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民间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11342民间文学概论自考资料: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4-04-29 09:16:40 编辑:紫薇

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11342民间文学概论自考资料: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11342民间文学概论自考资料: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更多资料可查看:民间文学概论题库自考民间文学概论视频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民间文学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民间文学创作的本质

(1)民间口头文学的类型

①人类早期的原始艺术是全民性的,有起源的意义,带有极大的不自觉性。②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民间创作为自觉创作。

(2)民间文学创作的本质☆☆

①民间创作的本质是劳动大众在不断调节本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主动精神的艺术表现。它源于现实,却又超越现实;它从自我出发,却又不断要求超越自我。②人类具有一种要求无限完善自己、完善社会的追求精神。民间文学作品,正是这种精神在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这正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也是民间创作的本质所在。

第二节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的特征☆☆☆☆☆

一、民间文学内容和形式上与书写文艺的区别

首先,口头文学没有具名的作者,在传承中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位潜在的作者。

其次,作品本身是不定型的,它有着几乎不可穷尽的异文,结构上具有近乎无限的转换能力。

再次,听众不像书面文艺的读者那样被动,能够参与作品的创造与修正。

二、民间文学创作与流传的特征:

一、群体性的审美方式(集体性)

(1)概念☆☆☆☆

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它反映了民众群体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群众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民间文学创作具有“匿名性”。

(2)民间文学作品创作的集体性的表现:

①劳动人民往往在一定集体场合,进行你一句我一句的集体创作。②采取集体分工方式。如安徽民间鼓词《牛丙起反》等捻军起义的段子。

③群众中的某个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或集中群众中断片素材及许多口头作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完整口头艺术成品,传给群众。

(3)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集体性的表现:

①不论何种创作方式,一经产生,必然在群众中流传开去。②有的作品流传较慢,有的作品流传很快。③不适应广大民众生活要求和艺术兴趣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早或晚地被人们摒弃、遗忘、淘汰。另有许多口头作品,在流传过程中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并经过千万人之口世代修改、加工、丰富,使它更为群众喜爱,以至能较长时期在群众中传诵、保存,作品艺术水准也往往由此达到比较完美的程度。④千万个传播者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创作者,整个民间文学的流传过程,也正是对民间作品进行集体加工的再创作过程。

二、口头性的表达方式(口头性)

(1)概念

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以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语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保存在大众口头上。民间文学曾被称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或“口承(传)文学”。

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2)口头语言的表现力及粘附功能

口头语言本身是一种最灵便的表达工具,生动明快、简洁传神,极富形象性、立体感,具有一种流畅活泼的动态美。口头语言的这种表现力,使民间作品具有极强的粘附功能。它能牢牢地吸引住观众,使民间作品的继续流传加工成为可能。而且这一过程的再循环,使口头语言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3)口头性特征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

过去劳动大众多数没有文化,更没有印刷、出版的手段和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间文学的口头创作和传播。口头语言灵活多样,简洁传神,既便于流传,又便于记忆。

知识点三变异性的存在形态(变异性)

(1)概念☆☆☆☆

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作品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种特征称为变异性。

(2)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①内在因素:第一,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是形成变动的内在原因。第二,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②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因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再加上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因而同一母题作品,在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

③重要客观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有些传统作品,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由内容、情节的逐渐丰富而导致了作品主题的重大变化。

(3)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的表现(多样化,多方面):

①表现在民间作品的语词变化上。②改变了内容或情节。如牛郎织女故事。③主题思想的变化。

(4)变异性对民间文学发展的影响:一种是积极的,显示了民间文学不断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另一方面也有消极的后果,即往往因遗忘和误传而使作品中好的成分遭到损害,使好作品的失去某些光彩。

四、传承性的文本结构(传承性)

(1)概念☆☆☆☆

民间文学因其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使其本身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使民间文学代相传递,形成传统。

(2)民间文学传承性特征形成的原因☆☆

①民间创作是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民众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作为一种深层的心理因素、一种集体的文化基因,民众的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因而具有传承性。

②民间文学是民众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集中表现。民间创作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作品口耳相传,一些易传易记、便于掌握且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方式,会自然而然地被广泛使用、代代相传。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知识点”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