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 [主观题] 【作文分析题】比昂尼克是当年法新社驻华记者,适逢“***”期间,“局外人”可以有沉静之心去体会中国人当时的精神风貌。以下两篇有关中国两位伟大人物去世的报道,成了特殊年代特殊事件背景中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一篇是非常短小生动的即景新闻,一篇是非常细腻深沉的情状特写。两篇报道除了道出明确的新闻信息(总理逝世、送别主席)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中国人民乃至中国的某种状态。
    仔细阅读文章,并请分析:
    (1)作者为何采用不同手法和篇幅来采写这两篇不同的稿件;
    (2)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手法有什么区别,对读者的阅读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法新社北京1976年1月9日电(记者:比昂尼克)] 北京电台于今日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
    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
    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
    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中国人民对***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非常接近。
    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伤,就象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

    中国向***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
    [法新社1976年9月18日 (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告别的仪式是庄严的、朴素的,非常感人。
    当北京站的大钟敲响3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国群众在一起的唯一的外国人。
    人群默哀了3分钟,他们把行李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两色的丧纱。
    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
    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
    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

    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他们中间有: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士,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
    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尊严。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我同人们一样感到悲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到火车上和工厂里的汽笛停下来以后,许多人还低着头。有人擦干了眼泪,其他人若有所失地仰望着他们的“伟大导师”的遗像。
    啊,毛真的逝世了。

     纠错    

  • 助考班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 1、[单选题]尽管“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事实首先告诉了读者,但它本身缺少( )

    • A、悬念
    • B、背景
    • C、内涵
    • D、内容
  • 2、[单选题]1980年2月9日发表在一家报纸上的一-篇短通讯《钱被风刮跑之后》,曾被评为当年( )

    • A、全国新闻一等奖
    • B、全国十佳新闻一等奖
    • C、全国新闻报道奖一等奖
    • D、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 3、[单选题]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遵循的依据是( )

    • A、客观现实
    • B、具体现状
    • C、客观事实
    • D、客观事物
  • 4、[主观题]【论述题】试论述《彭德怀印象》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 5、[主观题]【作品分析题】这是一篇带有纪念性的怀人报道,同时也不失为一篇比较优秀的新闻作品。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值得借鉴之处。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6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23日04版)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特地摘来青翠的禾苗,放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前的空地.上,寄托无尽的哀思。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医生护士,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今年4月初,91岁的袁隆平院士转入湘雅医院治疗。医护人员介绍,即使是蕉院子,袁隆平院士还在时时刻刻关心试验田里的稻子长得好不好,“问我们天气怎么样,外面气温多少度。”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袁隆平院士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20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誉满全球的大师,一直以来坚持亲自带博士,坚持定期组织课题组研讨和会议,坚持亲自给研究员、普通学生等讲解最新的前沿科技。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如今,在他的身后,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担当起振兴中国种业的重担。
    在位于长沙马坡岭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很多新来的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都是在稻田。“袁老师经常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师李建武说,“下田,是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辈子的追求。”
    2009年春,本科即将毕业的李建武正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实习,恰好赶上袁隆平院士来查看稻田。在田间,一块长势出众的稻田吸引了袁隆平院士的注意,他立即问身边人这块田是谁种的,大家便把李建武推了出来。正是因为“下田”的本领高强,本科毕业的李建武从很多博士、硕士中脱颖而出,被破格.招录为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这永远激励着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李建武说。
    “您去往了星辰,化作那颗编号8117的“袁隆平星’。我们将继承您的遗志,完成您未竟的事业!夜空中最亮的星,将指引我们前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杂志副主编胡忠孝说,自己出生于湖南郴州莽山山区的农村,是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激励着他选择了农学,激励着他一直向着杂交水稻的前沿探索。“袁老师有一个著名的禾下乘凉梦,那是我父辈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胡忠孝说,“中国的农民养活着14亿人口,我们有责任为农民多做点事,.做袁老梦想的践行者。”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发文明志:全体干部职工将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Copyright © 2010 - 2023 湖南求实创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您需要的资料本网暂时没有,请于工作日08:00-18:00,点击这里,联系客服及时补充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