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民间文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00508民间文学自考资料: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4-05-01 09:19:07 编辑:紫薇

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00508民间文学自考资料: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00508民间文学自考资料: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更多资料可查看:民间文学题库自考民间文学视频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识记: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含义及表现

(1)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流传方式上的本质特征。这就是说,民间文学由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

在创作、流传、演唱过程中形成了的口头文学的集体性,在形成过程中表现了鲜明的历史特征。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不同的表现。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与独创性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劳动歌谣——鼓舞、协调;战歌、猎歌——鼓舞士气……]

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有人先)编故事梗概——添枝加叶——组成韵文体唱词——配曲调——构成民间传说、故事、说唱、小戏等作品。

③群众中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长篇评书《杨家将》]

(2)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最显著的外部特性。在过去,民间文学只能在口头创作,口头流传。“采风”,即及时搜集和记录民间文学作品。在文艺学中常常把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民间文学称作“民众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就因为它有口头性这个明显的特征。

民间文学的口头特征,主要是针对作家文学的书面创作形式提出的;口头性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显著区别的特征。民间口头文学也可以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但是,文字形式也不是必须的表达形式。民间文学的明显标志,正在于它那生活在民众口头上的语言艺术特色。

民间文学是存在于民众口头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

民间文学作为口头的综合艺术,和音乐、舞蹈、表情、动作等等艺术手段结合起来,便产生了更大的艺术表现力量。如民间文学作品的风格刚健清新,结构单纯而灵活;形象鲜明,感情强烈,想象丰富,深入浅出;多用比兴、夸张、对比、重叠、复沓、谐音等艺术手法。大多短小精干,易懂易记,琅琅上口,便于口头流传,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和表演性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民众的文学创作是口头的,他们的文学传播也同样是口头的;民众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只能使用口头语言传播自己的作品,就是民间传唱艺人和小戏职业演员的学艺,也都是一直沿用着“口传心授”的方式。

口头传播使民间文学作品流传空间很广,流传时间很久。

从历史发展中看,不少口头作品,如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被传诵了千年以上,从地理条件看,许多口头作品传播到全国各地,有的甚至传到国外。

民间文学主要还是依托众人口耳相传的流动传递渠道来传承。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口传历史——史诗、叙事诗也是如此。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玛纳斯》、苗族史诗《古歌》等等,其它如咒语、口彩及占卜一类的语辞部分。

(3)变异性又称“变易性”。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非最终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来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

①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

②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③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④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4)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相对稳定特征就叫传承性。

第一,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

第二,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

总之,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

2、领会: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形成及传承人的作用

传承性的形成受集体性、口头性制约。因为是集体的创作,必然要求民间文学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人民这个伟大集体的生活和情感。在形式上,也必然要求适合人民的艺术趣味。又因为是口头创作,不可能像作家创作那样冥思苦想,反复推敲,往往只能就眼前景、身旁事引发感概,即兴编创。于是,适宜于口头创作的种种格式、套路就应运而生了,且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

在民间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传承人,可分为群体传承人和个体传承人两类。广义而讲,长期直接参与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活动的人们都属于群体传承人范畴。个体传承人,即通常所说的职业和半职业民间艺人(如民问歌手、故事讲述家、民间说唱艺人等,也包括一部分在传播民间文学作品中作出贡献的宗教职业者)。这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人,个体传承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些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特征是:

(1)、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活动中展露头角的佼佼者。不仅有较长的讲唱实践,而且能讲善唱,有超群的讲唱技艺,博闻强记,出口成章。

(2)、个人身世不凡.社会阅历丰富,有牢固的群众基础。他们一般出身低下,个人经历坎坷,饱受磨难。迫于生计,有时不得不流落他乡,逃荒要饭、学徒卖艺、帮人扛活,从事过多种职业,因而见多识广。他们为人处世豁达开朗,人缘好,常常讲唱民间文学并在讲唱中全身心地投入.拥有许多听众,建立了自己的传承圈。

(3)、有固定的传承来源。他们在民间文学上的偏爱和专长,并非一日之功,偶然形成,而是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渊源。这种传承渊源一般表现为:

亲缘传承—即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是由有亲缘关系(直系或旁系)家庭成员一代接一代继承下来的。

地缘传承—传承人的特长和技艺来源于他所生活的特定地域。从当地传统文化氛围和自己周围民间艺人的讲唱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自然获得传承。

业缘传承—在自己所从事的某种特殊行业的活动中接受民间文学传承。民间戏曲、说唱艺人的收徒传艺即如此。木、石、泥瓦匠中世代传诵其祖师鲁班的故事,也属一种业缘传承。也有学者把上述传承方式大略地区分为“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两种。

(4)、形成了独特的传承风格。杰出的传承人,在承继民间文学的总体风格的基础上,也显示出传承者自己在传承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如在题材的选择、加工处理方式、讲唱技巧的发挥、地方化、个性化语言的表达上,都显示出不同的传承风格。秦地女能把童话故事(幻想故事)道地的风格—诗的情绪,诗的语言和结构—给传达出来;藏族故事家黑尔甲的故事“充满着诗意和幽默,蕴含着惊人的机智与隽水的情趣”;刘德培老人的故事“脉络清晰,语言朴实风趣,结尾巧妙,笑料响亮”等等。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作用是由他们的共同特征所决定的。

由于他们是传承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具有良好的传承素质,在传承活动中起骨干、桥梁作用。因此他们对民间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如金德顺老人不仅能一口气讲述上百个故事,而且这些故事“有其传承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典型性。它们和那些道听途说、残缺不全的转述故事不同,往往保持了民间故事的原型,极少有紊乱的线索、断片的情节和多重的结构”。

在民间文学自生自灭的旧时代,个体传承人对前辈作品的大容量贮存,准确地传递、承接,使得大量的民间佳作不致于在时间的长河中自然湮没,失传于世。

个体传承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还体现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上。他们总是一方面遵循着传统作品中的既成套路,一方面又按照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特长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这种处理过程就传承者个人而言,是他自我创作才能的表现,就民间文学的传承规律看,又是传承者对集体智慧的综合归纳,对民众艺术理想的积极反馈。所以,个体传承人的主观创造性发挥得越充分.越能体现传承人的风格和个性.就越能在更高的层次上丰富民间创作,促使它在传承基础上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3、简单应用:口头程式理论分析民间文学作品

口头程式理论的主要内容(P262)第一口头程式理论有三个关键概念。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

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故事类型或范型史诗所表现的故事的结构具有程式化或模式化的倾向。这就是说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程式化的。或者答第一三个关键概念。程式词汇或者说是一种句法结构主要指的是在史诗演唱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描述性短语或句式。主题或典型场景叙事长诗中重复出现的情节单元或常见场面的铺叙模式。故事类型或范型指口头叙事长诗的基本而稳定的故事框架。第二口头程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表演中的创作”认为口头诗歌传统“诗即是歌”

“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创作”。第三口头程式理论除了采用田野作业方法研究活态口头文学文本的基方

4、综合应用:能够运用本章所学的民间文学四特征来综合鉴赏民间文学作品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