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语言学概论自考考试大纲哪里看_贵州2023年10月00541大纲下载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11-25 13:21:55 编辑:自考生网编辑

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提供2023年10月00541语言学概论自考大纲下载。根据往年贵州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自考考试大纲及教材目录可知,往年00541语言学概论考试科目大纲使用的一直是2015版本,如大纲变动,以贵州考试院当期公布的为准。语言学概论自考大纲内容包括: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各章节考核知识点、指定的教材、考试题型等,详见下文。

00541语言学概论自考考试大纲(2015版)

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学分大纲名称教材/推荐用书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次
语言学概论005416语言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语言学概论沈  阳 贺  阳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

 注:1、本目录内的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541语言学概论自考考试大纲

《语言学概论》考试大纲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初步了解语言的性质和语言的类型,了解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明确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大致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过程,包括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和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认识人类的语言

1.1语言的性质和类型,1.2语言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2.1语言的符号特性,2.2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三节研究语言的科学

3.1语言学的任务,3.2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3.3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认识人类的语言

知识要点:

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鸣叫系统的区别:内容更多,用处更大,能够创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其他手段是语言的辅助形式和转换形式。

2.语言不但是最直观和最易识别的民族标志,同时还是国家的标志。纵观古今,语言和民族、语言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3.从语言历时演变角度,可建立语言谱系分类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分类;从语言共时状态角度,可建立语言形态分类或语言的结构类型分类。

4.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系、语族;(2)屈折语、孤立语;(3)综合语、分析语。

2.领会:(1)只有人类才有语言;(2)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3)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4)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方言;(2)说明不同类型语言的主要特点;(3)解释为什么说"口语第一性,书面语第二性"。

4.综合应用:(1)语言的本体知识和外围知识有什么区別和联系;(2)为什么汉语中互相听不懂的吴语、粤语、闽语等仍属于汉语的方言。

第二节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知识要点:

1.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

2.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符号;(2)能指、所指;(3)约定、任意;(4)不变、可变;(5)线性、离散;(6)层次、层级;(7)组合、聚合。

2.领会:(1)能指和所指的关系;(2)约定性和任意性的关系;(3)不变性和可变性的关系;(4)线性和离散性的关系;(5)层次性和层级性的关系;(6)组合和聚合的关系。

3.简单应用:(1)语言符号包括哪些不同类型;(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举例;(3)语言符号的约定性和任意性举例;(4)语言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举例;(5)语言结构的线性和离散性举例;(6)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和层级性举例;(7)语言结构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举例。

4.综合应用:(1)说明语言的符号特性和结构特性;(2)说明语言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异同;(3)说明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研究语言的科学

知识要点:

1.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扩大的。语言学既有各个分支学科,又有不同研究取向。

2.语言学主要属于人文社会科学,是基础科学,以语言本体作为核心研究内容。同时语言学也兼具自然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性质,兼顾与语言关系紧密的外围学科。

3.语言学的古代传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哲学思考的角度研究语言、从语文学习

的角度研究语言、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研究语言。

4.从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审视语言学的现代思潮,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语言学理论

主要有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考核要求:

1.识记:(1)"小学"(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2)层次分析法;(3)分布分析法;(4)变换分析法;(5)普遍语法。

2.领会:(1)语言的本体研究;(2)语言与心理研究;(3)语言与社会研究;(4)语言学的应用研究;(5)语言研究中的哲学思考;(6)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7)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8)语言的描写方法和结构语言学;(9)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语言学;(10)语言的认知功能和功能语言学。

3.简单应用:(1)了解什么是语言的共时现象和历时现象;(2)了解什么是语言分析的历史比较法;(3)了解结构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4)了解生成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5)了解功能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4.综合应用:(1)说明社会需求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2)说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3)说明语言学的研究取向;(4)说明索绪尔的主要贡献;(5)说明结构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和发展。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与民族、国家的关系;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和言语、本体和外围、口语和书面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能指和所指、约定和任意、不变和可变;语言的结构特性——线性和离散、层次和层级、组合和聚合;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和言语、语言的符号特性、语言的结构特性。

第二章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音的各种属性,了解语音的表现形式,了解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初步了解元辅音分析,了解汉语的声韵调分析,了解音节结构的构造形式和特点;了解音素和音位的区别,初步掌握归纳音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音位的区别特征;了解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了解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音概说

1.1什么是语音,1.2语音的属性,1.3语音的表现形式,1.4语音的记录方式

第二节元辅音和声韵调

2.1元辅音分析,2.2声韵调分析,2.3音节结构

第三节音位和音位变体

3.1设立音位的原因,3.2设立音位的方法

第四节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4.1语流音变,4.2韵律节奏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音概说

知识要点:

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指: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3.人的发音器官包括:肺、声带、声腔(喉腔、咽腔、鼻腔和口腔)。

4.语音的单位分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组、音节、音素。

5.主要的记音符号为:《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3)语音的生理属性;(4)语音的社会属性;(5)反切法;(6)《汉语拼音方案》;(7)“国际音标”。

2.领会:(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且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2)语音的物理四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3)人的发音器官构造;(4)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5)语音的各级单位;(6)汉语历史上的几种记音符号。

3.简单应用:(1)辨别语音和其他声音;(2)解释为何能从语音上判别男女老少;(3)了解为何语音的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4.综合应用:(1)根据材料切分出不同的语音单位;(2)说明汉语从古至今的几种记音符号及各自的优缺点;(3)说明《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节元辅音和声韵调

知识要点:

1.元音的生理分析:开口度、舌位、唇形、元音舌位图。

2.辅音的生理分析: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3.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分类:成分分类法、韵尾分类法、四呼分类法。

