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2019年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考考试大纲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5-27 09:40:09 编辑:fyt68
免费试听

《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以下为自考生网收集整理的“2019年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内容,请考生们备考时以此文件为准。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课程代码:10401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选考课程,它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批评方法及其发展历史的较全面系统的学习,让考生不仅具备较深厚的传统文学理论素养,而且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当代文学审美实践之中,以为考生成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做出一份贡献。它与《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等构成互渗互补又互相推进的知识系统。本课程的设置,将使考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简要历史、发展概况,读懂古代文学理论原著,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文论家、代表性文论著作、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想,能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进行阅读、分析,理解其理论内涵,掌握其主要观点,评价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从而提高考生的文艺理论素养以及阅读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水平。本课程将以古代文学理论与当代文艺现实相结合的讲授形式,接受基本知识与广泛探究问题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传统理论创作与现代文学批评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努力使考生不仅在传统人文知识方面有较大增长,而且在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明显提升。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课程的学习,考生应养成以下专业素质:掌握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基本轮廓和本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能够借助注释独立品鉴中等难度的古代文论资料;能够独立地借助文论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它们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帮助考生不断扩大积累,提高阅读、鉴别与思维、写作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考生应养成以下非专业素质方面:培养考生树立正确的文学史观、文学审美观;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考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其民族精神。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艺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历史进程为主轴串联相关知识,掌握汉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有助于更好的学好本门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编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理解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步关系,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性、宗法性对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范畴的特点;理解中国古代文论偏重抒情言志的文学观念;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论民族特色形成的原因、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形成对早期文论的总体认识,明确诗言志、兴观群怨、以意逆志、言意之辩等基本概念,通过相关文论选读,了解其实义及影响、流变等。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儒家的文学观;道家的文学观;道家文学观与儒家的根本性差异,道家对言意关系的看法与儒家之比较。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论语》、《孟子》、《荀子》选注(重点)

识记:兴观群怨说、以意逆志说;“文学”一词之源流与内涵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学批评

应用:儒道文化的创生与诗骚传统的形成,先秦文学批评的理论成就和时代特征

(二)《庄子》、《毛诗序》选注(次重点)

识记:诗言志说、言意之辩、诗无达诂说;先秦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围绕着对礼乐制度的评价而展开

理解:庄子、毛诗序的文学批评、诗歌教化说;“赋诗言志”及文学史意义

应用:道家文化的创生与言意关系的特点,《毛诗大序》所体现出的封建正统文艺观;“采诗观风”说;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及艺术理论之相通

(三)《太史公自序》《论衡》选注(一般)

识记:发愤著书说;《论衡》一书的思想核心

理解:王充和司马迁的文学批评;司马迁悲剧心理学探幽;儒家诗教观及其历史作用

应用:王充对于文章和学术著作“真美”的推崇;王充对“文为世用”的文学观念;王充的复古与创新观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掌握玄学兴盛与佛学传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的突

 

出成就。通过相关文论选读,了解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刘勰的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批评论;刘勰的文学本体论;刘勰的文学创作论;刘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曹丕《典论·论文》选注(重点)

识记:“文以气为主”说,“文人相轻”说;“四科八体”说;“诗赋欲丽”说;

理解: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的标志及文学地位提高的文学史意义;何为“文以气为主”

应用:对文人自觉的意义与魏晋诗歌的发生之意义;试论《典论•论文》的主要文学思想

(二)《文赋》选注(次重点)

识记:“应感”说、“诗缘情而绮靡”说

理解:《文赋》写作之目的;“文学”“文章”与“文笔”等概念的内涵与差异

应用:《文赋》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揭示;对于文学创作构思过程中的想象问题和感兴问题的论述,对于创作中的结构、布局、剪裁、修辞等表现手法的探讨

(三)《文心雕龙》《诗品》选注(重点)

识记:通变与时序观;“剖情析采”说;“建安风力”说;何谓“直寻”;“滋味”论

理解:“神思”说;“六观”论;何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采”说;“通变则久”的具体内涵

应用:《诗品序》中的“物感说”的特点;刘勰“通变论”的价值,对探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理解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王昌龄的诗境论;司空图的兴象论;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王昌龄《诗格》选注、皎然《诗式》选注(一般)识记: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的文学史背景

理解:唐宋三教融合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唐宋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特点;王昌龄“诗境”说与“诗格”论之具体内涵

应用:试析《诗格》的诗境论

(二)韩愈《答李翊书》注、《答刘正夫书》、白居易《与元九书》注、《谕业》选

注(重点)

识记:“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兴寄”“讽谕”“风雅比兴”“文以明道”等概念;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其文学理论的重要篇章

