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中国文化导论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三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4-02 10:36:00 编辑:怡

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三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请点击这里》》》

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三

儒学代表人物的主要学术贡献。

(一)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继承周代敬德保民的传统,以“仁”和“礼”为中心,创立了富于人文主义特色的儒家思想体系,以及与伦理道德契合的政治思想,致力于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修订鲁国史著《春秋》。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及主流。

(二)战国时代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了“性本善”的人性论,提出“仁政”的政治观,“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理想,扬“王道”抑“霸道”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著有《孟子》七篇。   

(三)战国末期的荀子,他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强调孔子的“礼”,提出“天人相分”的天道观,倡导“隆礼重法”的政治主张,否定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说,重视后天的教育,作《荀子》三十二篇。(以上三个人物为必答,之后的董仲舒、孔颖达、二程、朱熹、陆王、清初三大家、戴震等,可选答其中的二人或组)

(四)汉代董仲舒,其“天人三策”显露出儒家神学化的倾向,促成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以《春秋》的微言大义,宣扬“天命可畏”以制君权,主张君权神授以御百姓。著有《春秋繁露》。

(五)唐代孔颖达,继承儒家重礼的传统,认为礼与“天地俱兴”。他奉唐太宗之命编成《五经正义》,以疏解经,标志着经学史上一统局面的形成。

(六)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在《太极图说》中提出宇宙生成假说,即太极生万物,于是产生了“一实万分”的命题,后来程朱将其发展为“理一分殊”,他认为人性本体最为“诚”,主张制欲归善。著有《周子全书》。

(七)二程,即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其哲学本体论核心是“天理”或“理”,人的本性与天理一样是善的,所谓“性即理”,通过“格物致知”、穷理才能获得真知识。其学说,后人编有《二程全书》。

(八)南宋朱熹,继承二程理学,提出“理气说”,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理”派生“性”,“气”派生“情”,天命之性是善的,须“存天理,灭人欲”。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成为南宋、元、明、清几代的官方哲学。经学著作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

(九)陆王,即南宋陆九渊和明代王阳明。其学说远接孟子近接程颢,建立了心学体系,主张“吾心即是宇宙”,而无不善,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所以格物穷理只需“发明本心”。后人编有《陆九渊集》。明代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学理论,主张“吾心之良知即理”,“格物”的目的在于“致良知”,认为“性无不善,知无不良”。门徒编有《阳明全书》。

(十)清初三大家,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攻伐程朱理学,力主诚意慎独之说,著有《明儒学案》等。顾炎武认为“亡天下”就是文化道德的沦亡,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梁启超将其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著有《日知录》等。王夫之,针对宋明理学,提出“天下唯器”,“理不先而气不后”的理论,强调躬行实践、知行统一。后人编有《船山遗书》。

(十一)戴震,主张性善之说,认为“天理”与“人欲”共为一体,理存于欲中,批驳宋儒“存天理灭人欲”之论为“以理杀人”。著有《孟子字义疏证》等。 

儒家主要理论主张:

复礼: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即“礼”,其中包括礼节仪式、政治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等。孔子“复礼”的主要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此来强调君主的权威性和“亲亲”的政治关系。

仁者爱人:孔子提出的。意思是爱护别人,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仁。

天道观:

  忠孝:此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分别指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顺。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最基本命题。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强调的基本理论命题之一,也是争论颇多的命题。

知行合一:针对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理论,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他所说的知主要指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他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感觉和实践的统一,二是抹平主观认识和客观行为之间的界限。也就是说,人的内心一旦有某种念头,同时也就是人的行了。

古文经与今文经之异同

今文经是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古文经则是用先秦的古字写成。表面上看这是儒学内部的学术分歧,但却与实际利益直接相关,于是西汉末的今文派与古文派之争变成了旨在争抢意识形态正统宝座的政治斗争。总体说来,西汉时今文经学占据主导地位,东汉时则让位给古文经学。到东汉末,大儒郑玄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二者。

 

民本思想(简单应用):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次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三,孟子认为”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人性论:

儒家“人性论”的内涵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讨论。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他认为人本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因为人心天赋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他也认识到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后天的培养有一定关系,人心有与生俱来的善端,但要发展这种善端,就必须存心、养性;存心就是存养这些善端,养性就是培养这种善端,使其不断发挥完善。而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人人斗殴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人的性恶。

以上“自考04121中国文化导论复习资料三”由自考生网www.zikaosw.cn收集、提供。更多自考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