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世界市场行情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00102世界市场行情复习笔记(8)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6-06 08:57:52 编辑:西瓜

自考00102世界市场行情复习笔记(8)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世界市场行情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世界市场行情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请点击这里》》》

3、国内生产总值与在国际组织所能发挥的作用

一个国家在国际组织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往往与国内生产总值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要向基金认缴一定的份额,成员国在基金的份额决定其在基金的投票权、分配特别提款权的份额及向基金借款的份额。各成员国份额的大小由基金理事会决定,综合考虑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黄金与外汇储备、进出口额、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2001年2月5日,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投票决定将中国在基金的份额由原来的46.872亿特别提款权(约合61亿美元),提高到63.692亿特别提款权(约合83亿美元),从而使中国在基金的份额由原来的第11位提高到第8位。这表明中国在基金所能发挥的作用在上升。

因此,搞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对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党的十四大五次会议提出的这项战略目标,讲的是国民生产总值,由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在数量上差别不大,为行文方便起见,本文在两者之间不作区分。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都是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住居民”包括:

(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

(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

(3)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

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外净要素收入是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可见,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不一定都是本国居民,有时也有外国居民,本国居民也有向外国的经济活动提供要素的。国内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作为要素收入,既分配给本国居民,也分配给外国居民,相反,国外的经济活动所创造的收入也分配给本国居民,这两项的差额就是国外净要素收入。

由此可见,国内生产总值是“领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生产要素”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生产”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收入”概念。在经济封闭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国外净要素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是两个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指标。

第七章其他经济指标与行情研究

美国经济增长减缓其走势需关注

一、美国经济近期走势2006年,美国的宏观经济增长先扬后抑,呈现明显的减速趋势。从实际GDP增长率来看,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较快,按年率折算达5.6%,远远高于2005年第四季度的1.7%.在2006年第一季度中,私人消费支出、联邦政府支出和企业的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都大大高于前一季度,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撑因素。但这种增长未能持续。2006年第二季度,美国的实际GDP增速急剧下降,仅为2.6%.私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出口以及政府支出的增速均大幅度下降。其中,私人消费支出增速下降了一半多,耐用品消费支出甚至从一季度的19.8%剧降至-0.1%;私人总投资从7.8%下降至1%,企业的设备和软件支出更从15.6%降至-1.4%.第三季度实际GDP的增速进一步下降,只有2.2%,虽然私人消费支出的增速略有回升,但幅度很小,私人总投资更是出现了零增长。美国近期的零售、批发、新屋开工、建筑支出等重要数据都显示出经济增长乏力。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美国经济增长可能已达到或接近周期顶点,其2006年的增速可能是3%左右,将略低于2005年的3.2%。许多数据表明,美国经济扩张已经到了绷紧的程度。

1.劳工市场趋紧。美国的非农就业人数在今年7月已经达到13535万人的创纪录水平,比衰退前增加了356万人,失业率今年6月为4.6%、7月为4.8%、9月为4.6%、10月降至4.4%,都低于5%这一所谓不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水平。

2.企业设备利用率接近饱和。今年6月,美国工业全行业的设备利用率高达82.4%,制造业也高达81.1%.而在上个周期的高峰年(200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1.3%和80.8%.

3.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劳动生产率增速减慢。2006年前十个月,经季节调整、按年率折算的美国个人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2.4%,同期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在内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则上升了2.8%,超过了2005年同期的2.2%.而2006年第一季度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速仅为1.2%,第二季度更减为零增长。

二、美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泡沫如何消解。房地产繁荣是2001年经济衰退后支撑美国经济上行的最重要支柱之一。房地产涨价的财富效应,给美国消费者开支以强大支撑。据美联储资料,2005年,美国居民的净资产增量达3.9万亿美元,占个人当年可支配收入9.25万亿美元的42%;对不很富裕的家庭而言,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和产权贷款等金融工具对提高购买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这种购买力相当于约9000亿美元,接近当年可支配收入的10%.

在美联储17次提息的带动下,美国的抵押贷款利率由2004年最低的5.77%,逐步上升到2006年6月的6.79%.与此同时,美国的房地产热开始降温,私人房屋新开工数、房屋销售数都呈下降趋势,而待售房屋数则开始上升。2005年,美国的住宅建设投资开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6年前三个季度都是负增长,第二、三季度的降幅都在10%以上,三季度的降幅达18%.今年8月,美国现有住宅价值中值首次出现同比下降,这给待售房屋价

格带来新的压力,今年底或明年初的房价有可能只微涨甚至由涨转跌。

美国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会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据测算,房屋价格每涨1美元,房主以后两年的消费会增加9美分,反之亦然。而且,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要大于股票的财富效应。后者每涨1美元,股票持有人的消费只增加2美分。此外,股票高度集中在有钱人手里,而他们的消费倾向低,再者股价比房地产价格波动大,相应地它的财富效应要小一些。这些都说明,如果房地产业大滑坡,它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比股市崩盘的影响更大。

应指出的是,房地产热降温还会影响就业,因为最近几年美国建筑业的就业增长一直最为强劲。

现在不确定的问题是,美国房地产的滑坡将会出现一种什么态势,即是重复上世纪80年代末由储贷协会危机所触发的房地产业大滑坡,还是有秩序地逐步放慢、使市场有可能保持一个较慢但是不间断的经济增长。这一点对是否发生经济衰退,以及多大程度的衰退至关重要。目前,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前一种可能性较小。

2.美联储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否得当。为了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从2004年7月起开始提息,到今年7月共提息17次,使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达到5.25%的水平,此后一直保持不变。其目的显然是想在防止通货膨胀加剧的同时保持美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实现所谓“软着陆”。

然而,2006年美国经济形势显得异常复杂。楼市显著的减速趋向和其他经济疲软动向有可能导致金融风波,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市场,因此,面对经济减速,美联储有理由通过降息来抑制系统性风险。但是,低失业率和趋紧的劳动力市场,接近饱和的设备利用率,不断攀升的股指,以及年同比增长2.5%~3%的核心通胀率(这已经超过了美联储2%的安全区域上限),又表明加息的必要。所以,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目前面临着两难处境:利率过高将损害经济的发展,但不把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又无法遏制通货膨胀。许多美国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当前经济形势复杂,美联储的调控是否得当已成为能否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因素。

3.联邦财政赤字的改善能否持续。最近两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有所改善。2006年第二季度,美国的联邦支出却大幅度下降了4.3%,是自2002年本轮经济扩张开始18个季度以来的第三次下降,而今年第一季度联邦支出却增长了8.8%.联邦政府今年7月份332亿美元的预算赤字,较上年同期534亿美元的赤字水平减少了1/3以上。2006财年度,美国联邦预算赤字额为2480亿美元,这是联邦赤字连续第二年下降。布什政府基本上提前实现了将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

以上“自考00102世界市场行情复习笔记(8)”由自考生网www.zikaosw.cn收集、提供。更多自考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