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江苏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08-22 09:14:15 编辑:sun

江苏自考 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已经公布,为了方便考生们复习,自考生网将 00165劳动就业概论自考考试大纲整理如下,具体详见下文。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第二版),黄安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江苏自考00165劳动就业概论考试大纲

江苏自考 00165劳动就业概论教材资料 

Ⅰ  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劳动就业概论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对适应当代瞬息万变的社会能力的一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课。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应考者,掌握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就业观,加深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的政策的理解力和洞察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有助于社会青年了解和理解我国的现实,与时俱进。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转型与就业、二元经济结构与就业、劳动力市场与就业、人力政策与就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

 二、本课程设置的目的

设置本课程,为了使考生能够牢固掌握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薪酬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设计薪酬管理制度和进行薪酬管理,与其他环节管理一起,构成有效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完整、准确地掌握关于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劳动力市场、人力政策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关于劳动、就业等问题的相关政策;学会用本书介绍的方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能应用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未来人生作出科学的规划和人生定位,为日后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劳动就业概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许多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劳动关系学》、《劳动法》是本课程的基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本课程紧密衔接。 

Ⅱ  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有关企业劳动工资概念及劳动工资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劳动工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内涵及外延,理解企业劳动工资的有关规定,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劳动工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简单应用(Ⅲ):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劳动工资理论,对企业劳动工资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综合应用(Ⅳ):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知的劳动工资理论,对劳动工资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论证,或者进行比较,并得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

 

Ⅲ  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始部分,是学习以后各章的基石。学习这一章,在理论上要弄懂经济发展的范畴、劳动就业的范畴,以及发展与就业的相互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发展范畴界定

识记:1经济发展概念;2地区结构;3产业结构;4就业结构;5社会阶层结构;6收入分配结构。

领会:1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2发展观;3增长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4结构转变是发展的内涵;5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6质量改善是发展的目标。

(二)劳动就业范畴界定

识记:1劳动;2劳动就业。

领会:1就业者;2就业的基本类型;3劳动就业的特征;4劳动就业的原则。

(三)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领会:1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2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简单应用:1处理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

三、本章关键问题

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范畴,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的相关概念;我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与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经济增长的阶段、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动态和特征考察,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增长界定

识记:①经济增长;②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与类型。

领会:①经济增长模型;②经济增长阶段;3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

简单应用:①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

(二)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考察

领会:1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动态考察;2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考察。

(三)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识记:1经济效益;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领会: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2对交叉式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境。

简单应用: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四)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领会:1经济增长影响就业的方式;2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

简单应用:1发展的模式选择。

三、本章关键问题

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密切。改善就业状况,需要加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就我国的国情而论,资源禀赋条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特征,要求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妥善处理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关系。 

第三章  经济转型与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经济转型的基本理论;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全面转型;经济转型与就业的关系,涉及就业制度、就业结构、就业容量、就业观念多个层面。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经济转型理论

识记:1经济转型的概念。

领会:1经济转型的特征;2经济转型的动因与选择。

简单应用:1经济转型绩效的衡量。

(二)我国经济的全面转型

识记:1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领会:1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2新制度的基本结构;3企业制度的转型;4农村产权制度改革;5经济形态转型的内涵与意义。

简单应用:1经济形态转型的挑战。

(三)经济转型与就业的关系

识记:1就业制度的概念;2就业观念的概念。

领会: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2双轨制下的就业制度;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

简单应用:1经济转型改变就业结构;2经济转型影响就业容量;3经济转型冲击就业观念。

三、本章关键问题

体制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发生作用的;经济制度缺陷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流动性增强,制度缺陷不仅影响外部生产要素的流入,而且直接关系到流入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第四章  二元经济结构与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二元经济结构与就业的关系,掌握二元经济机构理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现状和特征;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就业困境;二元经济结构下的种种就业歧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领会:1费景汉-拉尼斯模型;2拉克西特模型和增长点理论;3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演进趋向。

简单应用:1刘易斯模型的内容和意义;2托达罗模型的内容和意义。

(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状况

识记:1二元结构的现状与特征。

领会:1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及原因。

简单应用:1二元结构的存在方式。

(三)我国二元结构下的就业困境

领会:1城市就业矛盾尖锐的原因;2农村隐性失业;3城乡流动就业阻隔。

(四)我国二元结构下的就业歧视

识记:1工资歧视的概念。

领会:1就业的户籍歧视;2就业的区域歧视;3就业的工资歧视;4就业的社保歧视。

三、本章关键问题

经典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分化、工农差异和就业问题;二元结构的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就业矛盾和就业歧视,成为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的关系,理解劳动力市场及其分割,以及分割劳动力市场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掌握就业的发展目标以及解决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措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力市场及其分割

