的谦语,官吏自称谦语,文人雅士自谦语,以鄙陋微贱自喻的谦语,与己有关的人和事采用的谦语

15、特殊称谓(识记):

年龄的称谓:“垂髫”指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表示已经成人。“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不惑”指男子四十岁。“知命”指男子五十岁。“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①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②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③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④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⑥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叫“竹马之交”。

⑦以平民的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⑧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⑨不拘于身份、行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⑩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谊的朋友叫“车笠交”。

⑾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⑿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

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如“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

1、简述南宋四大书院。(2009.04、2010.04)南宋四大书院: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张栻的岳麓书院、吕祖谦的丽泽书院、陆九渊的象山书院。

2、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2012.07)

书院出现的原因有①私人讲学传统②佛教影响③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④世乱失学。

 

1、 书院的组织管理制度:教训合一的办学目的、组织结构、自由入学、经费来源、学规、考试制度、祭祀制度。(简单应用)

(1)办学目的:教训合一,从学术研究到科举制业再到人格陶冶,是书院办学目的的极大进步。

      ②组织机构:书院的组织体系以山长为核心,主持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亦多兼领院务。随着书院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生徒的增多,开始有了协助主持人管理和教学的铺助人员。书院对管理人员采取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学生中的优秀者可以兼职管理工作。

      ③自由入学:学生在书院学习来去自由,所受约束力极小,门户开放、学生自由入学是书院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大特色。到清代,随着书院官学化程度的提高,自由就学的传统也随之发生变化,书院的招生、考核等转由官方控制了。

      ④经费来源:书院多由民间集资创办,学田的田租收入是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⑤学规:学规都具体的约束生徒行为,提倡道德磨练。书院的学规、学箴、学训、戒条等,都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给出了总的纲领,同时又对其学业和德行提供了具体的、可供操作的规定,从另一侧面保障了书院教育理念的实施。

      ⑥考试制度:书院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考课式与讲会式两种类型。考课式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官学基本相同,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应试科目;讲会式书院则以“四书”“五经”为必读教材,再根据所属学术流派将著名学者的研究心得、注疏、讲义或谈话语录作为重要读物,指导学生进行学理的研究。书院的考试制度也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德行考核与学业考课两大类。

      ⑦祭祀制度:书院的祭祀一般都包括“释菜”指开学时的祭祀仪式,是较轻的礼仪,一般不需要礼乐舞蹈。“释奠”指在供祀对象生辰或忌日举行的祭祀仪式,不但有牺牲、玉帛、酒食供祭,还要举行迎神乐舞,祭祀的程序都有严格规定。

 

2、 书院的学术传授方式:自学为主、自由讲学、学术传承。(综合应用)

(1) 自学为主。书院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思辨能力。(2) 自由讲学。我国书院一直盛行“讲会”制度,提倡自由讲学。(3)学术传承。与一般官学相比,书院的学术研究色彩十分明显,对古代学术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 

3、 选举制(识记)

4、 先秦时期的选举制(理解):选贤举能、世卿世禄制、乡举里选、养士与军工制度、客卿制

 

1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简单应用)

①九品中正制创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②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将察举的对象分为九等,由政府按等录用官吏选拔的方式。③九品中正制的作用只是品评士人作为授官的依据,在具体选任时中央一般仍需通过考试来决定是否除授官职。④曹魏后期选举大权几乎全部被盘踞朝廷的世族高官所垄断。

13、科举(识记)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广义的是指分科举士,可从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官职算起;狭义的指进士科举,即指从隋代设置进士科举之后产生的以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制度。(2008.07)

 

16、科举制的变革——宋代科举。(简单应用)

 

17、(识记)八股文: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的清规戒律,字数上一般在三百字到七百字之间,结构上每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九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者合称“帽子”,申明题意;入手是引入本题后四者才是文章主题,正式议论,有分别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称八股;篇末用大结收束,借题议论。

   试贴诗:它和八股文一样,也有严格的结构和形式。形式上应为五言,十六句,除首尾各两句不用对偶外,其余各联都必须对偶;结构上首联称破题、次联称承题,应包括题目大意,三联相当于起股,四、五联相当于中股,六、七联相当于后股,结联相当于束股。试贴诗多为应制之作,文字必须庄重典雅,内容上歌颂功德,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类似于文字游戏。

  

1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四级考试制度。(综合应用)

①童生试:考生称“童生”指没有取得县学、州学、府学学生资格的人,与年龄大小无关。因此读书人都必须参加童试,取得入学资格。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通过院试就标志着成为地方官学学生,故称“生员”俗称“秀才”。院试以后,生员还要参加由学政主持的岁试和科试,科试合格的生员才能参加乡试。

