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民间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11342民间文学概论自考资料:民间歌谣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4-04-30 09:30:25 编辑:紫薇

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11342民间文学概论自考资料:民间歌谣“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11342民间文学概论自考资料:民间歌谣

更多资料可查看:民间文学概论题库自考民间文学概论视频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民间歌谣

第一节民间歌谣的概念与发展概况

一、民间歌谣的概念

(1)民间歌谣的概念☆☆☆☆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又称民间诗歌。它是各族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韵文形式,是他们的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在富有节奏性、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中的真实反映。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功能广泛、传播迅速的文学样式。

(2)从历史上看,“谣”与“歌”有其内容与形式上的差异:

①谣:形式简单,节奏快捷,无需谱曲配乐,更便于创作与流传。古时“谣”多由成人编撰,再由儿童模仿传诵而风行于世,故又称“童谣”“风谣”。

②歌:受曲和乐的限制,一般都节奏徐缓,内容也相对稳定。

二、民间歌谣的起源与发展

(1)民间歌谣的起源☆

歌谣作为有着最悠久的历史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的口头文学形式,是在原始先民最初的艰苦劳作中从自发到自觉地形成的。

(2)民间歌谣的发展

①民间歌谣,最初是原始生产劳动的衍生物与伴随物。如相传是产生于黄帝时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反映的就是原始狩猎过程。

②进入农耕时代以后,有关农业生产和农事节令的歌谣数量巨大,都反映了具体的生产内容及农事规律。如《十二月生产调》。

③夏商时期,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歌谣在反映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增添了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矛盾等新内容。

④周朝时期,采诗制度出现,我国民间歌谣被纳入官方视野,开始步入艺术领域。《诗经》的问世使民间歌谣正式进入文学殿堂。

⑤汉代,两汉乐府民歌繁盛。汉武帝设立专署乐府机关。乐府民歌继承了“国风”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而深刻地揭露了两汉社会的真实状况。

⑥从魏晋南北朝,经唐、宋到元朝,其间我国的民间歌谣始终活跃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

⑦明代,“浪漫洪流”中涌现的民间歌谣,汇集成另一个高峰。

第二节民间歌谣的类别及其内容

一、关于民间歌谣的分类☆☆

①朱自清《中国歌谣》:按音乐、内容、形式、风格、时代、效用等,提出15种分类标准。

②周作人:分为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六类。

③钟敬文:倾向于从内容出发,结合功能及特定对象,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

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按音乐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叙事歌、宗教歌。

⑤按内容与形式分为两大类的主张。

⑥按歌谣性质分为成人与儿童两类的主张。

二、本书对民间歌谣的分类

(1)劳动歌☆☆☆☆

概念:是民众在劳动中为统一行动、协调动作,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振奋情绪或传授劳动经验而唱的歌谣。

分类:①人力劳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抬木歌、打夯歌、纺织歌、插秧歌、抬轿歌、伐木歌、樵歌、牧歌、田歌、渔歌、赶马调等。②就内容而言,可分为三类:a.呼喊号令式歌谣;b.描写抒情式歌谣;c.传播劳动经验与知识的歌谣。

(2)仪式歌

概念:或称仪礼歌,是广大民众在岁时节令庆丰年,婚嫁贺喜,禳灾驱难时举行的重大仪礼活动中所吟诵或歌唱的歌谣。

分类。根据仪式歌的功能及所属不同,可分为:

①诀术歌。被视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或咒语。②节令歌。在岁时节令时的庆祝和祭祀的仪式中唱的歌。如《蜡辞》《穰田歌》《春牛歌》、“数九歌”。③礼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喜庆或纪念的民诉礼仪中吟唱的歌谣。④祀典歌。是在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念唱的祈祷性歌谣,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歌词趋向程式化,直接承袭远古的祈祷咒语,用于歌颂祖先功德,驱除病魔,祭祀各路神灵。

(3)生活歌

概念:广义上说,凡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歌谣,都可称为生活歌。本书取其狭义概念,指那些反映民众日常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歌谣。

