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专业资料
微信QQ群
考生网QQ群

群号:517231281

扫码加群
点击二维码加群

考生网微信公众号

微信号:zikaosw

课程试听
最新资讯

手机端访问

1、直接输入www.zikaosw.cn
2、扫描左侧二维码

登录 | 注册
登录/注册后,可享受
  • 课程免费试听
  • 试做在线题库
  • 学习提升指导
自考生网
当前位置 自学考试 > 自考考试大纲 > 湖南自考考试大纲 > 文章详情

自考文学概论(一)大纲免费下载_2023年4月湖南00529教材大纲

来源:自考生网 时间:2023-03-03 10:29:44 编辑:自考生网编辑

湖南文学概论(一)自考大纲怎么查?2023年4月湖南自考00529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版本在湖南教育考试院官网中可以查看,也可以于本文查看文学概论(一)考试大纲,或者下载自考大纲电子版。2023年4月自学考试将近,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起来,利用好文学概论(一)自考考试教材、考试大纲、考试题库等考试资料,以便事半功倍!

00529文学概论(一)自考考试大纲(2018版)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学分

大纲名称

教材/推荐用书名称

主编

出版社

版次

文学概论(一)

00529

7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文学概论

王一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版

注:本目录内的课程学分含实践性环节学分。

点击下载:00529文学概论(一)自考考试大纲

导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学习《文学概论》的目的与要求,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

1.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

1.掌握原理,注重理解

2.抓住重点,融会贯通

3.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4.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三、考核知识点

1.文艺学三个分支及其分工;

2.《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3.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及其关系;

4.《文学概论》作为文学理论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艺学;

2.文学史;

3.文学批评。

二、领会

1.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2.《文学概论》的性质。

三、应用

1.掌握学习文学理论的方法

第一章文学观念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文学观念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很复杂的事物。重点在“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的文化意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等四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文学观念是变化的发展的,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理解文学与体验的关系,掌握本书的文学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1.文学四要素

2.文学活动

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1.再现说

2.表现说

3.实用说

4.独立说

5.客观说

6.体验说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

2.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四、文学的界说

1.文学的定义

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文化概念

1.广义的文化概念

2.狭义的文化观念

3.符号义的文化观念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

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4.憧憬人类的未来

5.学习语言文化

三、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1.“品质阅读”

2.“价值阅读”

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1.文学源于生活

2.文学改造生活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

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

1.经验与体验

2.体验与文学

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

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及其嬗变原因;

3.文化概念;

4.文学的文化意义及其发现;

5.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

6.审美活动与文学;

7.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8.经验与体验的联系区别;

9.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学者、四要素的名称、四要素的关系;

2.提出狭义的文化概念与广义的文化概念的学者;

3.马克思、恩格斯等在哪些著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

4.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

二、领会

1.文学活动四要素及其联系;

2.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的内容;

3.文化概念狭义与广义的区别;

4.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几种意义;

5.文学意义是如何被发现的;

8.文学与其他文化的互动关系;

6.审美活动的三层面及其关系;

7.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性;

8.文学与体验的关系。

三、应用

1.结合实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2.联系实际分析审美活动的三层面;

3.结合实际分析各种不同的文学观念。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语言组织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存在方式和作用。本章的重点在“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问题。通过学习,认识文学文本的层面,理解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掌握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概念

1.文本

2.文学文本

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3.文学文本层面

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

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

二、文学语言组织

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一、语音层面

1.语音层面的作用

2.节奏

3.音律

二、文法层面

1.词法

2.句法

3.篇法

三、辞格层面

1.比喻和借代

2.对偶和反复

3.倒装和反讽

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一、内指性

二、音乐性

三、陌生化

三、考核知识点

1.阐述文学文本;

2.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文本的位置;

3.文学语言组织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存在方式;

4.文学文本与特定的语言组织;

5.语言组织中文学文本隐含的其他方面。

四、考核要求

—、识记

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提出这一问题的相关作者;

2.中国古代文论中提出文学文本观的重要学者;

3.西方文论中提出文学文本规的重要作者;

4.文学文本构成层面的名称;

5.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的名称;

6.提出文学语言各种审美特性的作者。

二、领会

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文本的层面;

3.文学文本语言性的特性;

4.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5.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7.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2.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特性;

3.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结合作品分析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理解和掌握三个问题:其一是理解文学形象的重要性和系统性,树立起文学形象的分类观念和多元观念;其二是掌握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及其界定;其三是重点掌握文学形象髙级形态即作为艺术至境形态的典型、意境和象征意象的特征及其原理。目的是提高识别不同性质艺术形象的能力和分析评价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第二节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典型的特征性

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3.典型的艺术魅力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环境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第三节文学意境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

1.意境论的形成

2.意境的界说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

2.虚实相生

3.生命律动

4.韵味无穷

三、意境的分类

1.刘熙载分类法

2.王国维分类法

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

1.意象的四种含义

2.“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1.哲理性

2.象征性

3.荒诞性

4.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

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

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3.“意象应合”的原则、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1.寓言式象征意象

2.符号式象征意象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形象;

2.文学形象系统;

3.文学典型形象;

4.文学意境形象;

5.文学象征意象。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文学形象定义;

2.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典型;

3.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意境;

4.哪些重要作者论述过文学象征意象。

二、领会

1.文学形象的形成与人的知、情、意的精神需要的联系;

2.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3.文学形象系统;

4.文学典型的特征;

5.文学意境的特征;

6.文学象征意象的特征;