4.汉语普通话的声调系统:调值、调类、五度标调法。

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音节结构层次构造。

考核要求:

1.识记:(1)元音;(2)辅音;(3)声母;(4)韵母;(5)声调;(6)音节。

2.领会:(1)元音的开口度、舌位和唇形;(2)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3)汉语韵母的三种分类方法;(4)汉语普通话的五度标调法;(5)汉语普通话的音节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标准元音”及其作用;(2)辨析不同辅音在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上的异同;(3)了解元音区别于辅音的特点;(4)了解汉语音节的层次构造。

4.综合应用:(1)解释汉语普通话声母和辅音的异同;(2)根据材料为汉语普通话韵母作出不同分类;(3)说明调值和调类之间的关系;(4)用国际音标为汉语普通话音节标音。

第三节音位和音位变体

知识要点:

1.音位是最小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

2.设立音位的方法主要有:对立原则、互补原则、语音近似原则。

3.音位的区别特征指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考核要求:

1.识记:(1)音位;(2)音素;(3)区别特征。

2.领会:(1)音位是最小的具有辨义功能的语音单位;(2)设立音位的三个主要原则;(3)音位的区别特征是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

3.简单应用:(1)了解音位和音素的异同;(2)了解普通话音位和音位变体之间的联系。

4.综合应用:(1)从音位归纳原则分析《汉语拼音方案》;(2)根据材料分析不同的音位之间通过什么区别特征来区别彼此。

第四节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知识要点:

1.汉语普通话的儿化音变规律:本韵与儿化韵的对应关系。

2.变音的类型:同化、异化、弱化、脱落。

3.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上声变调、“一、不”变调。

4.韵律节奏:停延、轻重、升降。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流音变;(2)儿化;(3)变音;(4)上声变调;(5)“一、不”变调;(6)停延;(7)轻重;(8)升降。

2.领会:(1)语流音变包括儿化、变音和变调等;(2)韵律结构包括停延、轻重和升降等;(3)汉语普通话儿化韵和本韵之间的对应关系;(4)变音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5)汉语普通话的变调类型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6)汉语普通话的轻音音节和重音。

3.简单应用:(1)分析材料中儿化韵的实际读音;(2)分析材料中上声连读的实际调值;(3)了解停顿的三种类型;(4)分析语调和字调的区别。

4.综合应用:(1)分析普通话不同儿化韵的实际发音及儿化现象的作用;(2)分析材料中的变音类型是同化、异化、弱化,还是脱落;(3)分析不同语言对“轻重”的不同利用。

四、本章的董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音的属性;语音的表现形式;语音的各种记录方式;元辅音分析,声韵调分析,音节结构;音素和音位,归纳音位原则和方法;语流音变的儿化、变音、变调现象;韵律节奏的停延、轻重和升降现象。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音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元音和辅音,声母、韵母和声调;音位和区别特征;语流音变。

第三章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汇的性质;了解语素的定义和类型,了解词的不同构造形式和“语”的构造特点;了解词和语的各种语汇分类。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汇概说

1.1什么是语汇,1.2语汇的特点

第二节词语的构造

2.1语素,2.2词的构造形式,2.3“语"的构造特点

第三节词语的分类

3.1词的分类,3.2“语"的分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汇概说

知识要点:

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不仅包括“词”,还包括“语”。

2.语汇在产生上既有任意性又有理据性,在表达上既有普遍性又有民族性,在发展上既有活跃性又有稳定性。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汇;(2)词;(3)语。

2.领会:(1)语汇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的总和;(2)语汇在产生、使用和发展上的特点。

3.简单应用:根据材料分析哪些语言成分属于语汇,应该收入词典;哪些不属于语汇,无需收入词典。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汇在产生上的任意性和理据性;(2)说明词汇在表达上的普遍性和民族性;(3)说明语汇在变化中的活跃性和稳定性。

第二节词语的构造

知识要点:

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

2.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

3.词的构造:直接成词、转化成词、语汇构词、语法构词(构形)。

4.“语"的特点: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种类的特殊性。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素;(2)直接成词;(3)转化成词;(4)语汇构词;(5)语法构词;(6)单纯词;(7)合成词。

2.领会:(1)语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2)语素的四种分类方式;(3)词的四种构造方式;(4)“语”的三个特点。

3.简单应用:(1)分析具体语言成分是音节、语素,还是词;(2)分析具体词语由几个语素组成。

4.综合应用:(1)说明语素的类别并分析具体语素的所属类型;(2)说明语素和词之间的关系;(3)了解语汇构词的三种类型,并分析具体合成词属于哪种结构类型;(4)了解语的结构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和种类的特殊性。

第三节词语的分类

知识要点:

1.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等。

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谈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考核要求:

1.识记:(1)基本词;(2)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3)常用词和非常用词;(4)通用词和非通用词;(5)惯用语和读语;(6)成语和歇后语。

2.领会:(1)词的分类: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单纯词和合成词,基本词和一般词,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同音词和同形词;(2)语的类型: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读语、歇后语、简缩词语。

3.简单应用:(1)了解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区别;(2)了解汉语基本词的组成和特点;(3)了解一般词的组成;(4)了解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几种手段;(5)了解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单纯词与单音节词、合成词与多音节词之间的关系;(2)解释为何汉语同音词数量大;(3)说明词的多种划分方式,并为具体的词归类;(4)区别简缩构词和简缩词语。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汇的性质——任意性和理据性、普遍性和民族性、活跃性和稳定性;语素的类型——成词和不成词、自由和不自由、定位和不定位、实义和虚义,词的不同构造形式;词的分类、语的分类。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素的定义和不同类型、词的不同构造形式。

