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9)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0-02-15 12:36:50 编辑:紫薇

自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自考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9)“以供考生们在考试前用复习资料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得到更好地复习效果。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可查看“自考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栏目。

点击查看:更多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及答案

第一讲导论

一、什么是训诂?

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

(1)语音方面的变化。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旧词旧义的消失,如《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毛传:“奰,怒也。”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

宰,甲骨文中指作坊或厨下做事的奴隶,西周以来的典籍中很少见原始意义的用例,

而引申成为“奴隶主家中掌管家务的总管”,“官吏的通称。”

方言与通行语的差别,《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以来,固常然矣。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词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菸菟。”

(3)、语法的变化: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进着,改善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

甲骨文数量表示法:第一,不用量词,数词置于名词前或后。如“获麋八十八”。第二,名词先行,加上与前一名词相同的临时量词形成的数量结构。“羌百羌”。第三,名词先行,加上一般数量结构马十丙罗振玉《殷契续编》1027.4

西周金文只通行第二、第三两种类型。如:田十田,方五十里

西周以后典籍第三种类型成了数量表示方法的主流。如: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禾三百廛《诗·魏风·伐檀》

(4)、文字方面

第一、文字体势的变化

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大篆→小篆→隶→楷

第二、古今用字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结果,后人阅读古籍有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生的原因。

训诂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古今语言发生了变化,人们阅读古书时有些地方读不懂,需要加以解释。古代典籍是古时学者用当时的语言记录中撰作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各要素总是在不断地演变,有的因时代不同而不同,有的因方俗不同而不同,加上历代口授耳闻,转抄传刻造成的种种讹误,因此后人读前人的书籍时,会碰到语言文字的障碍,产生隔阂,这就需要进行语言解释,帮助人们克服语言障碍,以读懂古代典籍。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十一《小学》:“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短短几句话把训诂产生的原因、训诂的内容、训诂的作用阐述得很明白了。

刘师培《中国文学教科书》第三十二课:“言语之迁变有数端,有随时代而殊者,……若欲通古言,必须以今语释古语,有随方俗而殊者,若欲通方言,必须以雅言释方言;通俗之文与文言之文有别,则书籍所用之文又必以通俗之文解之。”

郑樵说:“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通志·艺文略》)朱熹说:“当时百姓都晓得者,有今时老师宿孺之所不晓。”(《语类》七十八)

戴震曰:“盖士生三古后,树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视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远无以异: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

由此可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语言文字内部的要素——文字、词汇、语音、语法等也起了变化,语言所反映的外部事物,如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也发生重大变革。古代人人皆知的语言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弄不懂,产生了对训诂的需要,而为阅读古书扫除障碍的工作——训诂应时而生。训诂的兴起除了上述所言的语言原因外,还有社会其他学科的推动,那就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正名和诸子百家的名学。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动荡学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西周末年以来,《礼崩乐坏》。社会上,尤其是社会政治方面,出现许多名存实变,名存实亡的现象。孔子大为不满,于是提出“正名”的主张。正名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名实问题亦即名称(或概括)与实际事物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孔子的正名论,有其政治目的,那就是要正名分,兴礼乐,修明政治;同时他也提出了准确地用词和释词的问题。他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春秋》,措辞精严,常以一字褒富有微言大义,一字一词也不轻用。他的后学《公羊高》、《谷梁赤》为探求“春秋笔法”的用意,而考词义,析句法,因此,胡适先生说:“孔子的‘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一句话,实是一切训诂书的根本体现。故《公羊》《谷梁》,都含有字典气味!”

由于孔子学问之博,门徒之盛,“正名”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他的“正名”里所包括了“正名分”的思想倾向,掀起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长期的“名实”之争,以致于产生了一个影响的学科。这就是名学。名学研究的内容是名实关系,概念、判断、推进等逻辑和哲学问题。“名”指“辞”、“概念”,实指客观事物,必然要涉及到语言与性质、发展,词义及意义关系等一系列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问题。战国诸子在探索哲学奥秘的同时,也叩开了语言学的大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语言的古今方俗变化决定了训诂的需要,是训诂所缘起的直接原因。孔子的“正名”诸子的名字研究“名”与“实”的关系,研究释名的方法,促使了语言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训诂的发展,当是训诂产生的重要间接原因。

五、训诂学与语言学是什么样的关系?

洪诚先生说:“训诂学是为阅读古代书面语服务的一门学科。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密切的关系。”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华中工学院,1985年,20页)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科的发展。

以上“自考00819训诂学复习资料(9)”由自考生网收集、提供。更多自考专升本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