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毕业论文 > 教育学自考毕业论文 > 文章详情

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协作的割裂及其对策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8-25 09:17:48 编辑:铭
免费试听

《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以下是自考生网为考生整理提供的“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协作的割裂及其对策”,仅供参考。更多自考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可查看本站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栏目。

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协作的割裂及其对策

学校改进是教育改革的领域之一,被视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马丁·瓦茨(Martijn V.Velzen)等人认为,学校改进是“在一所或多所学校里改变学习条件及其他相关的内部条件,最终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1].该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学界的共识。可见,学校改进是以“一所或多所学校”为单元的改革过程,然而我国学界有时往往把学校改进视为单个学校“单打独斗”式的改进。突破学校改进的狭隘视野,把关注点拓展到“校际”与“校外”,将区域内所有的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的改进单元进行综合性的改革,是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分析视角。

一、区域教育协作:当前学校改进中的边缘地带

学校改进虽然是当前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但在实践领域,学校改进通常是“就校论校”、就事论事,使区域教育协作与均衡发展在学校改进中被边缘化。笔者认为,在一个学校的视野内分析学校改进和在一个区域的视野中分析学校改进,所能看到的图景与路径是不同的。就这一点而言,当前学界对于学校改进问题的探究无疑存在着视野局限。在学校改进过程中,如何看待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关系,如何在区域教育发展的视野内对学校改进做出宏观而长远的规划,如何在区域教育协作中实现更多学校的改进,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受到研究者的普遍重视。即使有所论及,也仅是粗略性阐述,疏于深入剖析。可见,在区域教育统筹与发展中进行学校改进的研究相当匮乏,说明这是学界探究学校改进问题时的一处“边缘地带”.

1.区域内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

学校改进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并实现区域内教育的整体改进。鉴于此,学校改进多被视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管理部门出台各种政策推动学校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发展。尽管教育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各校的提升程度却差距甚大。一般来说,占据资源优势并形成竞争优势的重点校的进步幅度大,强者更强;而一度发展迟滞的薄弱校的进步幅度较小,更显滞后。区域内各校发展的“马太效应”并不鲜见,弱校通过学校改进获得长足进步进而扭转劣势的案例凤毛麟角,“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使其积重难返。学校发展的“马太效应”容易导致学校发展两极分化,与通过学校改进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相悖的,同时进一步恶化了区域教育生态。笔者对多个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校之间存在着相互割裂、隔阂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由于我国由来已久的重点校政策影响,在推动部分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同时,人为地扩大了城乡间、学校间在资源配置和教育质量上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弊端”[1].重点校建设与薄弱学校不是割裂的,而是相关的,这种相关主要体现在重点校对优质资源的占据。区域内的重点校的声望、条件能够吸引大批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而薄弱学校长期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虽然有些薄弱学校尝试改善并有所进步,但仍然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2.区域内学校竞争与博弈的“零和性”

很多地区为了改进教育生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采取“校际教研共同体、名校集团化、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联盟、教育研究共同体”等发展模式。[2]但真正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地区和学校寥若晨星,很多设想被证明是设计者的一厢情愿。在当前的竞争时代,竞争无处不在,教育领域亦然。“竞争”和“合作”是我们当前教育生态中的核心机制,由于竞争牵扯到各方的现实利益,因而在广度、强度和刚性上远远超过“合作”.更为严重的是,在当前教育管理机构、家长、社会采取“应试”思维评估学校优劣的情况下,很多学校之间的竞争演化为“零和竞争”.竞争主要体现在对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争取上,这种竞争带来的不是双赢而是隔阂。好的学校为了维护其社会声望,竭力吸引优秀资源,弱校为了摆脱薄弱的帽子也使出浑身解数。“零和竞争”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学校发展中互相防范、互相敌视、互挖墙脚的割裂状态。例如,广州市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经费充足的学校为了吸引其他学校的优秀师资和生源,“免收来校教师子女的借读费、捐资助学费,全额补贴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等”,这种状况随处可见。[3]在这种恶性竞争生态下实施的学校改进,被现实赋予了功利化、隔阂化的特点,欲通过学校改进使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可谓此路难通。

