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2020年江苏00164劳动经济学大纲自考考试大纲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0-07-01 10:02:59 编辑:铭
免费试听

《自考视频辅导课程》轻松易懂,助你拿证!点击试听,综合优惠低至69元/科!

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了“2020年江苏00164劳动经济学大纲自考考试大纲”内容,更多专业考试大纲内容可点击查看我办“自考考试大纲”栏目。

点击查看:江苏自考资料、真题、教材

 

本大纲对应教材版本为:《劳动经济学》(第三版),曾湘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点击购买:江苏00164劳动经济学大纲自考教材

 

高纲1724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00164劳动经济学

南京师范大学编(2018年)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

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劳动经济学又是劳动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在整个劳动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兼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学科,通过劳动经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研究劳动力市场问题、劳动就业与失业问题、劳动政策和制度、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等方面的分析能力;因此劳动经济学是就业概论、人力资源管理学、薪酬管理学、劳动关系学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需重点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为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第三章劳动需求分析、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和第十一章失业;次重点为第五章劳动力流动、第六章工资理论和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第一章导论、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作为一般性掌握内容。本课程的学习难点主要有劳动供给原理、劳动需求原理、对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效率问题的理解、劳动力流动模型、工资理论、歧视理论。

Ⅱ考核目标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识记(Ⅰ):要求考生能够识别和记忆劳动经济学中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记忆劳动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能做出正确和准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领会(Ⅱ):在识记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领悟和理解劳动经济学概念及原理的内涵及外延,要求考生理解各相关概念和理论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对劳动经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做出正确的判断、解释和说明。

应用(Ⅲ):在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已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理论和知识对现实中存在的有关劳动经济问题给予适当的分析和解释,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Ⅲ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导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劳动经济学是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发展成长起来的一门学问。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经济学形成的背景,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力的基本含义,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1.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1.1劳动经济学中“劳动”的内涵和外延

1.1.2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1.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1.4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①劳动的定义;②劳动力的定义;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

(四)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理解:①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产业关系或劳工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经济学的关系

四、本章关键问题

当代的劳动经济学已构筑了其自有的、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规律是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必要前提;而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明确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则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第二章劳动供给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劳动力供给的基本范畴与劳动参与率等相关概念,理解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掌握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理解家庭生产的实质以及家庭生产理论,掌握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学会利用劳动供给理论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社会福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以及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2.1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2.1.1劳动力范畴的分类

2.1.2劳动力供给的测度

2.1.3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

2.2工作时间决策理论

2.2.1个人效用最大化与劳动供给曲线

2.2.2影响个体劳动供给的相关因素、

2.2.3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2.3劳动供给理论的扩展

2.3.1家庭生产理论

2.3.2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2.3.3家庭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

2.4劳动供给理论的政策应用

2.4.1福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4.2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2.4.3二孩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力范畴的分类、劳动供给的测度及影响因素

识记:①劳动力的含义;②劳动力参与率的含义;③工作时间的含义。

领会:①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

应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的意义;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

(二)工作时间决策理论

识记:①效用理论的基本假设;②无差异曲线的含义;③边际替代率;④预算约束和预算约束线;⑤个人劳动供给曲线;⑥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⑦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领会:①无差异曲线的特征;②偏好差异的原因;③预算约束线的性质;向后弯折的劳动供给曲线。

应用:劳动者的工作决策;影响个体劳动供给的因素。

(三)劳动供给理论的扩展

识记:①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

领会:家庭生产模型的两个结论;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

(四)劳动供给理论的政策应用

领会:①工伤补偿计划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二孩政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四、本章关键问题

劳动力供给是劳动经济学中的最基本概念之一;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模型(劳动—闲暇模型)是劳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劳动—闲暇决策模型有助于我们能正确理解人们的劳动力供给行为;也有助于分析影响市场劳动力供给和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对解决现实中的劳动问题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章劳动需求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派生需求的基本含义,劳动作为一种“派生需求”的特殊性,以及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重点掌握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的需求分析;了解劳动需求弹性的含义,理解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学会运用劳动需求理论分析最低工资立法的劳动市场效应以及劳动市场中互补性要素与替代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3.1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3.1.1派生需求原理

3.1.2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3.2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3.2.1完全竞争下的短期劳动需求

3.2.2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3.2.3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

3.3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3.3.1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3.3.2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

3.4劳动需求弹性

3.4.1弹性的一般含义

3.4.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3.4.3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3.5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3.5.1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