理解:“气盛言宜”“文以明道”“陈言务去”“不平则鸣”说;道论及儒家的文艺观;韩愈、皇甫湜和白居易的古文理论

应用:韩愈“不平则鸣”说在文论史上的意义;从《答李翊书》看韩愈的文学理论;唐宋文论家对“文”“道”关系的不同认识

(三)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注(重点)

识记:“味外之旨”“兴象”“意境”“滋味”等概念的内涵;“韵外之致”说

理解:“兴象”的审美特征;“意境”与“思与境偕”;“滋味”与“味外之旨”

应用: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与生论诗书》的文学批评史意义;《诗品》分二十四品所描绘的诗境或风格;试析司空图“滋味说”的理论内涵

 

第四编 宋金元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理解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宋代诗话的发展;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严羽的《沧浪诗话》;宋代的词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苏轼《南行前集叙》、《答谢民师推官书》《自评文》、吕本中《夏均父集序》注(重点)

识记:“吾文如万斛泉源”说;江西诗派的诗学理论;《答谢民师书》中“文理自然”之论;苏轼为何将“自然”作为艺术最高境界;苏轼《评韩柳集》《书黄子思诗集后》分别论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的诗风的著名论点

理解:苏轼儒家文艺观;江西诗派的形成与杜甫的关系

应用:苏轼思想复杂,出入儒道释诸家之风貌及文学主张。苏轼对杜甫、陶潜风格之推崇,对司空图的理论之欣赏的具体观点与体现;试析苏轼的“辞达”说

(二)严羽《沧浪诗话》(次重点)

识记:“诗格”“诗法”“妙悟”“诗有别材”等概念;《沧浪诗话》何以是宋代最有系统和理论价值的诗话著作;“以禅喻诗”的主要论述特征;何谓“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何谓“诗

道亦在妙悟”;学诗“以盛唐为法”。

理解:严羽的“以禅喻诗”和“诗有别才”之说;“诗法“与“妙悟”;宋代“活法”说的具体内容和批评史意义

应用:严羽倡导“以盛唐为法”的缘由;严羽倡导学诗“以识为主”的理论意义

(三)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一般)

识记:论诗诗的起源与特点;《论诗三十首》体现的文学史观和审美观之具体内涵;

理解:《论诗三十首》对汉魏以来诗歌流变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对诗人的看法,其论诗崇尚雄浑、高古、自然

应用:总结和发展了前人诗歌崇尚高格的特点;从《论诗三十首》看元好问的文学思想

 

第五编 明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理解与掌握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李贽对《水浒》的评点和明代小说理论批评。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李梦阳《梅月先生诗序》《诗集自序》(一般)

识记:流派的纷争与各体文学的繁盛的背景;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的具体内涵

理解: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与演变

应用:前后七子文学理论的积极意义及片面性及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李贽《童心说》《杂说》注(次重点)识记:王廷相的文学观与李贽的童心说

理解:明代儒家文艺观的新变,“异端”说与王学思想的关联应用:结合选文,谈儒家文艺观从文道说向主情论的转变

(三)袁宏道《序小修诗》《雪涛阁集序》选注、钟惺《诗归序》《诗论》注(重点)识记:公安派、竟陵派的文学思想;“公安三袁”;“公安派”;袁宏道

文学成就最高;《叙小修诗》提出诗歌创作观,“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内涵;《雪涛阁集序》阐述之“变”为核心的文学发展观,对“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法因于弊而成于过者也”的理解

理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任性而发”“情与境会”“法因于弊而成于过”诸说;李贽对公安派的影响及特点;“代有升降,法不相沿”,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及积极意义;钟惺、谭元春提倡幽

深孤峭的风格的积极意义

应用:试析袁宏道的文学发展观;试论公安派的性灵说;结合选文,能谈出公安派、竟陵派对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影响

(四)冯梦龙《警世通言序》、钱谦益《季沧苇诗序》(一般)识记:冯梦龙的主情说;钱谦益的世教论

理解:冯梦龙情教论在当时的影响,对小说观念的巨大影响;钱谦益的灵心、世运、学问说对诗歌理论的价值与意义

应用:结合选文,谈出冯梦龙与钱谦益在当时的意义

 

第六编 清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理解掌握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理论批评;李渔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王夫之及叶燮的儒家诗教说的新发展,作介绍和进行总体讲解;对以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文论进行探讨;对近代梁启超与王国维的小说观作评介;了解明清近代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掌握李贽“童心说”、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思想要点;王夫之关于诗歌情景关系的论述;叶燮关于诗歌创作主客关系的论述;袁枚“性灵说”的理论要点;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要点;清代词论的基本观点;明清小说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明清戏曲理论的主要形态和基本内容;重点理解与掌握李贽、袁宏道、王夫之、叶燮、袁枚的诗文理论,桐城派的古文理论,金人瑞、毛宗岗的小说理论,王骥德、李渔的戏曲理论;梁启超的小说理论,王国维的“境界说”。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选注(重点)