3.学校改进与区域社会缺乏实质性交融

从系统科学和生态科学角度看,学校仅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之一,也仅是区域生态主体之一,与其他系统、其他生态主体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实质性联系”.学校改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调动校内外各种资源,学校与区域社会(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家庭、其他学校等)相互配合,才能使学校改进取得切实成效。然而我国多数学校在改进时由于种种原因,更重视自身建设,而忽视学校、社会和家庭合作的重要性,最终沦为孤军奋战。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义务和责任,从而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学校、教师也倾向于维护其师道尊严的权威形象,不希望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自己“指手画脚”.虽然有些学校与区域社会通过校讯录、家长会、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相互联系,但这种联系却缺乏实质性。客观地说,各方都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滋生了很多具有反教育、伪教育性质的“潜规则”.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4]学校改进缺乏区域社会的实质性参与,缺少来自校外力量的配合,势必影响学校改进的整体效果。

二、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协作相割裂的归因分析

学校改进与区教育协作相互割裂,在教育政策、教育发展失衡、学校竞争、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复杂的原因。

1.教育发展失衡导致学校改进的差异性

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并不均衡,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均存在着巨大差距。教育失衡是由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整体状况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成为制约各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教育发展薄弱区域、薄弱学校在竞争中积重难返,进而形成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更严重的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当前通常遵循所谓的“程序正义”原则,尚缺少“扶贫济弱”的有效机制。

学校改进的前提与基础是较为充裕的教育资源,即便处于同一地区,由于校际之间的巨大差距,不同学校在学校改进中的起点与基础、定位与追求、风险与收效可能迥然相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改进往往缺乏校际协作的基础。

2.校际竞争失范导致学校改进的封闭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与高中阶段,学校间展开了或隐或显的竞争,在优质生源、优秀教师、教育资源、社会声望等各个方面存在着激烈乃至恶性的竞争。例如,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很多学校绕过跨学区招生的限制,以提供高额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掠夺”其他学区、学校的优质生源,以提高本校升学率、学术声誉与社会威望。由于这种近乎零和博弈的竞争结构,学校之间的相互防范、隔阂往往多于交流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改进的目的虽然包括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得以提升,但更在于使学校在竞争中得以胜出。学校改进难免具有封闭性与排他性,区域教育协作在利益诱惑与竞争压力下几乎沦为空话。

3.教育评估机制僵化导致学校改进的狭隘性

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的教育评估是对所辖办学单位、办学状况的整体评价,评估结果与学校的声誉、所获资源息息相关。在应试风气较浓厚的地区,这种评估被粗放地简化为分数、升学率等容易量化、比较的因素。与某些存在于口号层面的某某理念、某某模式相比,评估机制对学校办学具有切实的导向作用。在这种引导下,学校自身的改进尤其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学校对其他学校教育合作、教育援助等行为却受到漠视和抑制。学校改进更强调“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狭隘的“务实观”.这种“务实”又使学校改进走向“异化”---学校改进背离了整体教育质量提升这一目标,而成为达到功利目的、应试指标、在竞争中胜出对手的工具,可谓南辕北辙。

三、区域教育协作:学校改进的重要策略与路径

学校改进绝不是单个学校“单打独斗”式的自我改进,要使学校改进取得切实成效,必须加强学校与区域社会的协作,使学校与区域社会生态、区域教育生态确立实质性的联系,使学校改进在区域教育协作中推进。

1.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改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于单个学校还是区域内的所有学校而言,要实现学校的整体改进,学校各自为战、凭其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调动区域的各种教育资源,在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其他部门之间建立切实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学校改进才具备成功的可能。在此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宏观层面的协调与统筹至关重要,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校改进方面因缺乏必要资源而处于内外交困状态的薄弱学校。在资源配置层面,教育主管机构有必要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加以扶持,使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为各校建立协作性的学校改进机制提供平台。在学校层面,各校应积极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发特色教育资源,以特色优势弥补资源劣势。此外,应充分利用前沿的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实现跨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使区域内的各个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而为实现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改进提供助推力。