②乡试:在南京、北京和各省省会举行。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考期在农历八月,故称“秋闱”。乡试通过者称“举人”,俗称“孝廉”。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以下称“经魁”“亚魁”“文魁”。

③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城贡院举行,称“春闱”。会试录取者称“贡士”。

④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状元、探花、榜眼。

 

【简答题】简述清末科举革废的基本过程。(2011.07)

清末科举革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是1898年戊戌变法以前。主要措施是兴办学堂,实行与科举分开的维新教育,但仍然以科举为主、学校为辅。第二阶段以1898年戊戌变法为高峰。主要措施是试图整合科举与新式学校的矛盾,尤其是试图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废弃八股,开设经济特科。第三阶段是1901年以后。以张之洞为首的改良派一开始主张逐步减少科举中额,渐废科举。但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使他们感到沉重的危机感,改为联名停科举,8月4号清廷颁布停止科举的上谕。这一颁布,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的终结和近代考试制度的诞生。

 

19、科举制的功过。(综合应用)(2008.04、2008.07、2010.07)

(1)成功方面:首先,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通过考试取士选官,把选拨和任用官吏的权利集中于中央政府,使录用官吏有了相对公平的客观标准。其次,科举制吧学校教育和任官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政府掌握,使读书、应考、做官三位一体,在考核中注重真才实学,为各阶层人士开辟道路,扩大和巩固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再者,给国家管理带来的若干新气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有力支撑和文化教育的导向灯。

(2)负面方面:考试方法虽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仍不健全,比较看重文才和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取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中科举容易获得高官厚禄,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前后生活反差极大,使得考生热衷于攀附权贵、打通关节、科场腐败、作弊现象屡禁不绝;鱿鱼科举只考儒学,中国士人只有钻研儒学才有出路,独尊儒术的价值取向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十二章 货币与度量衡制度

考核知识点

1、(识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海贝、夏商西周时期的陶贝、石贝、铜贝、银贝、金贝,春秋战国时期的四种货币体系(布钱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楚币体系)

2、中国古代货币系统的特点。(综合应用)(2010.04、2010.07)

首先,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货币产生年代最早,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有着很强的延续性。其次,中国货币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再次,中国古代货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最后,中国货币影响覆盖亚洲,甚至波及世界。

3、统一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识记):

半两钱:秦时半两钱的币材为铜,钱币面有“半两”二字,“半面”既是钱币的重量,也是货币的币值,这种货币重量为币值的货币,称为铢两货币。

五铢钱:汉武帝确立了五铢钱为主要铜钱货币,也是圆形方孔,钱币重量为五铢,而名为“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货币。

通宝钱:唐高祖创立了一种新的钱币体制,即“开元通宝”。

4、中国古代的纸币(交子、元钞、宝钞)。(简单应用)

【名词解释】

交子: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早在宋朝,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钞---交子。宋交子最初为民间所发行,首创于四川,交子相当于现代的汇票,可随时兑现,代替纸币在市场流通。(2010.04)

5、古代中国社会货币的典型——银两。(简单应用)银两制式将白银这一贵重金属的重量作为币值单

位。

6、近代货币——银元(简单应用)银元最初是 “舶来品”,由国外输入国内。

7、中国古代度量衡的发展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综合应用)(2012.04)

(1)首先,度量衡器的制造应用了大量的科学原理。量器的制作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数学水平;量器的产生与完备,则与中国古人对物理学的原理认识的逐步加深有关。(2)其次,度量衡值的确定,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科学原理的认识和应用。以音高定长度的量值;中国古人还尝试过以金属比重定长度、重量的标准;此外,中国古人也尝试过用纯水的比重做重量标准。 

8、中国度量衡的起源和初步发展。(识记)

【简答题】简述中国度量衡的起源与初期发展。(2009.04、2011.04)

我国的度量衡起源于上古的原始社会。(1分)原始人群在劳动生产和生活当中,逐渐产生了对数和量的认识,便有“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按量估堆”之说。“度量衡”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2分)至商周时期,人们开始应用“尺”、“寸”(长度)、“匀”、“寽”(重量)、“秉”、“缶”(容量)等度量衡单位;周代还有所谓“度量衡”之说,天子设立专门官职掌管度量衡,保证度量衡的一致。春秋战国时期,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度量衡趋于精密。不过,这一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地之间计量单位并不统一,呈现出混乱的局面。度量衡制的混乱,给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生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2分)

 

以上“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十三”由自考生网www.zikaosw.cn收集、提供。更多自考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