3.5.2生产要素的替代性和互补性与需求分析

3.5.3就业保护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

3.5.4贸易与劳动力需求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派生需求与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识记:①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领会:①对劳动力的派生需求;②约束劳动需求的制度因素分类;政府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

应用: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二)完全竞争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识记:①劳动要素的边际收益的含义;②劳动要素的边际成本的含义;③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领会:①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②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的特点;等产量曲线的特征;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劳动需求分析

识记:①卖方垄断企业;买方垄断企业。

领会:卖房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劳动的边际成本。

(四)劳动需求弹性

识记:①弹性系数的含义。

领会: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

应用: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五)劳动需求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

识记:互补性生产要素;替代性生产要素

领会:技术工人数量变化对非技术工人的影响;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

应用:最低工资立法的影响;就业法律保护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四、本章关键问题

劳动力需求是劳动经济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短期劳动力需求和长期劳动力需求理论是劳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础理论;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定量研究,劳动经济学通常采用劳动需求弹性的概念,而希克斯—马歇尔的劳动需求派生定理是对劳动需求研究的重要成果。运用劳动力需求理论来认识和研究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对于解决现实中的劳动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第四章人力资本投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人力资本的含义与特征,掌握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能够运用该模型分析教育投资,了解在职培训的基本类型及其特性,认识我国教育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与问题,理解我国人力资本状况与解决对策。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4.1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4.1.1人力资本的含义与特征

4.1.2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简史

4.1.3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模型

4.2教育投资的分析

4.2.1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4.2.2教育投资分析的评论

4.3在职培训

4.3.1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4.3.2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

4.3.3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4.3.4在职培训分析的评论

4.4新人力资本理论

4.4.1新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

4.4.2新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

4.4.3能力的形成与新人力资本投资

4.4.4新人力资本对个人的经济社会表现的影响

4.4.5新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启示

4.5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4.5.1人力资本测算方法

4.5.2中国教育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基本模型

识记:①人力资本的含义;②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③评估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两种方法。

领会:①人力资本的特征;②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创建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二)教育投资的分析

识记:①教育投资的成本;②教育投资的收益;③文凭的信号功能。

领会:①教育决策投资模型的结论。

(三)在职培训

识记:①在职培训的成本;在职培训的收益。

领会:在职培训投资的主要模式;在职培训的两种类型;在职培训的特征。

(四)新人力资本理论

识记:①新人力资本概念的特征。

应用:新人力资本对个人经济社会表现的影响。

(五)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识记:人力资本测算方法。

应用:中国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四、本章关键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摒弃了传统劳动经济学有关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认为不同的劳动者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其劳动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这种差异不仅会影响到劳动者个人的利益,而且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差异,人力资本投资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投资形式所起到的作用会有所差异;而掌握人力资本投资核算方法对于劳动者个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国家制定相关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章劳动力流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力流动的含义、形式与成因,理解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理解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掌握劳动力流动模型,运用劳动力流动理论分析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5.1劳动力流动决策

5.1.1劳动力流动的概念

5.1.2劳动力流动模型

5.2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与影响效应

5.2.1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

5.2.2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

5.3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3.1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3.2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政策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力流动决策

识记:①劳动力流动的含义;②城乡流动;③工作流动。

领会:①个体工作流动模型;城乡迁移决策模型;新劳动迁移模型。

(二)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与影响效应

领会:①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效应。

(三)我国劳动力流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识记: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动机。

领会: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四大流向;农村流动劳动力的基本特征。

应用: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措施

四、本章关键问题

劳动力流动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合理的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实中劳动力流动存在着多种形式,而劳动力流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劳动者在进行流动决策时应注意判断其流动的合理性。跨区域劳动力流动无论是对于劳动的输入地还是输出地都有可能产生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发展经济学提出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则对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解释具有较好借鉴价值。

第六章工资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工资的本质与形式,理解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掌握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了解工资与生产率的关系,理解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以及效率工资理论。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6.1工资的概念和形式

6.1.1工资的演变历史

6.1.2工资的本质

6.1.3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

6.2补偿性工资理论

6.2.1工作的非货币特征

6.2.2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6.3激励性工资理论

6.3.1效率工资理论的要点

6.3.2锦标赛模型

6.3.3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工资的概念和形式

识记:①工资的本质;工资的非货币性特征。

应用: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

(二)补偿性工资理论

识记:①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原因。

领会:①补偿性工资理论的前提假定。

(三)激励性工资理论

识记:计时工资制;计件工资制

领会:效率工资理论与传统工资理论的观点差异;锦标赛模型;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计时工资制的优缺点;计件工资制的优缺点

