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语言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语言学概论00541考频总结(9)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2-07-20 11:29:37 编辑:xy

自考语言学概论00541考频总结(9)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请点击这里》》》

一、选择题

1.注意到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是(社会契约说)。

2.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是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特点。

3.语言中发展演变速度最快的是(一般语汇)。

4.北方方言,也叫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分布在长江以北广大地区,长江以南的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还有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武汉话属北方方言,与北京话同属一个方言区,还有(兰州话、昆明话、重庆话)。

5.长沙话属于湘方言;南昌话属于赣方言;苏州话属于吴方言。

6.闽南语的代表方言是(厦门话)。

7.存在语音对应关系的语言,可能有(亲属关系)。通常被看作语言亲属关系重要证据的是(语音对应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具有语音对应关系。

8.亲属语言是社会完全分化的产物,亲属语言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语音对应关系是亲属语言的重要标志。

9.方言分区主要依照的标准是(语音)特点。

10.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亲属语言)。

11.与汉语有亲属关系的是(藏语)。与彝语亲属关系最近的是(纳西语)。因为原始汉藏语系包括我国的(汉语、藏语、壮语、傣语、苗语、彝语、羌语、纳西语、景颇语)。

12.在语言谱系分类的层级体系中,最大的类别是(语系)。

13.亲属语言产生的必要社会条件是(社会的完全地域分化)。亲属语言的“亲属”是指(亲属语言之间具有历史同源关系)。语言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分别。

14.英语、德语属于(日尔曼语族)。

15.行业、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促使形成(社会方言)。

16.社会方言包括行话、隐语、黑话等,土语属于地域方言。

17.造成社会方言分歧的根源主要是社会的(社群分化)。

18.美国的“黑人英语”/“贵族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方言)。

19.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排他性)。

20.财会人员所说的“呆账、坏账”属于(行话)。

21.古玩行业把无论出土还是传世的老货上都有的一层陈旧的光泽叫做“包浆”,把老货坏了重新修补叫做“动过手”,这种词汇属于社会方言中的(行话)。

22.造成北京“女国音”现象的主要社会因素是(性别不同)。解析:在分布人群方面,女国音较常见于受过一定教育的,操普通话或北京话的青年女性,在男性、青春期以前儿童以及中年以上女性中女国音的出现比例较低。

23.图书出版行业把书的标价乘上书的册数所得的金额叫做“码洋”,这属于(社会)方言。

24.方言成为基础方言决定于(客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

25.意大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基础方言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因素)。

26.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政治上的原因)。

27.英国的伦敦方言成为基础方言主要因为(经济因素)。

28.汉民族标准语是(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9.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方言叫(基础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

30.一种语言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的正确途径是(推广共同语)。

31.我国古代所谓的“雅言”“通语”及后来的“官话”就是当时的人们给这种通用语起的名称。“通用语”不完全等同于“共同语”。

32.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比如汉语中的“黑板(blackboard)、“热狗”(hotdog)。

33.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电话”“银行”是意译词。

34.“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语言团体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也叫(社会双语)。

35.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同时使用基诺语和汉语,这种现象属于(语言的并存)。

36.在民族接触和融合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全部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说另一民族的语言,这种现象叫(语言转用)。

37.语言替换又被称为(语言转用)。发生语言转用必然经历的阶段是(双语阶段)。

38.语言学把语言混合的交际形式分为“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两种类型,国外语言学家又把洋泾浜语称之为“皮钦语”。

39.克里奥尔语又叫做(混合语),是成为人们母语的洋泾浜语。

40.洋泾浜语不是任何人的母语,只有口头形式而没有书面形式,使用范围狭窄,语汇成分数量有限。

41.“非克里奥耳化”的过程是指(克里奥耳语向基础语言转化)。

解析: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使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成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和过程被称之为“非克里奥耳化”。

42.“不谙官话者不得送试”是出于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建设一种民族共同语涉及推广和(规范)两方面的工作。

