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天津自考06159教育社会学课程考试大纲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4-03-20 10:02:20 编辑:xy
免费试听

《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天津自考06159教育社会学课程考试大纲已公布,天津考试大纲06159教育社会学内容包括:06159教育社会学课程性质与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等,详情见下文:

天津自考06159教育社会学课程考试大纲

自考生网商城>>天津自考资料大全

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社会学           课程代码:0615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课,它是一门具有实践关怀的理论性课程。本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与学科发展史,第二部分以专题形式介绍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与社会分层、人口流动与教育、社区环境与教育获得、性别与教育、互联网与教育、教育与国家发展等关系,通过热点议题研究,使学习者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分析教育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社会学课程具有辩证性、综合性、理论性等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理解教育与社会、社会与个体、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用社会学的视角理解教育变革的动因,能够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辩证分析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一些问题,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应对当代社会的复杂变化。

学习本课程要求贯彻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批判性地掌握教育社会学的西方理论及国际社会发展中教育面临的普遍挑战。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灵活运用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深入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把握当前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本课程与教育学专业的其他基础与专业课程有密切的联系。它以《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简史》等课程为基础,又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法学》、《比较教育》、等课程起补充配合作用。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入门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初步介绍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形成对教育社会学的总体认识。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任务和发展,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实质、学习研究对个体及社会发展的价值,理解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重点):

识记:柏拉图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韦伯对社会学的定义。

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前塑文化”“同塑文化”与“后塑文化”。

理解: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

应用:区分卢梭、杜威、柏拉图“三哲”阐释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育社会学对不同学习者的价值(次重点):

理解:教育社会学的价值。

理解:教师或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学习教育社会学的价值。

理解:从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的角度理解教育社会学的价值。

应用:教育社会学对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问题(一般):

理解:结合实例说明教育社会学家关心的问题。

理解:中国教育社会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方法论。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不同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了解教育社会学与社会学、教育学之间的关系,理解教育社会学的两种主要的方法论取向及其之间的异同。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次重点):

识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三个层面。

首次提出“教育社会学”概念。

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说法。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属性(一般):

理解:教育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理解: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二)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重点):

识记:科学主义取向的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识记:解释主义取向的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应用:韦伯的人文主义对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定性(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掌握不同研究方法应用的技巧和问题,理解不同研究方法各自独特的价值。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定量研究的逻辑与方法(一般):

识记:什么是“三角测量”。

什么是描述统计。

什么是推论统计。

理解:定量分析的三个测量层次。

应用:定量研究的基本逻辑。

(二)质性研究方法(次重点):

理解:质性研究的基本逻辑。

应用:以学校为田野的问题与技巧。

以家庭为田野的问题与技巧。

以社区为田野的问题与技巧。

(三)混合研究方法(一般):

识记: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动机。

理解:混合研究方法的定义。

第四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包括教育社会学的两条发展路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趋势。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社会学学科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趋势及其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初期形成的两条路径(重点):

识记: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建立的两条路径及其代表人物。

普遍认可的教育社会学学科创始人。

理解:思辨教育学派和实证教育学派的基本观点。

(二)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化及其发展阶段(次重点):

识记:学科独立和制度化的标志。

教育社会学在美国“制度化”的三个阶段。

(三)“新兴”教育社会学的确立与多元化取向(重点):

识记:“新兴”教育社会学的含义。

理解:“新兴”教育社会学的三种研究途径。

(四)教育危机时代的教育社会学(次重点):

识记:教育危机的原因。

《科尔曼报告》的研究发现与结论。

理解:教育危机时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的具体表现。

(五)社会学微观革命与新教育社会学的崛起(一般):

识记:新教育社会学崛起的标志。

理解:新教育社会学的主要论点。

(六)当代社会学趋势与教育社会学的综合(一般):

认记:默顿的“中层理论”。

理解: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趋势。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取向,包括教育社会学的两条发展路径、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趋势。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社会学学科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当代教育社会学发展的趋势及其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社会学的功能取向(重点):

识记: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

理解: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AGIL模型与学校教育的功能交换。

应用:对教育社会学功能取向的评价。

(二)教育社会学的冲突取向(重点):

识记: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与核心观点。

理解: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与评价。

反抗理论的基本观点与评价。

(三)教育社会学的解释学取向(重点):