内容:歌谣大多是农民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描述农民的悲惨处境,反映妇女生活的悲惨凄凉等。

(4)时政歌

概念:时政歌是广大民众有感于切身所处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反映了人民对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的评价和态度,表现出人民的政治理想。因其产生及时,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犀利的战斗性,历来被称为歌谣中的“匕首”、“投枪”。

分类:可分为暴露抨击的歌谣、歌颂赞扬的歌谣、讽喻警戒的歌谣。

基本内容特征☆☆☆☆

①阶级社会中,对统治者无情地揭露和有力地鞭挞。

②新中国成立后,主旋律变成歌颂。也对不良现象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和善意的讽刺。

③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观风俗、察民情,有助于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5)情歌

概念:情歌是表现人民大众爱情生活的歌谣。它是青年男女用奔放的热情和真挚的纯情培育出来的,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率真自然,运用的艺术手法精湛恰当。在歌谣中,情歌的思想和艺术性都是首屈一指的,是花中之王。

情歌内容发展:

①情歌最早的记载是在《诗经》里的《国风》,其中有很多反映人民真挚动人爱情的。如《关雎》《静女》等。

②汉乐府和六朝民歌中,情歌占了很大比例,传位千古绝唱的有《孔雀东南飞》、《子夜歌》。

③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的歌节集会,如壮族的歌圩,苗族的坡会、姐妹会,侗族的赶歌会,白族的石宝山会等。

(6)儿歌

概念☆☆☆☆

儿歌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或是儿童在游戏中随口编唱,或是成人按儿童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理解能力而为他们创作的歌,是培养儿童的重要语言工具。它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陶冶情趣。

分类:①抚育歌:即摇篮曲。②游戏歌:是儿童伴随游戏动作唱的歌谣。如《拍手谣》、《丢手绢》、《跳绳歌》。③教诲歌:对儿童进行特定知识技能、道德教育的歌。④绕口令:多是一种对儿童进行特殊语言技能训练的儿歌,帮助儿童发音正确、训练口齿和思维敏捷的能力。

(7)历史传说歌

概念:即短小零星的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的歌谣。

内容:或反映历史上存在的真人真事,如汉文帝与其弟淮南王之间不能相容的故事;或反映人民想象或口头流传的非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上至玉皇大帝,下到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等。

第三节民间歌谣的思想内容特征☆☆☆☆

一、真挚纯朴的感情流露

歌谣生命力之旺盛在于唱的是真情,说的是真话,所以,感情的真挚热烈是歌谣内容的首要特征。

创作动机:①我口唱我心”。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不会违心而作。②文以载道,文人诗人在政治的控制下,沦为统治阶级实现目的的工具,而民间歌谣不受这种约束,统治者无法制止与惩罚歌谣的创作和流传。

二、民族性格的生动描述

歌谣是各族人民精神风貌的展示,其中张扬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如:蒙古民歌,感情抒发直率,气势豪迈高亢,节奏明快活泼,传达出蒙古人民勇敢刚毅,豪放豁达,热情乐观的特点;藏族民歌活泼诙谐,反映出藏民爽朗乐天的性格,等等。

三、对狭隘意识和社会弊端的讽刺批判

时政歌和生活歌中有很多具有批判性。这些歌谣暴露了政治生活和民众群体中的落后面,反映了自身存在的缺点。

四、历史真实的融入凝聚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和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歌谣是人民保存和传播历史的工具。即使产生文字以后,人民的历史也只有人民自己才能给予真实记载和客观评价。所以,歌谣可以看做是保留在民众口头上的历史画卷。如傣族的《洪水泛滥歌》记叙了人类早期经历的洪水滔天、人类无处躲藏的大劫难;景颇族的《结婚歌》为人类曾经历的从妻居向从夫居过渡的重大历史转折提供了证据。

五、民俗生活的形象再现

①不同民族地区的歌谣中描述的风景和用来作比喻的事物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北方民族民歌中多见雄伟的高山,苍茫的草原,驰骋的骏马,白云般的羊群,雄伟的苍鹰等;傣族民歌中常见亭亭的菩提树,鲜艳的凤凰花,活泼的金鹿,美丽的孔雀等。