2.搭建校际合作平台,共创双赢新局面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及竞争结构中,各学校为追求本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偏狭的竞争策略和排外的发展策略,并陷入恶性循环。如果不打破这种隔阂大于合作的校际关系模式,实现区域内各学校综合改进和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目标的可能微乎其微。区域内各学校只有转变思路,由相互防范、隔阂的“敌对”竞争状态转向合作共赢,搭建校际合作平台,才能实现学校改进的双赢局面。鉴于当前政府主导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领域根深蒂固的校际关系模式,通过学校自主协商、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实现校际关系模式的改变几乎不可能,需要教育管理部门自上而下进行调控。例如,在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的生源政策方面,在公立学校中严格实施就近入学政策,限制跨学区招生、“挖”生,限制学生违规择校,可以缓解学校间的竞争程度,有利于确立学校改进的软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为校际合作牵针引线、铺路搭桥,鼓励不同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相互吸纳办学特色与优势,加强区域内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合作和交流。校际合作是区域内各学校整体改进的基础,也对各个学校实现本校改进大有裨益。

3.建立合理教师培养与流动机制,提高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

高等教育领域有“大学,为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之说,中小学亦如此。众多研究已表明,师资质量提升是学校改进最为核心的要素。要在区域内取得有效的学校改进,务必要加强区域内的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优先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任教,这样可以不断为区域内的薄弱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满足薄弱学校的需求。其次,建立区域内的人才流动政策,采取“名师迁移”策略,加强区域内学校教师定期流动,鼓励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支教,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整体水平。考虑到教师流动对教师工作与生活方面所带来的不便,在政策上应适当提高这些支教教师在经济、晋职、评优等方面的待遇。

4.确立对薄弱学校的资源扶持政策,实现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改进

缺乏资源,学校改进、校际协作与均衡发展往往事倍功半。缩小校际间差距,必须实施有利于薄弱学校的倾斜政策。首先多方扶持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使区域内较薄弱的学校优先享有政策保障。扶持区域内的薄弱学校是缩小校际间差距尤其是促进学校改进的重要手段。从历史来看,区域内校际差距的不断加大与我国过去的教育政策息息相关。以重点学校政策为例,为了快速培养相关领域急需的尖端人才,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配置,加大了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人为制造了一批重点校与薄弱校。鉴于此,政府应对薄弱校实施倾斜性的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内的学校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整体改进。可喜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条件已经具备。

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5],缩减对重点学校的投入,加大对区域内条件较差学校的资金投入。除此之外,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区域内的薄弱学校任教;允许超编调入骨干教师,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此外,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薄弱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创建特色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经验,提高其社会声誉,使各校具备协作的现实基础,从而实现区域内学校的整体改进。

5.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共同承担教育职责

学校不能也无法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其教育职责,必须寻求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其中,家庭教育的参与对学校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决定着学校改进的成效。正如19世纪英国着名教育家萨德勒(Sadler)所言:“学校之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内部的事情更重要,校外的事情制约并说明着校内的事情”,决不能“仅仅盯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而是要深入到学校之外的街头、家庭中去寻找那些影响因素。”[6]家校合作机制在国外的一些国家已有了很多成功案例。如英国的布莱克本教育行动区的“家庭行动计划”以调动家长参与为核心,将社会各界的参与结合在这一目标下,取得极好的效果。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仅可以使学校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也能使学校在服务对象、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充满活力且富有特色,从而促进区域内的学校改进。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学校外部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家校合作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和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学术探究领域和教育实践领域,学校改进在当前通常被视为单个学校“单打独斗”式的自我改进。这种认识导致我国学校改进过程中区域教育协作被边缘化、形式化,学校与区域社会之间的隔阂多于协作,严重制约着学校改进的成效。学校改进、区域教育协作、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从区域社会与教育协作的角度对学校改进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善迈。基础教育“重点校”政策分析[J].教育研究,2008(3):64-67.

[2]杜芳芳。校际互动:学校优质与均衡发展的新思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9(24):48-53.

[3]苏娜,黄崴。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与改进[J].教育发展研究,2010(2):5-11.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4.

[5]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12.

[6]Sadler.How far can we learn anything of practical value from the study of foreign systems of education[J].ComparativeEducation Review,1964,(2):8-17.

[7]王艳玲。社区共建:英国改造薄弱学校的新举措[J].外国教育研究,2005(4):51-55.

以上“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学校改进与区域教育协作的割裂及其对策”由自考生网提供,更多自考相关毕业论文请查看本站毕业论文栏目。

小编推荐:自考教育学毕业论文:儿童文学作品朗诵语气的运用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