识记:叙事与传神的观念,金圣叹与清代小说评点;“犯之而后避之”“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说

理解:理解小说批评中的“虚实”与“真幻”、“写形”与“传神”等概念,何为“三绝三奇”“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

应用: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特点及系统的小说理论,其小说理论与诗文理论的差异;《读第五才子书法》的艺术见解;试析金人瑞以性格为中心的典型理论

毛宗岗与父毛纶评刻《三国演义》,在回目、文辞、论赞、诗文等方面对罗贯中原本进行的整理和修改;毛宗岗总结的《三国演义》塑造艺术形象的经验

(二)王夫之《姜斋诗话》选注(次重点)

识记:“情景”论:诗道性情;“情中景,景中情”;“限量”说;何以理解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诗论著作有《姜斋诗话》、《古

诗评选》、《唐诗评选》、《宋诗评选》、《夕堂永日绪论》等

理解:王夫之诗学观的辩证唯物论、民主精神特点及经世之学影响下的诗学观新趋势;王夫之对“情”与“景”关系的辩证分析

应用:王夫之诗论时代意义;王夫之文学思想的、社会责任感、反拟古风气王夫之的诗学理论贡献

(三)李渔《闲情偶记·词曲部》选注(重点)

识记:结构第一的戏曲技巧;“意趣神色为主”“依腔合律”与“本色当行”“《西厢》与《史记》一副手眼”“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诸说;《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论戏曲创作,《演习部》和《声容部》论舞台艺术,即所谓“登场之道”

理解:李渔《闲情偶记》对戏曲的题材、人物、情节、结构、语言深入研究;意趣神色与本色当行,依腔合律”与“本色当行”的发生背景和实质

应用: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价值;“立主脑”说的内涵与价值

(四)叶燮《原诗》选注(次重点)

识记:叶夑“理事情”与“才胆识力”说;《原诗》体制仿古代诸子论著体式结构,“内篇标宗旨也,外篇肆博辨也”的特点

理解:叶夑以理、事、情和才、胆、识、力来概括创作的主客观因素;叶夑对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应用:叶燮作《原诗》论诗歌发展的源、流、正、变,沿、革、因、创,具有辩证精神;叶燮论诗歌创作中的思维特点;叶燮论诗歌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

(五)刘大櫆《论文偶记》选注、姚鼐《与鲁絜非书》(一般)

识记:桐城派的古文理论“义法”说、“文言”说、“骈散合一”说;“桐城三祖”;“阴阳刚柔”说

理解:“义法”说与“文言”说的基本观点,“义法”说与唐宋古文中的文、道关系论的联系;刘大櫆论文的神气、字句、章节;姚鼐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之结合;阳刚、阴柔的统一;讲求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诸法则,集桐城派理论之大成;姚鼐的古文理论

应用:结合选文,说出其主要理论与观点,了解骈散文字的各自短长与相互分合;姚鼐的阴阳刚柔说

(六)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般)

识记: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文学思想及小说理论批评;近代文体、文风改革的主要理论家和实际领导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近代“小说界革命”的纲领,比梁启超同时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文章影响更大

理解:梁启超的文学革命理论的特点和时代意义;“熏浸刺提”说

应用:结合选文,说出其主要思想及内涵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内容

(七)王国维《人间词话》选注(重点)识记:“境界”说

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融合中西文学理论而自成体系的特点;其境界说强调真景物,真感情,要求“不隔”,又区别“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主张词人创作“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境界;何谓“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何谓“隔与不隔”“造境与写境”;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何谓“诗人之境”与

“常人之境”;何谓“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应用:结合选文,说出其理论内核;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

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文论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壮鹰主编,2008年7月第1版参考教材: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简史,黄海章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自学方法指导

1. 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编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编的考核知识点

 

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 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 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 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 应熟知自考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编的知识点。

2. 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 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 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 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 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 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 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90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编 次

内 容

学 时

第一编

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观念

18

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8

第三编

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16

第四编

宋金元时代文学理论和批评

16

第五编

明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16

第六编

清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

16

合 计

90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 本大纲各编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编,适当突出重点。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40%、“应用”为40%。

3.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 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0%,次重点占30%,一般占10%。

5. 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6.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 《答李诩书》的作者是

A.司空图 B.王昌龄 C.韩愈 D.王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明代的李贽提出了 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义法”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简述孔子关于诗歌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论述刘勰“六观说”的具体内涵。

以上“2019年1040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内容为自考生网收集整理,仅供考生参考,如有变动请以教育院通知文件准。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