第四章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法的性质和特点、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了解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了解语法单位的类型和相互关系;明确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和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了解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的关系;了解词类、词组、句类和句组。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法概说

1.1什么是语法,1.2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1.3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第二节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2.1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2.2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2.3语法单位

第三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3.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3.2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3.3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

第四节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4.1词的聚合:词类,4.2词的组合:词组,4.3句子的聚合:句类,4.4句子的组合:句组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法概说

知识要点:

1.语法规则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是本族人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语感”。

2.语法规则具有的共同性质和特点:高度的抽象性、强大的递归性、严密的系统性、相对的稳定性。

3.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要素,如语音、语汇、修辞、语境、逻辑等,都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法;(2)语法学。

2.领会:(1)语法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2)语法的性质和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语法的抽象性;(2)了解语法的递归性;(3)了解语法的系统性;(4)了解语法的稳定性。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语法和语音的关系;(2)举例说明语法和词汇的关系;(3)举例说明语法和修辞的关系;(4)举例说明语法和语境的关系;(5)举例说明语法和逻辑的关系。

第二节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知识要点:

1.语法研究有不同的范围和目的。语法根据不同材料分为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根据不同用处分为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根据不同理论分为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2.语法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现象,具体包括: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两种规则,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两个层面。

3.语法单位分为三级六种:第一级是构词层,包括语素和语素组;第二级是造句层,包括词和词组;第三级是表达层,包括句子和句组。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素、语素组;(2)词、词组;(3)句子、句组。

2.领会:(1)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2)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3)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4)词法和句法;(5)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6)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

3.简单应用:(1)说明各个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2)说明构词层、造句层、表达层各自语法单位的组合关系;(3)说明构词层、造句层、表达层之间语法单位的形成关系。

4.综合应用:(1)如何理解语法单位之间的组成关系和形成关系;(2)如何理解“普遍语法”;(3)汉语中如何划分词法和句法;(4)如何理解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第三节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知识要点:

1.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语法意义就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语法研究的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

2.语法形式的基本类别是“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语法意义的基本类别是“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

考核要求:

1.识记:(1)词形变化;(2)词的轻重音;(3)词的重叠;(4)虚词;(5)语类选择;(6)语序;(7)句调;(8)性、数、格、有定和无定;(9)时、体、态、人称;(10)类别范畴;(11)关系范畴。

2.领会:(1)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2)语法形式的类与语法手段;(3)语法意义的类与语法范畴;(4)语法手段包括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5)语法范畴包括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6)分析性手段和分析性语言;(7)综合性手段和综合性语言。

3.简单应用:(1)说明词法手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2)说明句法手段包括哪些具体内容;(3)说明词法范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说明句法范畴包括哪些具体内容;(5)根据实例判断语法手段类型;(6)根据实例判断语法范畴类型。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2)说明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的关系;(3)说明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的关系;(4)说明汉语中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主要包括的内容;(5)说明汉语与外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异同;(6)说明汉语与外语在语法范畴上的异同;(7)说明语法手段与分析性语言、综合性语言的关系。

第四节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知识要点:

1.不同的语法单位都具有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所以需要从聚合和组合角度来进一步了解各种语法单位的关系。

2.根据词的聚合关系得到词类:了解词类划分的标准和词类划分的结果。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得到词组:了解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的各种类型。

3.根据句子的聚合关系得到句类:句型类、句式类、功能类和简繁类。根据句子的组合关系得到句组:句组与话语的区别,篇章结构和会话结构的特点。

考核要求:

1.识记:(1)词类;(2)词组;(3)句类;(4)句组;(5)实词和虚词;(6)基本词组(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7)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等);(8)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9)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10)句子的句型类;(11)句子的句式类;(12)句子的功能类;(13)句子的繁简类。

2.领会:(1)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2)词的大类和小类;(3)实词和虚词;(4)体词和谓词;(5)跨类词和兼类词;(6)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7)句子的句型类划分;(8)句子的功能类划分;(9)复杂结构单句和复谓结构单句;(10)单句和复句;(11)复句的类型;(12)句组和话语;(13)篇章和篇章结构;(14)会话和会话结构。

3.简单应用:(1)说明不同语言存在特殊词类的原因;(2)汉语和英语中的动词可以划分出哪些小类;(3)分析不同语言的特殊词组;(4)分析复杂词组的层次;(5)区别主谓句和不完全主谓句及非主谓句;(6)分析句式与结构的变换关系;(7)如何区别复杂单句和复句;(8)根据示例判断句子的类型。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划分词类的标准:形态标准、意义标准、分布标准;(2)说明汉语中可以划分出哪些词类;(3)说明基本词组和特殊词组、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的异同;(4)说明句组是语法单位还是语用单位及句组的特点。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语法单位及相互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词的聚合与词类、词的组合与词组、句子的聚合与句类。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法单位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手段、语法范畴;聚合和组合;词类、词组、句类。

第五章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义的性质以及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了解词义的构成要素、词义的聚合关系以及词典和词语的释义,了解句义的种类、句子的语义结构以及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义概说

1.1什么是语义,1.2语义的性质,1.3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

第二节词语的意义

2.1词义的构成要素,2.2词义的聚合关系,2.3词典和词语的释义

第三节句子的意义

3.1句义的种类,3.2句子的语义结构,3.3句子中的歧义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义概说

知识要点:

1.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即人们使用语言所要表达的内容。语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2.语义的特点:概括性、模糊性和民族性。