43.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包括:排除例外;约定俗成;兼容并蓄。

二、主观题

1、试论语言发展的特点。

答案:

(一)渐变性

(1)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是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语言的稳固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交际工具这一语言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另一方面变得不能过于加

剧。

(二)不平衡性。

(1)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区域之间,语言的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不是一致的。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各不相同,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其次是语音。

(2)不平衡性还体现在统一语言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地域的不一致。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社会原因:第一,社会进步推动语言发展;第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第三,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语言的发展。

3、简要说明语言起源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的条件。

答案:

(1)心理条件。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

(2)生理条件。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

(3)社会条件。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了相互交往的迫切需要,即“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4、名词解释:地域方言

答案: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

5、名词解释:亲属语言

答案:亲属语言是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亲属语言一定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称做亲属关系。比如汉语和藏语都来自原始汉藏语,因此它们之间就有亲属关系,是亲属语言。

6、名词解释:社会方言

答案:在一个处在同一地域的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的变体就称为“社会方言”。

7、名词解释:语系

答案:语系是按照语言的同源关系对语言进行谱系分类,凡有亲缘关系的语言属于同一语系。

8、名词解释:语音对应关系

答案:方言之间或亲属语言之间具有的、有规律的而非个别的语言之间互相对应的关系叫语音对应关系。

9、名词解释:基础方言

答案: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

10、语言成分的借用有哪些现象,其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一种现象是哪一项?

答案:语言成分的借用包括:词语的借用、语音成分的借用和语法规则的借用。

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就是词语的借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在“借词”,也叫做“外来词”。狭义或典型的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话,但在语音、语法上一般都要顺应借入语言的结构规则。如果在翻译外语词并形成借词时,遇到了借入语言所没有的音,就要用借入语言里相近的音去代替。

11、为什么说意译词不是借词?

答案:狭义或典型的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比如汉语中的“吉普、沙发、尼龙”等就是从英语借入的借词。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外语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比如汉语把英语的“telephone”称做“德律风”是典型的借词,而叫做“电话机”就是意译词。所以说意译词不是借词。

12、名词解释:仿译词

答案:仿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的语素造成的词。这种词不仅把原词的词义翻译过来,而且保持了原词的内部构成方式。

13、名词解释:意译词

答案: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比如汉语把英语的“telephone”称做“德律风”是典型的借词,而叫做“电话机”就是意译词。

14、名词解释:语言借用

答案:语言接触的过程中一种语言用了另一种语言的成分,就是语言借用现象。

15、举例说明语言接触会造成哪些结果。

答案:

(1)语言接触会造成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语言成分的借用最常见的是词语借用。借词是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例如,汉语中的“吉普”“沙发”就是从英语借入的借词。语音方面的借用包括音位和音位组合形式的借用。语法方面的借用包括词缀、虚词、语法规则的借用。

(2)语言接触会造成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例如,我国几乎所有的少数民族中都有一部分成员除了讲本民族的语言之外,还会讲汉语。

(3)语言接触会造成语言转用。语言转用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用另一民族的语言。例如,我国回族的先民放弃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而改用双语。

(4)语言接触社会造成语言混合。语言混合指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语言混合的形式有“洋泾兵语”和“克里奥耳语”。

16、名词解释:双语现象

答案:语言的“并存”也就是所谓“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一种社会现象。

17、名词解释:语言转用

答案:“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称之为“语言替换”。

18、简要说明语言转用和语言混合的区别。

答案:

(1)语言转用是在民族接触和融合过程中一个民族的全部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改说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2)语言混合是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典型的是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

19、谈谈什么是“语言转用”以及语言转用的条件和过程。

答案:

(1)“语言转用”的定义:①“语言转用”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换用另一民族语言。②语言转用是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主要方式。

(2)“语言转用”的条件:①语言转用与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征服者往往强迫被征服民族放弃本民族的语言而改用征服者的语言,但民族融合也可以不依靠强迫的手段二发生,伴随着这种民族的融合过程,语言的转用也可以自然地发生。②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局面,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可能发生。