②各地的生活歌和礼俗歌展现出来的生活习俗中,可以找到风俗形成发展的线索,发现不同地区的民俗差异。如傣族《婚配歌》,基诺族《巴什》,《诗经》中的《邶风·柏舟》、《齐风·南山》、《齐风·载驱》等。

③鲜明的民族、地域、时代特色,各族人民及不同人的审美观、对事物的褒贬之情,在歌谣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第四节民间歌谣的艺术审美特征☆☆☆☆

一、独特的语言风格

(1)质朴:歌谣的语言朴实无华,率真自然。如爬山调、信天游。

(2)形象:民众最善于创造形象生动的语言,运用常见的事物,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揭示事物的特征,深入浅出地表述生活哲理,变抽象为具体,化高深为浅近。

(3)凝炼:歌谣的语言是人民从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珍品,往往一字千钧,一针见血地揭露事物的本质。

(4)含蓄:民歌的语言,一方面表现出直率浅近的风格,另一方面又有含蓄蕴藉的特点。特别是情歌。

(5)诙谐:语言风格幽默诙谐,尖锐犀利,嬉笑怒骂。在时政歌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二、赋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

(1)赋:即用铺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描述,用简练明快的语言概括事物特征,朴实语言中表达褒贬之情。

(2)比:比喻,拿与要说事物的特点相似而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比照,突出事物鲜明的特征。

(3)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以其他事物开头起兴,自然引出咏叹之物。

“赋”直言,“比”“兴”曲言,三种手法穿插使用,相得益彰。

三、丰富的表现技巧

(1)大胆的想象和夸张,使歌手表现的思想感情熠熠生辉。

(2)谐音、双关并用,提示本质,加深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3)复叠:重叠的诗句形成回旋往复的结构,产生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感情气氛,突出事物特征,琅琅上口,意犹未尽。叠字,常用于信天游、爬山调。抑扬顿挫,自然流畅,清脆悦耳,亲切动人。重章叠句,给人跌宕起伏的韵律感。

(4)衬字的运用,补充音节,对音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起重要作用,加强语气,活跃气氛,增强音乐感。

四、浓郁的地方色彩

不同的地域风情、人文背景、社会条件、民族特色孕育了风格不同、形式多样的歌谣。总体表现出两种倾向,北方民歌粗犷豪迈,热情奔放;南方民歌清丽婉转,委婉含蓄。几种主要的民歌形式如下:

(1)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2)爬山调:是流传在内蒙西部地区的民歌形式。

与信天游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两句一段,歌句可长可短,都是联类起兴的创作,艺术手法多用重字叠音,本地方言。

不同之处:①反映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带有大草原的刚健清新,使人胸襟开阔。②双音叠韵的叠字重音现象更为广泛,句式结构也相对复杂。③有独特的曲调音韵,有些诗句为了加强语气,常在诗行结尾借用一些助词,增强节奏性。

(3)花儿:又叫少年。是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流传的回、汉、土、裕固、保安等民族共同创作,基本用汉语歌唱,具有高原风格的民歌形式。按流传地区和特点,花儿主要有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洮泯花儿。

①河湟花儿: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四句一首为基本形式,每句七至十一个字,每句三顿,有押韵形式和结尾要求。两句为一段,四句形成扇面对称形式,对称句停顿处一致。还有五句一首的“折断腰”和六句一首的“两担水”。

②洮泯花儿:只在甘肃一些地区流行,只称“花儿”不称“少年”,一般是三句一首,每句七言,多为三顿。三句一首的称为“单套子”,六句一首的叫“双套子”。基本上句句押韵,一韵到底,结尾处一律三字尾。

(4)藏族的“鲁”“谐”体民歌:鲁体民歌,句子章法自由,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格式相对稳定,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谐体民歌,一般六言四句,有时六言三顿,都是双字尾。

(5)其他:对花、川号子、锁歌等歌谣形式。其余没有特定名称的山野里巷之曲被统称为“山歌”或“小调”。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知识点”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