3.语义包括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意义,主要包括词义和句义。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汇意义、语法意义;(2)言内之意、言外之意;(3)理性意义、非理性意义。

2.领会:(1)语义具有概括性;(2)语义具有模糊性;(3)语义具有民族性。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2)了解怎样区别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3)了解怎样区别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4.综合应用:(1)了解为什么要研究语义;(2)了解哪些属于语义和语义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词语的意义

知识要点:

1.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词义不一定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词义可以分解为义项,而义项可以再分解为义素。

2.多义词是由单义词发展而来的,词语的本义可以通过借代、比喻形成引申义。

3.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语义场是一组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词语构成的集合。

考核要求:

1.识记:(1)通俗意义、科学意义;(2)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3)褒义词、贬义词;(4)词义、语素义;(5)义项、义素、义素分析;(6)单义词、多义词;(7)本义、引申议、基本义;(8)借代引申、比喻引申;(9)同义词、反义词;(10)等义词、近义词;(11)绝对反义词、相对反义词;(12)语义场。

2.领会:(1)词的理性意义包括通俗意义和科学意义;(2)词的非理性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3)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4)本义与基本义的关系;(5)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6)等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别;(7)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的区别;(8)词典的类型;(9)词典的释义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词的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2)了解怎样区别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3)了解怎样区别多义词和同音词;(4)了解怎样运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比较词语的异同;(5)了解怎样区别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基本义;(6)了解怎样辨析同义词;(7)了解怎样区别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4.综合应用:(1)说明词义与语素义的联系与区别;(2)说明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中的作用;(3)说明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4)说明语义场对语义研究的作用。

第三节句子的意义

知识要点:

1.句子的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关系意义又包括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句义主要指语义关系意义。

2.语义结构包括论元结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三个方面。

3.歧义包括口头歧义和书面歧义,书面歧义包括语汇歧义和组合歧义,组合歧义又包括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

考核要求:

1.识记:(1)句子的语汇意义、句子的关系意义、句子的语气意义;(2)语法关系意义、语义关系意义;(3)论元结构、简单论元结构、复合论元结构、降级论元结构、从属论元结构;(4)语义指向;(5)语义特征、语义角色特征、语义性质特征;(6)歧义、歧义句;(7)口头歧义、书面歧义;(8)语汇歧义、组合歧义;(9)语法结构歧义、语义结构歧义。

2.领会:(1)句义的种类;(2)谓词对论元成分的支配作用;(3)歧义的特性;(4)产生歧义的原因;(5)消除歧义的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句子的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论元结构;(3)了解怎样运用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语法结构的意义;(4)了解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的区别与联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语法关系意义与语义关系意义的区别与联系;(2)举例说明论元结构的类型;(3)举例说明句法成分间的语义指向;(4)举例说明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5)举例说明歧义产生的原因和消除办法。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义的性质;词义的构成要素——义项、语素义、义素;词义的聚合关系分类——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语义场;句义的种类——语汇意义、关系意义、语气意义;句子的语义结构——论元结构、语义指向、语义特征;句子歧义的类型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本章的学习难点:义项和义素;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句子的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句子的论元结构;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歧义的类型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用的性质和语用研究的范围;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用概说

1.1什么是语用,1.2语用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2.1语境的类型,2.2语境和语句意义,2.3语境和词语所指

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3.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3.2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3.3蕴含义和预设义

第四节言语行为

4.1言有所为,4.2言内、言外和言后,4.3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用概说

知识要点:

1.语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下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语言的使用涉及交际双方,还受语境条件的影响。

2.语用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规约性等特点。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语用学与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联系密切。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用;(2)语用学。

2.领会:(1)语用的基本含义;(2)语用的基本性质;(3)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3.简单应用:(1)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语言运用的基本条件;(2)解释语用为什么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规约性。

4.综合应用:(1)说明语用学建立和发展的大致历程;(2)解释语用和语用研究与语音、语法、语义的关系。

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知识要点:

1.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可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两类。语境使说话人和听话人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

2.言内语境主要帮助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和消除歧义;言外语境有助于解释词语的非义项义和句子的非命题义。

3.语境能够用来解释词语的具体所指,指示词语的指示意义和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都可以利用语境来加以理解。

考核要求:

1.识记:(1)言内语境、言外语境;(2)指示、指称。

2.领会:(1)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范围;(2)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对语言运用的作用;(3)语境对分析词语所指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因。

3.简单应用:(1)了解怎样区别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2)区别指示词语和一般名词,了解指示意义的不同类型;(3)了解和区分指称意义的不同类型。

4.综合应用:(1)说明狭义的语境和广义的语境有什么区别以及语用学研究的语境的范围;(2)分析语境在理解不同类型的指示意义和指称意义中的作用。

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知识要点:

1.会话准则是言语交际和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种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会话和言语交际的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和约束。

2.会话含义是指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的暗含在语句背后的其他意义。

3.会话含义中的蕴含义和预设义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蕴含义包括衍推义和隐含义,属于句子的基本信息,预设义属于句子的背景信息。

考核要求:

1.识记:(1)合作原则、礼貌原则;(2)会话含义;(3)衍推义、隐含义、预设义。

2.领会:(1)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具体内容;(2)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3)蕴含义与预设义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应用:(1)合作原则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作用;(2)分析语言实例中违反会话准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3)指出语言实例的蕴含义和预设义。

4.综合应用:(1)说明为什么一般情况下礼貌原则优先于合作原则;(2)说明为什么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第四节言语行为

知识要点:

1.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使用语言来实施的行为,包括"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两类。前者以言叙事,构成叙述句;后者以言行事,构成施为句。