③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因素。

(3)“语言转用”的过程: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的单语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语言转用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转用就不可能实现。

20、举例说明双语现象的性质以及双语同语言转用的关系。

答案:(1)双语现象是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是指个别人使用双语的现象,如单语社会里可能有个别会两种语言的翻译人员,而是指一个言语社团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

(2)“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的是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后者指的是某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梁总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在一个单语制的国家中,社会的双语程度可能很高。如菲律宾的官方语言是菲律宾语,但整个社会既说官方语言又说土语。既说官方语言又说英语或西班牙语的双语现象十分不同。在一个双语制的国家内,社会的双语程度也可能很低。如比利时实行双语制,讲弗兰芒语的主要在北部,讲法语的主要在南部,能够双语并用的人比例不高。

(3)语言转用指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换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语言转用是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信贷单语的过程。双语是语言转用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语言转用的过程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如我国的土家族、畲族、仡佬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在转用汉语的过程中,毫无例外地都经历过一个双语程度很高的阶段。

(4)双语现象并非都会导致语言的转用,一个民族兼用其他民族语言的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因为语言转用的发生还要收到民族文化、民族心理、聚居程度、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如我国的白族早在隋唐时期就已有不少人兼用汉语,但至今仍处于比较稳定的双语阶段。

21、决定语言转用方向的相关社会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触合,其中一个民族的全体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被成为语言替换,语言转用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在语言转用过程中,哪一种语言在竞争中获胜而取代对方,是由相关社会会因素决定的。

(2)第一,语言转用与民族(部族,部落)的融合密切相关;

(3)第二,同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联系;

(4)第三,那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的优势。

22、名词解释:克里奥耳语

答案:克里奥耳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实际上是母语化的洋泾浜语。

23、名词解释:洋泾浜

答案: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24、名词解释:语言混合

答案:在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混合在一起,产生出与这些语言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际工具,就是语言混合现象。

25、名词解释:语言规划

答案:社会和政府对语言文字问题所做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一般被称为“语言规划”。

26、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案:语言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在没有正式官方语言的国家里确定官方语言;在没有正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民族内部选择基础方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共同语进行规范化;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为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创制文字和对语言的文字系统和形式进行改进或改革;另外还包括动员全民积极关注和参与语言文字建设,推动语言的现代化和全社会的语言文明,等等。

27、举例说明语言规范化的目的、性质和原则。

答案:

(1)语言规范化的目的就是要为共同语确定语音、语征、语法方面的标准。消除共同语使用中的分歧混乱现象,维护其统一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字母词的大量使用就是现代汉语规范化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可题。

(2)语言规范的推行一般不是或主要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倡导、宣传来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遵守的过程。例如,有些人将“法囝”的“法*念作去声,这是不规范的,但不能用行政的,法律的强制性手段去纠正,而只能通过教育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影响等手段去引导。

(3)语盲的发展变化需要规范的约束,反过来,语言的发展也要求语言的规范是发展的,而不能是一成不变的,例如,汉语中“被”字句原本通常用来表7不如意的事情,但现在也常常用来表示如意的事情,语言发展了,语言的规范也需要随之发展。

(4)“约定俗成”是语言规范化的重要原则。语言是一种社会习惯,在语言规范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新兴成分和用法在社会公众中的接受程度,如果它们在社会上已得到普遍认可,就应该承认它们是规范的。

三、配套练习题

1、语言中发展演变速度最快的是(C)

A.语法规则

B.音位系统

C.一般语汇

D.基本语汇

2、下面各项属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是(B)

A.有定性

B.渐变性

C.线条性

D.类聚性

3、存在语音对应关系的语言,可能有(C)

A.社会关系

B.地域关系

C.亲属关系

D.民族关系

4、意大利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主要出于(C)

A.政治原因

B.经济原因

C.文化原因

D.人口原因

5、隐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其最突出的特征是(A)

A.具有排他性

B.发音特殊

C.没有书写形式

D.不出声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