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网为考生收集整理了“02047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合作与竞争“以供考生们复习使用。自考教材每隔几年都会更新、变动,但相关知识大体不变,考生们抓住考点进行复习即可。
更多资料可查看:社会心理学(二)题库、自考社会心理学(二)视频、自考教材(相同课程各省教材不一定相同,请按省搜索)。
(一)合作与竞争的概述(一般)
识记:合作与竞争的概念:合作指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适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既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的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相互协调的活动,也是为共享利益或各得其利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互动过程。竞争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竞争所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优胜劣汰。
理解:合作与竞争的类型:(一)合作的类型。按照合作对象、目标的范围,可分为广义的合作和狭义的合作。广义的合作是指人们为了某种共同利益而开展的切互利互助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合作对象和合作目标,但最终的利益指向一致。狭义的合作是指有确定的合作对象、合作目标的合作,是合作者之间为了一个明确的利益目标而结成的合作关系。按合作的层次来分可分为简单合作与复杂合作。简单合作是合作内容和过程相对简单的合作,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方面。复杂合作是合作内容和过程较复杂的合作,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按合作的内容来分可分为经济合作、政治合作、文化合作、科技合作、军事合作等。按合作的社会作用来分,可分为正当的合作与不正当的合作。(二)竞争的类型。按竞争对象、目标的范围来分,可分为广义的竞争和狭义的竞争。广义的竞争指人类个体或者群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与其他个体或者群体进行的广泛意义上的竞争。狭义的竞争指竞争主体能够确认具体竞争对手并围绕着一个具体的目标而进行争夺的竞争。按照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将竞争分为生存竞争和发展竞争。生存竞争是较低层次的竞争,涉及主体的存亡、温饱、安全等最基本的需要。发展竞争是较高层次的竞争,涉及主体较高层次的需要,经济竞争是当今世界最为普遍也最具影响力的竞争。它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企业和公司甚至个人之间为了争夺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竞争。政治竞争也叫权力竞争,是以政治利益为目的的竞争,包括不同国家、国家联盟、阶级、党派、政治团体之间的竞争。科学竞争是指科学家在探素科学未知领域的竞争。按照竞争的道德性来分,可以分为道德的竞争和非道德的竞争。按照竞争的主体来分,可以分为团体竞争和个体竞争。
合作与竞争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主体的选择中。也就是说,针对某一利益目标,不同的主体选择了竞争的方式达成目标,就不可能同时又选择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竞争中包含合作,合作中也包含着竞争。总之,合作与竞争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竞争存在于合作之中,合作以竞争为前提。没有合作的竞争是软弱无力的或是破坏性的:而没有竞争激励的合作,是没有活力的。
应用:能在实际生活中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敢于竞争,积极合作,在培养竞争意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合作精神。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是我们应当取得的价值选择和共识。人类在合作中发展,也在竞争中成长。
(二)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次重点)
识记: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含义: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当目标和手段积极地相互依赖时,最可能产生合作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最可能倾向于合作从而达成目标。多伊奇做过一个学习方面的实验。他将50名学生平均分成十组,每两个组构成一对,并给每个组提出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表明,合作组成员表现出更强的相互依赖感、更多的协调一致,有很高的动机和兴趣,工作的质量和数量都超过竞争组。合作的产生不仅依赖于目标相互依赖的性质,而且也依赖于手段相互依赖的性质。
理解:合作与竞争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类合作与竟争方式的原发心理原因,即社会比较倾向:二是导致合作与竟争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因,即利益一致和冲突。人具有理性是人类得以成为“万物之灵”而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特有天赋。社会比较理论最早由费斯廷格提出,其假设个体在缺乏客观信息的情况下,会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雷德尔进行了卡片分类实验。社会生活中的利益一致和冲突,则是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称试图在社会比较上优越于别人的需要为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是直接同人们的自我价值肯定需要联系的。超越别人是一个人获得自我价值肯定的重要途径。与利益冲突引起的利益竞争相对应。可以把这种争上游的竞争称为超越竞争。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趋势:多伊奇提出了合作与竞争的理论。他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积极的相互依赖”,即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相关,且一方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方的实现,之后约翰逊兄弟形成了社会互赖理论,该理论假设: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个体的互动方式,依次决定着活动结构。(一)合作与竞争的策略取向。研究发现在交易和比赛中,参与者主要的考虑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如果人们感到自己战胜了对方,超过了别人,就乐意接受较少的收益,如果意见不一,通过协商,双方让步,达成协议,则双方不仅感到获得了好处,也感到取得了胜利。
