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2)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04-26 10:00:48 编辑:兔子

自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00321中国文化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2)“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点此查看:中国文化概论自考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题库中国文化概论网课(精讲)、中国文化概论视频课程(串讲)

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2)

2、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举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例子说,黄河流域的原始建筑,多是半地

穴式的,而在江南地区则流行干栏式结构的居巢。很明显,气候的干湿起决定性作用。《韩非子•五蠹》说,山居谷汲的居民,过年时相赠以水;泽居苦水的人们结好,则买佣决渎。这可以视为环境对人心态、习俗的决定性影响。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江南名郡苏杭并称,然苏州及各县富家,各有亭馆花木之胜,今杭州无之,是杭俗之儉仆愈于苏也。湖州人绝不种牡丹,以花时有事蚕桑,亲朋不相往来,无暇及此也。”这段文字,又提供了天时制约风俗的好例子。但是,如果认为地利优厚就一定文化发达,那就错了。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只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为什么?专家指出,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倒是在长江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

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关于地理条件的特殊,可以举古代神仙崇拜浓郁的燕齐地区为例。何以在那里兴起那样一种信仰?是因为它们的海洋环境。有人以为所谓的神仙之说,可能与东海偶然出现的海市蜃楼有关。关于得天独厚,可以以明清鼎盛一时晋商崛起的原因为例。晋商在明代兴起的原因很多,但山西北靠内蒙古,南接中州,西连陕西,东邻河北的交通,以及境内丰富的食盐资源,不能不说是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此类推,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也大体属于得天独厚一类。不过,任何一个区域的得天独厚,都是需要外在条件的,所以这样形成的地域文化,往往会因外在条件的丧失而衰落。

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区域文化最具历史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化的异彩纷呈。西周分封了许多国家,一开始或许不能完全照顾每个国家在地域上的相对独立,但是随着春秋战国的互相兼并,七国各自的范围,都以一定的山川条件为依托。秦占据着《禹贡》中的雍州;楚以古荆州为发达的基地,春秋以来崛起于古扬州的吴越之国,终因地理上的原因被楚吞并;燕国北据燕山,西靠太行,自立一方;韩居黄河、伊、洛,即所谓三河之地;赵广有晋北冀中,冀中平原则是它的中心;魏前期的中心在晋南的汾水和涑水交汇地带,后期则因秦的逼迫而移至春秋时期的郑卫一带;齐国始终雄居青州。列国并立,激发出的是竞争意识,几乎每一个国家都依据着各自的地利、人和条件,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以竞强为目标的如火如荼的建设运动。李悝在魏国的早期,针对着魏国的耕地条件“尽地力之教”;杂戎狄之俗又沃野千里的秦国则大力开垦着土地,发展小农,以实现着“驱农归战”的目标;老牌的齐国则以自己的富裕,广招天下的士人,成为文化中心;处在与北方游牧人群交战前沿的赵国,利用他们的战争经验,进行了军事改制,即所谓的“胡服骑射”。这个时代,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问题,而是一方的生存经验成就着一方的强大的阶段。没有哪一次的变革成功,不是有效利用了本土的条件和本地人们的生活经验。那一时代的开发是深广的,极具区域特色的。典型的体现就是各国的思想文化的鲜明特色。三晋之地(韩、赵、魏)多法家人物;齐国多儒学、阴阳之士,即便是那里的法家人物如管子,也与三晋法术之士有明显不同。南楚则是道家的故乡,而它极富地方色彩的楚辞文学,是那样的浪漫,诗人是那样的深怀乡土意识。没有竞争,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本地意识,也就不会有那么深人的对本土地利、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当然就不会有那么灿烂的文化高潮。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没有开阔的意识和胸襟,区域文化的建设也不会做得太好。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动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乡土意识由此而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在他乡创造的业绩,也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唐宋以来,中国各地有不少所谓的“状元乡”、“文化县”,政治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往往是因为一些地方先贤的榜样作用。可以举明清以来安徽桐城为例。那是一个以文章出名的县,即使在今天,那个地方中学生作文水平,也普遍不错。原因就在那里出过这方面的著名人物,明清以来有所谓的“桐城派”,方氏、姚氏几代都有文章高手。那个地方,土地资源不足,距南京又近,交通也方便,外出谋生的人较多。但这种情况的地区并非仅桐城一个县,外出谋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方苞、姚鼐等人物的典范作用不可低估。以此类推,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浙东一带重史学,那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徽州一带崇尚经术,那是由于戴震的影响;此外清代经学还有一些以地域命名的所谓“吴学”、“扬州之学”等等,都与典型人物流风所及密切相关。典范人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更多相关内容可查看“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