2.言语行为可以分成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种主要类型,这既是三种不同的言语行为,实际上也是一个言语过程的三个阶段。

3.根据说话人实现交际意图方式的不同,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考核要求:

1.识记:(1)言语行为;(2)施为句;(3)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4)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2.领会:(1)言语行为的基本含义和言语行为理论;(2)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3)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

3.简单应用:(1)了解言有所述和言有所为的区别和联系;(2)区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3)了解直接言语行为与句子的表达类型和动词的使用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言语行为二分说"和"言语行为三分说"的争论的原因;(2)分析语言实例中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用的性质;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蕴含义和预设义;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本章的学习难点:会话原则和会话含义、蕴含义和预设义、言语行为。

第七章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文字的性质和作用,区别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明确文字的形式和文字的类型;了解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和关于文字发展规律的不同观点;了解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过程和造字法,明确汉字改革的任务。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字概说

1.1文字的性质和作用,1.2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3文字和书面语

第二节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2.1文字的形式,2.2文字的类型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3.1文字的起源,3.2文字的演变,3.3文字发展的规律

第四节汉字和汉字改革

4.1汉字的特点,4.2汉字的演变,4.3汉字的改革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文字概说

知识要点:

1.文字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式。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音,才有文字。语音是"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写、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2.文字的作用为: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语言的特点可能影响文字的形式,但并不绝对。文字与书面语也有密切关系,但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考核要求:

1.识记:(1)文字;(2)全音素字母;(3)书面语。

2.领会:(1)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2)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附属符号系统。

3.简单应用:(1)了解"文字"的几种含义;(2)说明文字具有全民性。

4.综合应用:(1)说明文字有哪些作用;(2)说明为什么语言类型并不必然对文字类型起决定作用;(3)说明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第二节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知识要点:

1.字符是文字最基本的形式单位,大体可归纳为意符、声符和记号三类。

2.单纯字符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字符;复合字符是指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符。

3.根据文字的字符是与语言的语音单位还是语义单位相联系,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也可以称为意音文字。

考核要求:

1.识记:(1)单纯字符、复合字符;(2)意符、声符和记号;(3)辅音音素(音位)文字、全音素(音位)文字;(4)表意文字、表音文字;(5)意音文字。

2.领会:(1)不同的语言选择记录语言的符号形式是不尽相同的;(2)世界上不存在单纯表意的文字;(3)记号在文字系统中只占极少数。

3.简单应用:(1)根据实例判断字符的类型;(2)对复合字符进行分解和分析。

4.综合应用:(1)解释说明以文字和语言单位层级体系的音义关系为分类标准的优点;(2)解释为什么可以说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

第三节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知识要点:

1.文字来自图画和契刻。形成文字的条件是:离散性、音义结合性、组合有序性。

2.从象形符号到表意字符或兼表意音字符,是文字演变发展的第一步,从表意字符到表音字符,是文字演变发展的第二步。

3.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的特点。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说"和"两方向说"。

考核要求:

1.识记:(1)象形符号;(2)楔形文字;(3)圣书字;(4)自源文字、他源文字。

2.领会:(1)文字来源于图画和契刻;(2)文字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3.简单应用:(1)说明象形符号到表意字符或兼表意音字符的演变过程;(2)说明表意字符到表音字符的演变过程;(3)判断一种语言是否有成熟的文字系统的依据。

4.综合应用:(1)评述"三阶段说"是否适合汉字的演变;(2)解释无论文字朝表音方向发展,还是朝表意方向发展都能很好地为各自的语言服务;(3)解释为什么自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意的,而他源文字都是表音的。

第四节汉字和汉字改革

知识要点:

1.汉字的特点包括汉字的优点和缺点,不能过分夸大汉字的优点或缺点。

2.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一是从象形发展到表意,即从象形字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二是从表意发展到表音或兼表意和表音,即产生形声字。

3.汉字需要改革,目前要做的汉字改革工作主要是汉字的定量、定形、定音等。

考核要求:

1.识记:(1)假借字;(2)汉字文化圈;(3)正字法;(4)通用字。

2.领会:(1)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2)从单纯象形到利用象形表意是汉字发展的重大进步;(3)汉字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筒,主要体现在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简化上;(4)正因为汉字不完美,所以需要改革。

3.简单应用:(1)说明哪些汉字只有意符,哪些汉字兼有意符和声符,哪些汉字只是记号;(2)说明形声字成为汉字主体的原因;(3)说明汉字改革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4.综合应用:(1)说明如何正确看待汉字的优缺点;(2)说明汉字是否满足记录汉语的要求;(3)解释汉字没有最终走上拼音文字道路的原因。

四、本章的董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文字的性质和作用、文字和语言的关系、文字和书面语的关系;文字的形式;文字的类型、汉字的类型;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文字发展的"三阶段说"和"两方向说";汉字的特点、汉字的演变、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改革。

本章的学习难点:文字的类型、汉字的类型;文字的演变和文字的发展规律;汉字的特点、汉字的造字法、汉字的改革。

第八章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的关系、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的关系;了解语言的接触和影响造成的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混合和语言的转用;了解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关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1.1语言的产生,1.2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2.1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2.2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

第三节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3.1语言的借用,3.2语言的并存,3.3语言的转用,3.4语言的混合

第四节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4.1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4.2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要点:

1.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发音器官和思维器官的不断进化,使人类逐步产生了语言。

2.语言的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上都有所表现。语言发展演变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考核要求:

1.识记:(1)涌现现象;(2)语言起源的神授说和人创说;(3)语言起源的一元论。

2.领会:(1)"摹声说"与"约定俗成说"的联系和区别;(2)语言产生的条件。

3.简单应用:(1)举例说明语法系统中组合规则发展的表现;(2)分析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4.综合用:(1)分析语言发展演变在语音、语汇、语法和语义系统中的表现并举例;(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3)举例说明现代科学如何从不同学科及跨学科的视角看语言起源问题。

第二节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知识要点:

1.一个统一的语言可能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为地域方言、亲属语言,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方言。

2.共同语只能在基础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共同语的语音、语汇和语法系统都来自基础方言。

考核要求:

1.识记:(1)地域方言;(2)亲属语言;(3)社会方言;(4)基础方言。

2.领会:(1)通用语与共同语的联系与区别;(2)官方语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区分社会方言的不同表现;(2)举例说明方言中的语音对应关系。

4.综合应用:(1)以汉语和印欧语为例,说明怎么区分亲属语言和地域方言;(2)以英语、意大利语和汉语为例,说明基础方言是如何确立的。

第三节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知识要点:

1.语言接触的结果有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转用和语言的混合等。

2.语言的借用包括语汇、语音和语法成分的借用;语言的并存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语言的转用指民族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族语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语言的混合有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两种类型。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借用;(2)双语现象;(3)语言转用;(4)语言混合;(5)非克里奥尔化。

2.领会:(1)语言接触和影响的结果有哪些;(2)借词、意译词、仿译词的联系和区别;(3)洋泾浜语与克里奧耳语的关系。

3.简单应用:(1)举例说明语言中语音成分和语法成分的借用现象;(2)说明语言接触会造成哪些语言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不同;(3)区分外来词的不同类型。

4.综合应用:(1)以中国出现过的洋泾浜英语为例,说明洋泾浜语的特点;(2)说明语言转用的过程,分析为什么双语现象并不一定会导致语言的转用。

第四节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知识要点:

1.语言规划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来实施的对语言文字的人为千预。语言规划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建设民族共同语需要推广语言规范。

2.动态的语言规范观包括排除例外、约定俗成、兼容并蓄三层意思。对于新兴的语言现象,既要采取适当的宽容态度,也要积极鼓励使用规范的语言形式。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2)民族语言。

2.领会:(1)语言规划和语言规范的内容;(2)语言规划的两个特点。

3.简单应用:(1)说明一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如何确定的,举例说明不同国家的不同做法;(2)说明应该如何推广和规范民族共同语;(3)举例说明如何贯彻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4.综合应用:(1)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的民族语言政策;(2)指出怎样看待当前的网络语言现象;(3)指出怎样看待新兴的"时尚词语"。

四、本章的董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的发展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的借用、语言的并存、语言的混合、语言的转用;语言规划和规范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的方法。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的分化和统一、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规划和规范。

第九章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了解什么是"语言获得"、"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了解什么是语言学习,以及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的特点和要求。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言和思维活动

1.1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关系,1.2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语言获得的过程

2.1什么是"语言获得",2.2"语言获得"的过程,2.3"语言获得"的条件

第三节语言学习的类型

3.1第一语言学习,3.2第二语言学习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言和思维活动

知识要点:

1.狭义的思维只指"思考",广义的思维包括"思考"和"思想"两个方面。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思维最主要的工具;理性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

3.语言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储存人的认知成果,提高人的认知能力。

考核要求:

1.识记:(1)思维;(2)感性思维;(3)理性思维;(4)发散思维;(5)表象思维;(6)语言相关论。

2.领会:(1)"思维"的三个意思;(2)"思考"和"思想"的差异;(3)语言与思维发生的先后顺序;(4)语言与思维的对应关系;(5)语言与思维的主导问题;(6)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简单应用:(1)分析思维活动中语言的作用;(2)判断思维活动的具体类型;(3)分析在理性思维中具体语言事实的作用;(4)分析语言在完成认知过程中的作用;(5)分析语言怎样帮助存储认知成果;(6)分析说明语言能增强人的认知能力。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用实例说明"语言相关论"的合理性;(3)用实例分析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语言获得的过程

知识要点: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一个人形成自己母语或儿童时期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习"主要是指在学校进一步学习母语以及学习外语的过程。

2.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非自控阶段、咐呀学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简单句阶段、复杂句阶段。

3.关于"语言获得"的条件的解释: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如"模仿说"和"强化说";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如"天赋说"和"认知说"。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获得;(2)语言学习;(3)非自控阶段;(4)咐呀学语阶段;(5)单词句阶段;(6)双词句阶段;(7)简单句阶段;(8)复杂句阶段;(9)模仿说;(10)强化说;(11)天赋说;(12)认知说。

2.领会:(1)"语言获得"的内涵;(2)"语言学习"的内涵;(3)"语言获得"与"语言学习"的联系;(4)"语言获得"的具体过程;(5)"语言获得"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特征;(6)"语言获得"的条件;(7)有关"语言获得"条件的理论学说;(8)对于"语言获得"问题学界倾向一致的观点。

3.简单应用:(1)区分通过"语言获得"得到的语言能力和"语言学习"得到的语言能力;(2)判断单词句阶段;(3)判断双词句阶段;(4)判断简单句阶段;(5)判断复杂句阶段;(6)利用"模仿说"分析语言获得;(7)利用"强化说"分析语言获得;(8)利用"天赋说"分析语言获得;(9)利用"认知说"分析语言获得。

4.综合应用:(1)用"语言获得"的理论解释语言能力的获得过程;(2)根据语言材料分析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阶段;(3)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模仿说"的价值和问题;(4)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强化说"的价值和问题;(5)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天赋说"的价值和问题;(6)用"语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认知说"的价值和问题。

