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教育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12)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6-16 09:05:27 编辑:西瓜

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12)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请点击这里》》》

九、德育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观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相对而言的。

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立场。

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

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执法、守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律。

德育的意义

第一,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相辅相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道德支持和道德保障。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状况。

第二,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

对于青少年来说,道德需要与理智需要、审美需要一样,是他们的人生基本需要。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及满足的方式和类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成年后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程度和社会性接纳程度,决定了他们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发展方向的正确与否。良好的德育工作能够满足、引导和提升他们的道德需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以及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拥有一个充实的、有意义的、有尊严的和幸福的人生。

第三,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德育与其它各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并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方向,它们共同服务于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丰富个性的形成。

2.德育的任务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节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激发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主义道德富有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人的品德。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德育内容是用来形成人们的品德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知识,准则、法律规范和其它社会规则的总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身心发展需要的社会政治、思想、法律和道德文化。在我国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教育;

(2)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纪律教育;

(3)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等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教育;

(4)充分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并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5)全球伦理和环境伦理教育。

此外,还有人道主义教育及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等。

2.《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大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要素

德育过程即依据德育目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使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2)知、情、意、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行是关键,在从知到行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

3)知、情、意、行是互相作用,统一实现的过程。知情意行诸要素,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全过程。德育过程就是要促进这一过程的实现。

4)德育过程的多端性。思想品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设有固定的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开端。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因素时时刻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社会人,必须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德育具有社会性,德育过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克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空洞政治说教。学校教育不同于环境的自发影响,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扬长避短,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德育具有可控制性。学校教育是德育过程的主要途径,但必须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

2)各种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界影响的。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主要交往对象是学生和教师,所以要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1)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外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更取决于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即外界的道德要求与他已形成的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德育过程就是要引导并促进学生思想上的矛盾斗争,依靠和发扬学生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和纠正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2)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内因很重要。学生是一种积极活动的主体,他能根据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能动地对教育者所提出的新要求作出评价和选择。

因此,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它能转化为一种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教育者互相配合,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四)德育原则

1.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对于德育工作具有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作用。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统一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统一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5)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7)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的目的发展。

(五)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的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的方法。它不仅指教师运用的方法或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从整体上说,它是在教师德育影响下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2.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

在我国中小学中,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有语言说理法、形象感染法、实际训练法和品德评价法。它们分别又可分为许多具体方法,

语言说理法包括讲解法、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形象感染法包括参观法、访问法、调查法、示范法、陶冶法;实际训练法包括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等。

3.德育途径

(1)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这个途径,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思想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点、奠定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基础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突破了教学计划的限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

理人际关系。

(3)劳动

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练,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培养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好品德。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所开展的活动来向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

(5)班主任工作

这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6)社会实践活动

(六)教育途径

1.直接的道德教学——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或者时间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和理论。

2.间接的道德——教育知识、技能、态度领域中学与教的关系。

(七)教育模式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基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道德教育,其理论基础在于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通过研究指出了道德发展的动因:1、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但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可以通过几个小时或几天的努力习得某种知识;也可以通过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练习,形成某种技能;而道德学习却需要长期的甚至一生的努力。2、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即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认知水平的一个阶段的道德推理,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道德推理。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2.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努力将人们从恐惧和互不信任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够给予和接受爱,并使学生体会到关心体谅他人是一种愉快的事情。麦克菲尔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即帮助一个有困难的人摆脱困境。

3.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校德育中广泛使用的模式之一.其主要理论观点包括三阶段七步骤八功能;主要方法有价值澄清应答法、价值表填写法和价值延续体法等;其显著特点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等,但也存在着陷入价值相对主义的窠臼、忽略教育目标和内容、忽略社会主导价值观等明显缺陷.价值澄清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4.社会学习模式

以上“自考00469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12)”由自考生网www.zikaosw.cn收集、提供。更多自考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