四、本章关键问题

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工资一方面是用工单位支出的劳动成本,另一方面又是劳动者提供其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收入,因此合理的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要。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有关市场或社会总体工资水平是如何决定的问题,其中补偿性工资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实工资制度中的工资的构成形式通常是多样的,不同的工资形式其发挥的作用存在着差异的;而且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的、制度的或社会的因素都会影响工资的水平和导致工资差别的形成。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歧视问题的产生,理解劳动歧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三种模型——个人偏见模型、统计性歧视模型、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了解世界各国政府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立法与实施情况,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7.1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提出

7.1.1性别工资差距及来源

7.1.2歧视定义及表现形式

7.1.3劳动力市场城乡户籍差异

7.2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7.2.1个人偏见模型

7.2.2统计性歧视

7.2.3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7.3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测量

7.3.1测量歧视的回归分解方法

7.3.2回归分解存在的问题

7.3.3歧视测量的实验方法

7.4劳动力市场歧视规制与政策应用

7.4.1国外反歧视立法与行动

7.4.2中国的反歧视措施与制度优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提出

识记: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前市场差别

领会:性别工资差距的原因;性别歧视的两种表现形式;工资收入户籍差异的原因。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识记: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三种来源;个人偏见模型的含义;统计性歧视的含义;

领会:雇主歧视模型;雇员歧视模型;顾客歧视模型;统计性歧视模型;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测量

(四)劳动力市场歧视规制与政策应用

应用:中国反歧视措施。

四、本章关键问题

歧视是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性别差异是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主要表现形式,经济学中关于劳动力市场歧视最为经典的三个理论分别是个人偏见模型、统计性歧视模型和非竞争性歧视模型。歧视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需要通过政府政策加以规制。

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理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理解国际收入差距扩大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和措施,掌握我国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8.1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8.1.1收入不平等的测量

8.1.2国际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动

8.1.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8.1.4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8.1.5要素收入分配份额的变化

8.2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8.2.1收入分配历史趋势假说

8.2.2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8.2.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8.2.4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

8.3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8.3.1平等与效率的认识

8.3.2美国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的政策和措施

8.3.3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

识记:基尼系数的含义;洛伦兹曲线的含义。

领会: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表现。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领会: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应用: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

应用:美国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的政策和措施;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四、本章关键问题

国际上主要使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来测量收入不平等状况,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是解释收入差距的最为经典的理论,中美两国在政策上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希望能够控制和缩小收入差距。

第九章失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失业的基本类型,理解失业产生的原因,了解失业的测量以及失业存量—流量模型,认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理解我国目前失业的原因。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9.1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9.2失业的测量

9.2.1失业测量的国际标准

9.2.2失业测量存在的问题

9.2.3我国的失业测量制度

9.3失业类型

9.3.1摩擦性失业

9.3.2结构性失业

9.3.3周期性失业

9.3.4失业类型的区别:贝弗里奇曲线

9.3.5失业持续时间

9.4失业原因

9.4.1工作搜寻理论

9.4.2刚性工资理论

9.4.3效率工资理论

9.5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9.5.1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

9.5.2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识记:失业的存量-流量模型。

(二)失业的测量

识记:失业者的三个标准。

领会:我国失业测量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失业类型

识记:失业的三种类型;失业持续时间。

领会:摩擦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摩擦性失业的特征;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结构性失业的特点;周期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周期性失业的特点。

应用: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政策;减少结构性失业的政策;减少周期性失业的政策。

(四)失业原因

识记:工作搜寻成本。

领会: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刚性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

(五)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领会: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

应用:经济转型时期应该采用的就业政策。

四、本章关键问题

失业是与就业相对应的概念,各国在现实统计中对失业者的具体界定会有所不同,但对失业的理论界定基本一致,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失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没有获得充分的利用。由于现实中导致失业的原因有多种,因此,理论上也将失业归纳为多种类型,不同的失业类型具有不同的特征,也导致需要不同的治理失业的措施和政策。而且失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失业源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失业的存在又会对经济运行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选择失业治理政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Ⅳ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明确了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广度,规定了课程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社会助学组织进行自学辅导的依据,是自学者学习教材、掌握课程内容知识范围和程度的依据,也是进行自学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与教材的关系(共性部分)

课程自学考试大纲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是学习掌握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教材的内容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可以体现一定的深度或难度,但在大纲中对考核的要求一定要适当。

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应基本一致;大纲里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知识点,教材里一般也要有。反过来教材里有的内容,大纲里就不一定体现。(注:如果教材是推荐选用的,其中有的内容与大纲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应以大纲规定为准。)

