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毕业论文 > 心理学自考毕业论文 > 文章详情

自考心理学毕业论文:简析微笑挑战背后的人类心理弱点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10-23 16:59:22 编辑:铭
免费试听

《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以下是自考生网为考生整理提供的“自考心理学毕业论文:简析微笑挑战背后的人类心理弱点”,仅供参考。更多自考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可查看本站自考心理学毕业论文栏目。

简析微笑挑战背后的人类心理弱点

即便“微笑挑战”是某个无名用户的灵感,那么在感恩节后的几天内,从一个微信用户的“点”传播扩散,进而风靡大江南北,跨过海峡,越过重洋,完全以摧枯拉朽之势在无数的微信朋友圈“刷屏”,算不得什么不可思议的奇迹。

11月27日,农历十月初六,星期四,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传统节日,感恩节。就在感恩节的这一天,微信朋友圈开始流行“微笑挑战”,并且迅速在短短时间内风靡大江南北,甚至跨过海峡,越过重洋,俨然成为这几天的时尚。

“微笑挑战”的规则很简单,当你被朋友“点名”邀请后,如果你愿意参与,那么你在朋友圈里发两张或更多张的照片,其中左边是点你名的朋友的照片;最右边是你自己的微笑照片,并同时点10位其他朋友的名,邀请他们接力“微笑挑战”。

到底是谁最先发起“微笑挑战”已不可考,但短时间内席卷微信朋友圈,许多演艺界明星也参与其中更是推波助澜,使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热点。像李亚鹏高调地秀出自己参与“微笑挑战”的照片,并且使用了“嫣然天使基金”的标识,以及“和多多一起为唇腭裂儿童微笑”的宣传图片,以致许多媒体报道时误认为这是一次类似“冰桶挑战”的公益活动。一些公司也抓住这个噱头,诱导消费者如果攒够10张接力照片,就可以免费领取试用品。

其实,类似“微笑挑战”的活动形式,早已有之。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就出现过“连环信”的形式,发信者将信件寄给多位朋友,并诱惑或威胁收到信的朋友将信件内容誊写后继续寄给多位朋友。最早的“连环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被称为“天堂信”(Himmelsbriefe)。近代以来,“连环信”多以金字塔骗局或诅咒文的形式传播。例如,1935年出现的“送你一点钱”(Send-a-Dime)开始的“送钱信”(money chain letters),寄信者会伪称他真的收到钱,并要求你将名单上的第一个人的资料移去,再加上你自己的姓名与收钱的方式(地址或银行****),以诱惑你送钱给名单上的第一个人。

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生活以来,类似“连环信”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传播成本也越来越低,传播周期也越来越迅捷。早期通过电子邮件来散布这种“连环信”;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连环信”也逐渐衍生发展成为“点名”游戏。

10年前,大约是在2004年左右,当博客开始成为互联网热潮席卷全球时,一种“追访游戏”(The Interview Game)逐渐兴起,并最终成为跨国界的社交方式。“追访游戏”的规则很简单,由一名博客用户选择他的一位好友,并对后者提出五个理由,理由类型可能会涉及隐私,但大多属于人畜无害,比如“你最讨厌哪一部电影”、“你是否单身”等,被选择的用户则需要逐一回答理由,并继续选择自己的一位好友,附上请他回答的五个新理由。

“追访游戏”基本上算是“微笑挑战”的雏形。近年随着社交媒体的成熟和普及,“点名”游戏也逐渐成为现代传播的一种常态。像今年在全球流行的“冰桶挑战”,就是经典的“点名”传播的范例。“微笑挑战”不过承袭了其形式,趁感恩节的由头来传递“微笑”。

其实,无论是早期的“连环信”,还是当下的“点名”游戏,人们之所以趋之若鹜,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因为它迎合和满足了人们的亲和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即与他人联系的需求。这种根植在人类基因里的需求是一个人天性的反映,它与人类长期进化演变历程中的群居生活有关。

因此,人们收到“连环信”,特别是来自熟人、朋友的“连环信”;或者接到朋友的“点名”邀请通常是一件带来积极感受的事情。尽管有不少人会抱怨不堪朋友“点名”的烦扰,但真正令他苦恼的应该是当朋友圈被“微笑挑战”刷屏时,却始终没有接收到任何一位朋友的“点名”邀请。被“点名”意味着你在朋友心目中是有价值的,起码是令他人“想得起”;而无人“点名”则往往意味着被排斥,没有人“想得起”自己。

哪怕你在“点名”游戏中被朋友点名邀请了,你什么都不做,甚至高冷地不屑一顾,但被点名已经足以让你的自尊得到小小的满足,不再为担心无人“点名”而焦虑。而一旦你试图“点名”邀请其他朋友参与游戏,事实上你又将面对另一种焦虑:如果你的朋友们都不回应,那么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所以,人们在参与“点名”游戏时,会仔细斟酌、评估到底“点名”邀请哪些朋友会给自己“面子”,将游戏继续接力下去。

特别是,如果“点名”游戏被赋予了某种噱头或者积极的价值负载,那么它就不仅满足人们的亲和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利他倾向。“冰桶挑战”之所以会成为风靡全球的活动,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次“点名”游戏,更是一种可以帮助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公益行动。“微笑挑战”也类似,尽管它并不具有公益的目的在里面,但传播微笑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着积极价值负载的“好”事情。

当然,也正如一些批评者所诟病的那样,“微笑挑战”也同样满足了一些参与者“自我表露”的动机需求,大大方方地秀出自己的自拍容颜。通常,喜欢自我表露的人更容易在社会生活中拉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更可能具有亲和力;而一个人的自我表露,常常也会激发另一个人的自我表露。设想一下,当你独自乘火车的旅途中,邻座的陌生人搭讪,只要你不讨厌他,当他向你吐露自己的一些“私事”时,如果你有所共鸣,多半也会把自己的类似“私事”倾吐给对方。那么,当一个你熟识的朋友秀出自己的照片,然后“点名”邀请你也参与,那么,即便你平时没那么爱“自我表露”,在“点名”游戏的情境和氛围下,你秀一张半遮半掩的自拍也就不那么难为情了。

我自己也测试了一下“微笑挑战”。在收到一名学生的“点名”后,我“点名”邀请了3名70后的同学;4名80后的同事,以及3名90后的学生。在两个小时之内,3名90后的学生全部接受了邀请,继续游戏;80后同事有2名接受了邀请;而70后的同学无一接受邀请。

好吧,就以我的测试数据来做推断。2小时传播有效率50%,那么,12个小时后,由我发出的“微笑挑战”应该有近2万次有效传播。如果只在90后群体中传播,那么效率应当更高。这也就不难理解,即便“微笑挑战”是某个无名用户的灵感,那么在感恩节后的几天内,从一个微信用户的“点”传播扩散,进而风靡大江南北,跨过海峡,越过重洋,完全以摧枯拉朽之势在无数的微信朋友圈“刷屏”,算不得什么不可思议的奇迹。

以上“自考心理学毕业论文:简析微笑挑战背后的人类心理弱点由自考生网提供,更多自考相关毕业论文请查看本站毕业论文栏目。

小编推荐:自考心理学毕业论文:试述中职生心理理由有效化解的对策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