个体合作与竞争:霍夫曼提出“人的同情心可以遗传”的假设,对于个体来说,竞争意识水平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于出生前就已经被编制在遗传密码中。许多研究表明,在合作的学习条件下,儿童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学业成绩和学习效率。在合作学习组中的儿童有更强的推理能力,他们比竞争或个人主义情境中的儿童更快地集中到概念和问题解决上,合作学习环境的儿童更频繁运用元认知策略。埃姆斯等发现,合作组的儿童往往有一种叫作“过程获得”的感受大家在分享信息及产生信息的合作性努力中,新的思想和方法产生了,这种感受在学生单独学习时是不会有的。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学生越富有合作态度,就越把自己看成是受内部动力推动的,他们坚持追求明确的学习目标,相信学习的成功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张丽玲通过情境模拟实验发现,儿童的合作策略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小学五年级是合作策略发生转折的关键期,此时,儿童会拥有较高水平的合作策略。随着年级的升高,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研究表明,混合年龄组的互动增加了合作,并减少了同伴间的竞争。混合年龄组的合作行为主要体现为较年长儿童表现出的身体帮助、指导、提供帮助等行为。艾森伯格则认为儿童选择合作的意图不仅可能出于自利的目的,也可能出于利他的考虑。此外,维护群体的同一性也是驱使个体选择合作的重要动机。综合以上的研究,大致可以发现个体在儿童阶段的合作水平发展呈倒U型趋势。在某个阶段之前,合作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但过了这个阶段,合作水平开始逐渐下降。合作是由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集体动力产生的在合作性的团体里。合作性的集体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的产生。
(三)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重点)
识记:影响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因素:合作与竞争受相互作用的次数。
亚历山大提出了间接互惠理论,认为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是一条合作链,重复博弈产生间接互惠的关键是存在声誉机制。诺瓦克和西格蒙德指出与陌生人交往占据了人一生的相当一部分时间,人们在社会交往情境中,基于声誉机制的间接互惠,会更多地做出合作行为。奖励。首先,奖励作为一种积极的激励可以有效地促进合作。戴利特等通过对元分析发现,奖励可以促进合作,重复博奔中奖励的作用更明显,其迩,奖励方式的不同是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奖励方式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行为的结果,包括(1)奖励类型,如分数、表扬;(2)奖励频数;(3)奖励的可接受性;(4)奖励的对象。奖励形式与绩效反馈方式的匹配会提高组织成员的绩效,并增加合作行为。每个竞赛者有两种动机:赢得金钱和战胜别人。较高的刺激会使某些被试有更多的竞争性,而另一些人则有较多的合作性。当被试过多地关心收入,就会选择一种较为一致和更极端的策略。个人奖励会带来团队成员较高的满足感及对行为后果的重视,但却不利于团队成员的互助行为减少合作。混合奖励既包含个人奖励的成分,即强调与其他组个体而非自己组员的竞争,又包含共享奖励的成分,即依据团队绩效会获得额外的奖励。增加报酬对合作影响不大,但减少报酬会使人们倾向于竞争。研究者认为,游戏的参与者有两种不同动机,一是赢得金钱,二是超越别人。
信息沟通。首先信息本身能影响合作或竞争行为。皮卢特拉等的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得知先前决策者在上一轮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竞争行为,后续决策者的竞争性会更强;如果得知先前决策者在上一轮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后续决策者的合作性会更强:如果先前决策者的行为前后一致或在预料之中,其合作或竞争信息将不会影响后续决策者的行为。其次沟通可以有效增加合作行为。在典型的囚犯两难困境与卡车游戏情境中,最佳选择取决于对于对方的信任。信任感越强,沟通的影响作用也越大。威胁。女性在同伴持有威胁而不用时,具有特别的合作性;男性则对是否感到对方是个有权力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如果别人有权力,但不使用威胁,男性就会认为其软弱而加重剥削对方。不管选择合作还是竞争,威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使用威胁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好处。社会文化因素。赫尔曼等人的研究发现道德氛围良好的国家,大学生们出于道德谴责,将提高合作水平并惩罚那些不合作者:而在社会道德氛围差的国家,大学生们自己不但不增加合作水平,反而违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惩罚高水平合作者,使整体合作水平下降,赫尔曼等将此称为“反社会惩罚”。研究结果发现,文化内的合作水平差异要小于文化间的差异,这种效应在有惩罚的条件下更为显著。惩罚。惩罚是促进合作的重要机制。信任程度不同是惩罚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人与人之间有高度信任感的社会,如丹麦、荷兰等,惩罚机制可大幅促进团队合作。在相互信任程度较高的社会中,惩罚机制会被视为加强合作的规范,更易被人们接受。其他因素。(一)信息反馈方式。在群体合作学习中,个人反馈比集体反馈更能激发被试的赞扬、鼓励、分享、帮助等合作行为和更强的成就动机。(二)信任。(三)思考时间。(四)同情心。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提出抑制人类自私的天性,并提供稳定合作的关键便是同情心。萨莉通过博弈实验发现,同情心的存在可以在单次囚徒困境中促成合作。相互熟悉的大学生在单次囚徒困境条件下,参与者的同情心越强,参与者之间同情共感的距离越近,合作就越容易实现。
合作与竞争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主体的选择中,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合作与竞争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合作与竟争方式的原发心理原因,如自我价值的需要等;另一方面是直接原因,如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致和冲突。与合作相比较,人们更倾向于优先选择竞争的行为方式。合作的产生不仅依赖于目标相互依赖的性质而且也依赖于手段相互依赖的性质。个体在儿童阶段的合作水平总的发展趋势呈倒U型。
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竞争和合作主要受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相互作用次数、奖励、信息沟通状况、威胁、社会文化因素惩罚等。
更多复习资料可查看“自考重点知识点”栏目。
全专业电子资料、题库、学位、网课
最高直省2344元
上千+科次精品网课
买网课即送全真模考题库
五千+科次教材资料
电子资料满三件9折
五千+科次在线题库
全真呈现历年考试试题
自考生题库
专业智能,巩固提分
历年真题
真题全景再现
进入做题
模拟考场
海量题随机做
进入做题
考前点题
部分科目押题
进入做题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进入做题
错题收纳
试题收藏复习
进入做题
易错题
高频易错习题
进入做题
微信公众号
网课试听
教材大全
做题闯关
扫描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