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复习资料 > 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 文章详情

自考00031心理学重点笔记(10)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19-06-13 10:10:51 编辑:西瓜

自考00031心理学重点笔记(10)由自考生网为考生们整理、提供。

注:由于各省教材每年都有更新、变动,自考复习资料并不一定出于同一自考教材版本,但考生们仍可参考使用。

更多心理学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心理学复习资料”栏目。

自考资料及真题购买请点击这里》》》

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单选]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舒茨。

[单选]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指的是包容需要。

[单选]个体有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个体有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是支配需要。

[单选]个体有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个体有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这是一种情感需要。

[单选]狭义的人际沟通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过程。

[单选]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和信息、通道、目标靶、障碍和沟通背景。

[单选]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又称为信息源。

[单选]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又称为信息。

[单选]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又称为目标靶。

[单选]沟通过程中发生的情境又称为沟通背景。

[单选]除了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人们还使用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来传递信息。这是指非言语沟通。

[单选]属于非言语沟通类型的是表情和眼行为、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讲话风格和人际空间。

[单选]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单选]身体语言大致可分象征、说明、调节和情感表露。

[单选]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互补性。

[单选]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同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相似性。

[单选]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这符合人际吸引的条件中的接近性。

[单选]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被称为群体规范。

[单选]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中的力量称作群体凝聚力。

[单选]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被称为群体领导。

[单选]认为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这种关于领导的理论是个人特质理论。

[单选]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为群体的领导者。这种领导理论是情景特质理论。

[单选]社会助长的实验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特瑞普里特首先通过实验证实的。

[单选]提出群体去个体化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单选]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进行了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在实验室中考察了影响从众的各种因素。

[单选l研究发现,增加阿希式实验情境的煎糊性,则从众率就会增加。

[单选]关于服从的经典实验研究是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于1963年在美国的耶鲁大学进行的。

[单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之所以会有服从行为,主要的原因是合法权力和责任转移。

[名解]人际沟通是指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名解]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1934年所首创的。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利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等

[名解]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有直接的接触或互动。

[名解]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名解]社会情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

[名解]去个体化主要指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丧失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而致使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的现象。

[名解]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名解]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

[简答]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本能、合群需要和自我肯定的需要。

(1)强调本能作用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2)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他们倾向于寻求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与人交往能增加人的安全感,减低恐惧感。

(3)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界定自己,形成自我概念。

[简答]群体的功能: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是情感方面的影响。

(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这种认同就会发生很大的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是盲目的。这是在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当全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一致性。这是表现在行为方面的影响。

[简答]群体的基本特征:

(1)群体规范,群体设立规范,保证其目标顺利实现。

(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具有凝聚力,保证成员继续留在群体之中。

(3)群体中的角色,群体一旦形成,它的成员就会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角色和地位。

(4)群体的领导,群体中必然产生领导。

[简答]社会助长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对社会助长的产生原因指出,他人在场,增加了个体的活动驱力或动机,这种驱力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的影响依作业的性质而定,当作业的行为是熟练的或天生的,动机增强对个体起促进作用;对简单的工作而言,他人存在有助于个体效率的提高,对高水平的人来说,他人存在就可能起助长作用。当作业的反应是生疏的,动机增强反而效率下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做复杂的工作时,有人在场会分散注意力而影响工作效率;而做简单的工作时,注意力的分散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容易克服,所以效率不易下降。

[简答]从众与服从的区别:

从众指个人的观点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服从是指按照他人的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从众与服从有着本质的不同,从众情况下的个体,虽然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但却是自愿的。而在服从情况下的个体,则完全是在不自愿的情况下,应别人的要求去行动的。

[论述]分析比较舒茨的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异同。

(1)两种理论的立足点不同。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从人际需要的角度系统地说明了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的许多现象;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则像刺激一反应理论一样,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也是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

(2)两种理论对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源有不同的论述。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它们像生物需要调节着有机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一样,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人本身的内在需要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交换理论则认为,人和动物都有寻求最大奖赏、快乐并尽量少付出代价、避免痛苦的倾向,人的行为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表现这种行为,也就是说,外在的奖励、惩罚决定了人的社会行为。

(3)两种理论都对人的社会行为进行了论述。

以上“自考00031心理学重点笔记(10)”由自考生网www.zikaosw.cn收集、提供。更多自考复习资料可查看我办“自考复习资料”栏目。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资料套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