识记:韦伯区分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

理解: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与评价。

哈格里夫对教师角色的区分。

(四)教育社会学三种理论取向的判读(次重点):

应用:比较三种理论取向的差异与相互关系。

评价三种理论取向对教育与社会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认识,包括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以及中层理论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分析框架。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确认识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基于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相关理论,对适应知识经济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趋势所做的教育改革加深理解。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重点):

识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三种关系理论。

理解: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结果说”。

理解:教育与社会变迁的“条件与原因说”。

理解:教育与社会变迁的“交互说”。

(二)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与功能问题(一般):

理解: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理解: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

(三)中层理论对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分析框架(次重点):

理解:中层理论分析框架的维度。

应用:教育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条件性。

第七章教育与社会分层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与社会分层的认识,包括社会分层的原因、教育获得与社会分层、家庭环境与教育平等问题。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掌握分析教育与社会分层问题的核心概念,结合相关理论正确认识当代教育发展中教育资源分配的困境及其原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会分层的概念与原因(一般):

识记:社会分层的概念。

识记:两种阶层地位获得方式。

识记:“阶层”的概念。

应用:功能论与冲突论对社会分层理解的异同。

(二)教育获得与教育分层(重点):

识记:教育获得不平等的内涵(胡森)。

识记:教育分层的内涵。

理解:对教育获得与教育分层的理论观点及其评价。

(三)家庭环境与教育平等问题(次重点):

识记:文化资本的概念。

理解: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

理解:家庭社会资本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

应用:辩证地分析家庭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四)教育资源分配的社会议题(一般):

理解:“择校”与“学区房”教育政策的变化与发展。

理解:社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政策变化与发展。

第八章人口流动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人口流动与教育的议题,包括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掌握分析人口流动与教育议题的概念维度,结合相关理论正确认识当代教育发展中人口流动对教育造成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重点):

理解:当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理解:不同群体人口流动对教育影响的异同。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次重点):

识记:“两为主”政策。

理解:流动儿童的类型。

理解: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

应用:流动儿童家庭、学校与社区教育的困难与应对策略。

(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次重点):

理解:留守儿童的类型。

应用:留守儿童的家庭抚育、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环境。

第九章社区环境与教育获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社区环境与教育获得的议题,包括社区与邻里效应、邻里效应与教育获得、中国当代社区环境与教育平等问题。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掌握分析社区环境与教育的基本概念,结合相关理论辩证地认识中西方当代社会发展中社区空间的教育功能及其局限。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社区与邻里效应(一般):

识记:社区的定义。

理解:社区失落论、社区继存论、社区解放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评价。

(二)邻里效应与教育获得(重点):

识记:邻里效应的作用机制。

理解:邻里效应的累积性与局限性。

理解:邻里效应的群体异质性。

(三)中国当代社区环境与教育平等问题(次重点):

理解:当代中国社区结构变迁与居住分异。

应用:辩证地认识社区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第十章性别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性别与教育议题,包括性别与教育研究的主题及历史演变、性别与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性别与教育研究的当代议题及国际趋势、中国学者的性别教育研究与本土化探索。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掌握分析性别与教育议题的概念维度,结合相关理论辩证地认识性别与教育的当代议题及性别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性别与教育研究的主题及历史演变(一般):

理解:性别角色与教育的关系。

理解:性别教育不平等的历史与原因分析。

(二)性别与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次重点):

识记:性别与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理解:改革派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其评价。

理解:文化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其评价。

理解: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其评价。

理解: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其评价。

理解: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教育主张及其评价。

(三)性别与教育研究的当代议题及国际趋势(次重点):

识记:性别隔离的定义。

理解:高等教育获得的性别差异。

理解:中等教育学业表现的性别差异。

(四)中国学者的性别教育研究与本土化探索(重点):

理解:性别平等与城乡差异。

应用:“去女性化”与“男孩危机”教育议题。

第十一章互联网与教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互联网与教育议题,包括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到“互联网+教育”、从“地域性教学”到“脱域性教学”、传统教育的终结与泛在教育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可能的结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掌握分析互联网与教育议题的概念维度,结合相关理论深入理解当代互联网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与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到“互联网+教育”(一般):

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政策历史及其评价。

理解:“互联网+教育”的特征与评价。

(二)从“地域性教学”到“脱域性教学”(重点):