识记:1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其构成;2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类型。

领会:1劳动力市场的类型和特征;2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3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4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新发展。

简单应用: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差异。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多元分割

领会:1劳动力市场主次分割及特征;2内部劳动力市场及特征。

简单应用:1劳动力市场区域分割;2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与对策

领会: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应用;2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

简单应用:1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对策。

(四)我国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目标

识记:1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 

领会:1城乡统筹就业的内涵;2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标志;3城乡统筹就业的发展目标。

简单应用:1城乡统筹就业的制约因素。

综合应用:1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措施。

三、本章关键问题

劳动力市场与国民就业存在着最直接的关联。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不但极大地限制了就业扩张,而且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实行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和统筹就业,是理顺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关系、根本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六章  人力政策与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人力资源政策与就业的关系,掌握我国人口控制政策、人力开发政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我国人口控制政策

识记:1人力政策的概念;2人口政策的概念。

领会:1人口政策的发展;2人口政策的利弊与趋势;3人口与经济发展及就业。

简单应用:1我国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我国人力开发政策

领会:1增加人力资本存量;2调整人力投资结构;3突出人力开发重点。

简单应用:1我国人力开发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人力政策与就业的关系

领会:1人力政策与经济增长;2人力政策调节就业总量;3人力政策调节供给结构。

简单应用:1人力政策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三、本章关键问题

人力政策的目标,旨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调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进而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开发人力资源,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及其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上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包括人口及产业结构变动、就业结构与就业矛盾,以及就业政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与就业

领会:1台湾地区人口及人力政策;2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3台湾地区劳动力市场与就业。

(二)香港特区经济发展与就业

领会:1香港特区人口与经济增长;2香港特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流动;3香港特区就业结构与就业矛盾。

简单应用:1香港特区的就业政策。

(三)澳门特区经济发展与就业

领会:1澳门地区人口与经济增长;2澳门特区就业结构与就业矛盾

简单应用:1澳门特区就业培训与反就业歧视。

(四)上海经济发展与就业

领会:1上海人口与经济增长;2上海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3上海就业矛盾。

简单应用:1上海就业促进措施。

三、本章关键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范畴。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在区域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也要求区域与其周边其他区域之间的相互协调。

 

 结束语: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与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掌握从充分就业视角建设和谐社会。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综合应用:1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与就业;2以充分就业视角建设和谐社会。

三、本章关键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与就业,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坚持可持续的发展;从充分就业视角建设和谐社会。

 

 


 

Ⅳ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第二版),黄安余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五、应考指导

1. 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 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 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 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 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注:一般会涉及到公共政治课、公共管理类、经济管理类、法律等社会科学有关专业的相关课程,其内容所占比例约为10%—15%。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大纲,要在本大纲里提醒个人自学者、社会助学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此事。)

3. 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

七、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2、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3、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在具体规定上可有所区别)。

4、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

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

5、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所规定的题型命制,考试试卷使用的题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课程对题型规定。

6、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考试只准携带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橡皮等必需的文具用品。不可带计算器。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增长来源的(   )   

A.规模大小 B.结构类型

C.要素数量 D.要素内容

参考答案:B

 2.将凯恩斯理论引入二元结构框架之中的理论模型是(   )   

A.刘易斯模型 B.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C.拉克西特模型 D.托达罗模型

参考答案:C

二、名词解释题

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所谓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不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国民财富在规模上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逐步高级化,民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改善,文化水平的提高,分配的公平化,充分就业,人均寿命的延长,等等。

三、简答题

简述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

参考答案:

(1)追求规模扩张。

(2)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

(3)破坏生态系统。

(4)以经济频繁波动为特征。

(5)居民消费低增长。

(6)经济结构不协调。

四、论述题

试述城乡统筹就业的政策措施。

参考答案:

(1)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战略。

(2)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

(3)动态疏导与信息服务相结合。

(4)消除低素质劳动力制约和障碍。

(5)清除城乡统筹就业的社会保障制约。

(6)城乡统筹就业需要制度重构。

(7)城乡统筹就业需要政府财政政策倾斜。

(8)城乡统筹就业需要赋予农民工维护劳权的权利。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