第三节语言学习的类型

知识要点:

1.第一语言学习又叫母语学习,特点是:注重加固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注重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注重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

2.第二语言学习又叫外语学习,特点是:从基础语言知识入手,第二语言知识与母语知识交叉干扰,易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

3.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翻译法"和"听说法"。

考核要求:

1.识记:(1)母语学习;(2)外语学习;(3)中介语现象;(4)语言迁移现象;(5)正迁移;(6)负迁移;(7)引导迁移;(8)翻译法;(9)听说法。

2.领会:(1)母语学习的特点;(2)外语学习的特点;(3)母语知识对外语的帮助;(4)母语知识对外语的干扰;(5)"中介语"的三个最基本特征;(6)中介语系统发展中的三类错误;(7)外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3.简单应用:(1)判断母语中某种语言现象是否对外语的学习形成干扰;(2)指出母语学习应掌握的语言基本知识;(3)指出母语学习要培养的语言能力;(4)指出哪些因素会影响外语学习;(5)判断具体语言事实是否中介语现象;(6)判断外语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7)判断外语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

4.综合应用:(1)利用母语学习的特点说明母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2)利用外语学习的特点分析外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语言问题;(3)利用"中介语"理论分析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现象;(4)利用"语言迁移"理论分析如何避免外语学习中"负迁移";(5)利用"翻译法"进行外语教学与学习;(6)利用"听说法"进行外语教学和学习。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思维的类型、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语言获得的含义、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语言学习的类型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

本章的学习难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条件。

第十章语言与文学写作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文学写作中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了解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了解文学写作中的各种语体,了解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规则。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1.1文学写作和选词用句,1.2词语的锤炼,1.3句式的选择

第二节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2.1修辞格,2.2其他修辞方式

第三节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3.1文学写作和语体,3.2语言形式的规则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知识要点:

1.文学写作中词句的选择既要讲究"美",又要保证"准确"。

2.词语的锤炼是组句成篇的基础,基本要求是准确朴实、筒洁有力、新鲜活拨和形象生动,主要方法是精心挑选、恰当使用和巧妙配合。

3.在写文章选择长句或短句、肯定句或否定句、陈述句或疑问句、常句或变句时,应该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表达重点等多种因素。

考核要求:

1.识记:(1)词语锤炼;(2)句式选择。

2.领会:(1)词句锤炼的要求;(2)词语锤炼的基本要求;(3)句式选择的主要方法。

3.简单应用:(1)了解长句和短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2)了解肯定句和否定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3)了解陈述句和疑问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4)了解常句和变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

4.综合应用:(1)举例说明遣词造句如何做到既"美"又"准确";(2)说明怎样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表达重点等选择使用不同的句式。

第二节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知识要点:

1.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格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侧重于语句意义的修辞格和对偶、排比、反复、回环等侧重于语句形式的修辞格。

2.文学写作中的其他修辞方式包括:岔断、倒置、转移、干涉和降格等。

考核要求:

1.识记:(1)修辞格;(2)比喻、本体、喻体、明喻、暗喻、借喻;(3)借代、本体、借体;(4)比拟、拟人、拟物;(5)夸张、夸大类夸张、缩小类夸张;(6)双关、语音双关、语义双关。

2.领会:(1)比喻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2)借代的几种类别;(3)借代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4)比拟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5)夸张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6)双关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

3.简单应用:(1)了解借代和借喻的区别;(2)了解拟人和拟物的区别;(3)了解夸大类夸张和缩小类夸张的不同;(4)了解语音双关和语义双关的差异。

4.综合应用:(1)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2)说明如何区别比喻和比拟;(3)说明如何区别比喻和借代。

第三节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知识要点:

1.各类语言文字作品的语体可以分为口语语体、书面语体和文学语体三大类。

2.语句的形式特色包括对偶和对偶句、排比和排比句、叠用和反复句等。

3.诗词歌赋的创作讲求韵感、韵味和格律。

考核要求:

1.识记:(1)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学语体;(2)对偶、对偶句;(3)正对、反对、串对;(4)排比、排比句;(5)叠用、反复句;(6)顶真;(7)回环;(8)韵文;(9)韵感、韵味、格律;(10)押韵、平仄、对仗。

2.领会:(1)口语语体的分类;(2)书面语体的分类;(3)文学语体的分类;(4)对偶的分类;(5)排比句的特点;(6)反复句的特点;(7)汉语的音步特点。

3.简单应用:(1)了解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差异;(2)了解对偶句的特点;(3)了解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差异;(4)了解排比句和反复句的差异;(5)了解顶真和回环的差异;(6)了解格律诗在语言形式上的规则。

4.综合应用:(1)说明文学写作与语体有什么样的关系;(2)说明语句形式的变化和特色;(3)说明韵文有哪些语言规则。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文学作品语言的形式规则(语体、格式、格律)。

本章的学习难点: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修辞格、格律。

第十一章语言与民族文化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了解怎样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怎样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1.1语言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1.2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2.1语言文字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2.2语言文字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2.3语言文字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

第三节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3.1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要素的特点,3.2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知识要点:

1.语言在整体性质上具有文化的全部属性,语言就是一种文化;但同时语言和文化的作用范围不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言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反映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力量,能够影响语言的形式。

考核要求:

1.识记:(1)文化;(2)狭义和广义的文化内涵。

2.领会:(1)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和区别;(2)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

3.简单应用:(1)为什么说语言就是一种文化;(2)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综合应用:(1)了解不同语言是怎样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的;(2)了解民族文化从哪些方面影响语言形式。

第二节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知识要点:

1.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能够保留民族文化的历史遗迹,也能够深刻地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

2.语言文字能够表现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互动,以及文化扩散带来的语言分化和异化。

考核要求:

1.识记:(1)吉祥话;(2)称谓语;(3)权威方言。

2.领会:(1)为什么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2)语言文字是怎样反映当代文化变迁的;(3)语言文字如何表现民族文化交流互动。

3.简单应用:(1)分析汉字从哪些方面反映汉民族的文化和历史;(2)了解汉字和日语文字的相互影响及其所反映的中日文化交流历程;(3)分析借词是如何反映民族文化交流的。

4.综合应用:(1)从具体实例分析特殊语言成分所包含的文化含义;(2)了解汉语各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与汉民族历史文化变迁的关系。

第三节从民族文化诠释语言特点

知识要点:

1.民族文化对语言内部的语音、语汇、语法等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2.社会心理、物质生活条件和审美情趣都会对语言表达、词句选择、交际规范和文学样式等语言形式产生显著影响。

考核要求:

1.识记:(1)标准音;(2)类义词。

2.领会:(1)民族文化对语音成分的影响;(2)民族文化对语法结构的影响;(3)民族文化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3.简单应用:(1)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标准语音的确立过程与社会文化有何关系;(2)说明洋泾浜语的语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

4.综合应用:(1)用具体实例分析不同语言对词义的理解差异如何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2)用具体实例分析汉语文学作品受到了民族文化怎样的影响。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语言保存古代文化的遗迹,语言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语言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民族文化与语言要素的特点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本章的学习难点是: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影响语言。

第十二章语言与科学技术

一、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了解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的关系,了解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了解人脑构造和人的语言能力的关系;了解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二、本章的课程内容

第一节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1.1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1.2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2.1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2.2人脑语言能力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3.1语言学和计算机信息处理,3.2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三、本章的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节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知识要点:

1.语言学的应用以语言学的研究为基础,语言学的应用也推动了语言学的研究。语言学在教学领域、人文社科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语言学与文学、历史、哲学、逻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密切。

考核要求:

1.识记:(1)应用语言学;(2)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应用之间的关系;(3)语言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

2.领会:(1)语言的本体研究是语言学应用的基础;(2)语言学的应用能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3)语言学的应用研究与语言学的理论研究的区别;(4)语言学应用与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5)语言学与民族问题、国际政治的关系;(6)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7)语言学与文学、文化学的关系;(8)语言学与哲学、逻辑学的关系;(9)语言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10)语言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

3.简单应用:(1)分析指出哪些语言本体研究的理论可以进入语言学应用领域;(2)分析说明语言学应用是如何推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3)分析语言学与各类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4)分析语言学与各类自然学科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用:(1)说明语言本体研究的理论研究应与现实应用相结合;(2)从语言学与各类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语言学的研究;(3)从语言学与各类自然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并运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知识要点:

1.人的语言能力与大脑的构造有关。

2.人脑构造与人的语言能力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大脑的单侧化现象、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

考核要求:

1.识记:(1)大脑的单侧化现象;(2)布洛卡失语症;(3)威尔尼克失语症;(4)语言遗传机制;(5)普遍语法、个别语法;(6)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

2.领会:(1)拥有语言能力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2)大脑的基本构造;(3)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4)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5)大脑的语言功能如何受临界期的限制。

3.简单应用:(1)说明语言类信息由大脑哪个半球掌管;(2)说明非语言类信息由大脑哪个半球掌管;(3)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布洛卡失语症;(4)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威尔尼克失语症;(5)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失写症;(6)根据患者的特点判断失读症。

4.综合应用:(1)解释儿童两三年即可掌握一种复杂语言的原因;(2)运用大脑临界期判断不同情况下的人掌握语言的可能性;(3)判断大脑受损后的语言状况。

第三节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知识要点:

1.语言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有些计算机信息处理需要语言学的知识,有些语言学知识可以运用到计算机信息处理中。

2.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文字信息处理、语音信息处理、语料库和语言材料的标注分析、机器自动翻译、人机对话与人工智能等。

考核要求:

1.识记:(1)语言信息处理;(2)语音信息处理;(3)语音实验;(4)语音识别;(5)语音合成;(6)语料库;(7)加工文本语料库;(8)人机对话;(9)机器自动翻译;(10)人工智能。

2.领会:(1)语言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关系;(2)哪些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需要语言学知识;(3)哪些语言学知识可以用于计算机信息处理;(4)主要的语音信息处理技术;(5)计算机给真实语料自动分词的困难;(6)人机对话的途径;(7)机器自动翻译的类别;(8)机器自动翻译的四个层级;(9)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

3.简单应用:(1)分辨汉字信息处理的基本技术;(2)判断哪些设备应用了语音信息处理技术;(3)按照计算机分词技术给真实语料分词;(4)分辨不同的语料库。

4.综合应用:(1)说明汉字信息处理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2)说明语音信息处理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3)说明语料库和语料信息标注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4)说明机器自动翻译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5)说明人机对话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6)说明人工智能中应用的语言学知识。

四、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学习重点:语言学的应用价值、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语言学在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本章的学习难点:人的语言能力和人脑构造,语言学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以上“语言学概论自考考试大纲哪里看_贵州2023年10月00541大纲下载”由自考生网收集整理,如语言学概论大纲调整、变动,以贵州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贵州自学考试大纲是考试复习的必备资料,同学们熟读教材之前,最好先将贵州考试大纲对应的考点标注在书上,再开始进行学习,这样复习目标明确,复习效率更高。关于自考大纲的更多内容,同学们可关注“贵州自考大纲”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