理解:“地域性教学”的定义、特征与评价。

理解:“脱域性教学”的定义、特征与评价。

(三)传统教育的终结与泛在教育的兴起(一般):

理解:“泛在大学”的特征与评价。

(四)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可能的结果(重点):

应用: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可能性表现。

第十二章教育与国家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介绍互联网与教育议题,包括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到“互联网+教育”、从“地域性教学”到“脱域性教学”、传统教育的终结与泛在教育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及可能的结果。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掌握分析互联网与教育议题的概念维度,结合相关理论深入理解当代互联网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与发展趋势。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重点):

理解:学校教育中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

(二)教育与国家政治稳定(次重点):

识记:“表意性秩序”与“工具性秩序”的定义。

理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与教育

(三)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重点):

理解: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意义。

理解:教育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四)教育与国家科技发展(一般):

理解:教育促进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与历史。

(五)教育与社会发展(一般):

应用: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举措。

(六)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次重点):

识记:“马赛克”模式与“石榴籽”模式。

理解:“筑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课程的能力考核目标共分为三个能力层次:“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的有关名词、概念及规律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理解:能够领悟和理解本课程中有关概念及规律的内涵,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包含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能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运用现代意识对其理论价值和缺陷不足予以分析和评价,是既要求理论掌握、又要求具备分析论证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能综合运用教育学基本理论与教育史等方面的知识,对对象作出全面的分析评价,宏观把握对象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指定教材

指定教材为考生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指定教材:《教育社会学概论》(第五版)钱民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自学时必须要认真阅读教材,开始阅读每一章之前,应先认真学习大纲中有关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以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应在泛读即通读的基础和掌握较全面的知识背景条件下,对考核知识点进行重点地逐段细读,逐句推敲,以求做到对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对历史脉络彻底弄清,对基本理论牢固掌握。切忌在没有全面学习教材的情况下孤立地抓考核知识点,以免生吞活剥,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术语、基本理论命题、重点理论家及其代表性观念大致情况加以整理,归纳出要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有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全部课程内容,同时锻炼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4、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也应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运用教育学基本理论的能力,联系教育史知识分析论证教育社会学理论观点的价值,或运用教育社会学理论分析国内外教育现象。要通过完成练习思考题、撰写小论文,锻炼自己分析论证及书面表达的能力。

5、考生在自学过程中也可参考徐瑞、刘慧珍主编《教育社会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辅助学习、理解相关知识。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认真钻研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明确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和学习要求,对自学应考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辅导,引导他们防止自学中的各种偏向,把握社会助学的正确导向。

2.要正确处理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努力引导自学应考者将识记、理解与应用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应用能力,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高自学应考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正确处理重点、次重点和一般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而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是截然分开的。社会助学者应指导自学应考者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掌握全部考试内容和考核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总之,要把重点学习同兼顾一般结合起来,切勿孤立地抓重点,把自学应考者引向猜题押题。

4.助学学时建议。本课程共4学分,助学建议不少于72学时,课程学时分配见下表,考生也可参考该表安排自学时间。

章次

课程内容

助学学时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入门的几个基本问题

6

第二章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学科属性

6

第三章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5

第四章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发展

6

第五章

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取向

11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7

第七章

教育与社会分层

6

第八章

人口流动与教育

5

第九章

社区环境与教育获得

5

第十章

性别与教育

5

第十一章

互联网与教育

5

第十二章

教育与国家发展

5

总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的内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和试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识记”为20%,“理解”为50%,“应用”为30%。

3、试题难易程度要合理,可分为四档:易、较易、较难、难,这四档在每份试卷中所占比例依次为2:3:4:1左右。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55%,次重点占30%,一般占15%。

5、试题题型一般分为: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

六、 题型示例(样题)

(一)填空题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论有三种:教育与社会变迁的“结果说”、教育与社会变迁的(“条件与原因说”)、教育与社会变迁的“交互说”。

(二)单项选择题

教育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传统的奠基人是( A )。

A.涂尔干  B. 韦伯    C. 帕森斯  D. 布迪厄

(三)名词解释

文化资本

(四)简答题

哈格里夫如何区分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三种不同角色?

(五)论述题

试评述教育社会学冲突理论的主要观点。

请结合案例论述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关怀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择其一)。

文章来源:http://www.zhaokao.net/zxks/system/2024/03/04/030007033.shtml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