三、关于自学教材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曾湘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四、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还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章节的基本要求中一般也指明了章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6学分。

根据学习对象成人在职业余自学的情况,作者可结合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出几点具有规律性或代表性的学习方法,并结合本专业的要求、本课程的特点可具体适当展开写出,以便更好地指导考生如何进行自学。

五、应考指导

1.如何学习

很好的计划和组织是你学习成功的法宝。…如果你正在接受培训学习,一定要跟紧课程并完成作业。为了在考试中作出满意的回答,你必须对所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使用“行动计划表”来监控你的学习进展。…你阅读课本时可以做读书笔记。如有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可以用彩笔来标注。如:红色代表重点;绿色代表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黄色代表可以运用在工作之中。可以在空白处记录相关网站,文章。

2.如何考试

卷面整洁非常重要。书写工整,段落与间距合理,卷面赏心悦目有助于教师评分,教师只能为他能看懂的内容打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要回答所问的问题,而不是回答你自己乐意回答的问题!避免超过问题的范围

3.如何处理紧张情绪

正确处理对失败的惧怕,要正面思考。如果可能,请教已经通过该科目考试的人,问他们一些问题。做深呼吸放松,这有助于使头脑清醒,缓解紧张情绪。考试前合理膳食,保持旺盛精力,保持冷静。

4.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如果你在考试中出现这种情况,试试下列方法:使用“线索”纸条。进入考场之前,将记忆“线索”记在纸条上,但你不能将纸条带进考场,因此当你阅读考卷时,一旦有了思路就快速记下。按自己的步调进行答卷。为每个考题或部分分配合理时间,并按此时间安排进行。

六、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要针对重点章、次重点章和一般章节分别提出自学或助学的基本学时建议和要求(如在章节后面已有,这里也可不再阐述),在助学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强调注意正确引导、把握好助学方向,正确处理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关系。

七、对考核内容的说明

1.本课程要求考生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都作为考核的内容。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四个认知(或叫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2.在考试之日起6个月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颁布或修订的法律、法规都将列入相应课程的考试范围。凡大纲、教材内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符的,应以现行法律法规为准。命题时也会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变化予以体现。(注:一般会涉及到公共政治课、公共管理类、经济管理类、法律等社会科学有关专业的相关课程,其内容所占比例约为10%—15%。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课程大纲,要在本大纲里提醒个人自学者、社会助学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关注此事。)

3.按照重要性程度不同,考核内容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一般内容,在本课程试卷中对不同考核内容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重点内容占60%,次重点内容占30%,一般内容占10%。

4.课程分为三部分,分别XXXX、XXXX、XXXX,考试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约分别为:a%、b%、c%。(适用于将课程可以明显分为几个部分的课程)

八、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指出考试的方法,考试时间的长度。对本课程考试要携带必要的工具等,应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2.本大纲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都属于考核的内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不应有超出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的题,考核目标不得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应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不应出与基本要求不符的偏题或怪题。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在具体规定上可有所区别)。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在大纲中要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应告诫考生切勿混淆。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计算题、应用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题型(一般不使用判断题)。请作者确定好本课程所适用的题型,并注意留有余地。

在命题工作中必须按照本课程大纲中所规定的题型命制,考试试卷使用的题型可以略少,但不能超出本课程对题型规定。

附录: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下列关于无差异曲线的论述,正确的是()。

A.无差异曲线不因主体偏好不同,而总是具有相同的形状

B.同一主体的无差异曲线绝对不能相交

C.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越低

D.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恒为正值

参考答案:B

2.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工资率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导致需求增加

B.工资率上升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需求增加

C.工资率上升所产生的收入和替代效应方向相同

D.工资率上升所产生的收入和替代效应方向相反

参考答案:D

二、填空题

1.劳动力供给决策时,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劳动时间选择决策。

参考答案:劳动参与决策

2.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健康保健、_____________、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劳动力流动。

参考答案:在职培训

三、名词解释

人力资本

参考答案: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包括个人所具备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力。

四、简答题

中国目前的失业原因

参考答案:

(1)劳动供给结构与劳动需求结构不吻合,导致大量结构性失业

(2)经济波动带来一定的周期性失业

(3)摩擦性失业

五、论述题

论述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和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

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客观基础:

(1)人口规模

(2)人口自然结构

(3)人体身体条件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宏观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产业结构

(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

(4)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和不同教育程度的工资率差距

(5)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

(6)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

(7)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以上“2020年江苏00164劳动经济学大纲自考考试大纲”由自考生网收集整理,以供参考。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