7.意象化问题。

三、应用

1.分析文学典型;

2.分析文学意境;

3.分析文学象征意象。

第四章叙事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专门讲述叙事性作品。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了解叙事理论的发展与叙事学的兴起、围绕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和叙述动作三个方面把握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研究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1.传统叙事理论

2.现代叙事学

二、叙事与叙事作品

1.叙事的意义

2.叙事作品

三、叙事的层面

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

2.叙事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叙述语言

一、叙述时间

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

二、叙述视角

1.第三人称叙述

2.第一人称叙述

3.第二人称叙述

4.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三、叙述标记

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

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

第三节叙述内容

一、故事

1.事件

2.情节

3.情景

二、人物

1.“扁平”人物

2.表意型人物

3.“圆形”人物

4.典型人物

5.“性格”人物

三、行动

1.叙述功能研究

2.叙述逻辑研究

第四节叙述动作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

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

二、叙述声音

1.显在叙述者

2.隐在叙述者

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

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

2.叙述者与接受者

三、考核知识点

1.传统叙事理论与现代叙事学观念的联系与区别;

2.叙述语言;

3.叙述内容;

4.叙述动作;

5.叙事作品的特征。

四、考核要求

—、识记

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

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

3.叙述语言、内容、动作的诸种概念和定义。

二、领会

1.叙事理论从传统到现代;

2.文学叙事的意义;

3.叙事的层面;

4.叙述时间及其意义;

5.叙述角度以及意义;

6.叙述标记及其意义;

7.故事、人物与行动;

8.“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9.作者、隐含作者与叙述者;

10.叙述声音;

11.接受者与真实读者。

三、应用

1.分析叙事作品的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和叙述标记;

2.分析叙事作品故事、人物与行动;

3.分析作品的“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第五章抒情作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着重讲解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问题。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抒情作品的内涵”“抒情的本质”“抒情的原则”“抒情的途径”“抒情的策略”“抒情作品的特征”等几个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内容。要求识记有关抒情作品的基本概念,把握抒情的本质、原则、途径、策略,理解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各类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2.抒情作品的内涵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1.情感的特点

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

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一、抒情的本质

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二、抒情的原则

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4.抒情的一般原则

三、抒情的途径

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四、抒情的策略

1.抒情的语法策略

2.抒情的修辞策略

五、抒情的传统

1.抒情传统的形成

2.不同的抒情传统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一、题材与结构特征

1.题材特征

2.结构特征

二、意象与主题特征

1.意象与主题特征

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

三、文体特征

1.文体的美学内涵

2.抒情诗的特征

3.抒情小品文的特征

三、考核知识点

1.抒情作品与情感的关系;

2.抒情的本质、原则;

3.抒情的途径、策略与传统;

4.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文学抒情的重要作者;

2.文学抒情问题的主要定义;

3.抒情与情感的概念;

4.传达与表现的区别。

二、领会

1.抒情作品的内涵;

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4.抒情的本质;

5.抒情的诸种原则;

6.抒情的途径与策略;

7.中国与西方的抒情传统;

8.抒情作品的特征。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抒情作品的特质;

2.结合作品分析抒情的各种原则;

3.结合作品分析抒情的途径与策略。

第六章文学的风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在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区别和内在联系、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文学风格的独创性和多样性、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等四个问题。通过学习明确文学风格是辨识作家个人乃至一种文化的标志,了解文学风格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掌握文学风格的定义和有关论述。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

一、风格的定义

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1.创作个性界说

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

1.文体三层面

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

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1.文釆

2.情调

3.气势

4.氛围

5.韵味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

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风格的界定和阐述的种种理论;

2.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构成都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3.文学风格的界说;

4.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5.文学风格在时代、民族、地域等影响下的文化构成;

6.文学风格的文化表征。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

2.文学风格问题的诸种概念。

二、领会

1.文学风格的各种理论内涵;

2.文学风格的定义;

3.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4.文学风格的言语组织;

5.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6.文学风格与语言组织;

7.文学风格的特征;

8.文学风格的类型及其审美价值;

9.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流派文化。

三、应用

1.通过作品的语言辨认文学的风格类型;

2.结合作家与作品说明创作个性与风格的关系;

3.结合作品说明风格的审美构成。

第七章文学创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集中阐述文学创作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理解文学创作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活动,其基本规律和特征是什么。重点在“创作心理要素”与“创作过程”这两个大问题。通过对文学创作活动的认识,从主体角度深人了解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

—、作家的文化修养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

一、艺术直觉

1.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知觉的异同

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二、艺术灵感

1.艺术灵感的特征

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三、艺术情感

1.艺术情感的特征

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四、艺术想象

1.艺术想象的特点

2.艺术想象的类型

五、艺术理解

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

2.艺术理解与选材

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

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

一、创作动机

1.创作动机的构成

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

二、创作冲动

1.创作冲动的特性

2.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

3.创作冲动的激起

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2.艺术构思

3.艺术传达

4.修改与润色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

2.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直觉、艺术灵感、艺术情感和艺术想象;

3.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冲动和创作动机;

4.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5.作家的素养的诸方面。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记住本章所列的重要作家、理论家对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述;

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和创作过程的重要概念。

二、领会

1.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

2.文学创作的客体;

3.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4.艺术直觉与艺术灵感;

5.艺术情感与艺术想象;

6.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

7.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

三、应用

1.结合作品说明作家应具备的素养;

2.结合作品说明文学创作的主客观统一;

3.结合作家创作说明作家的创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接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理解作品与读者间的文学接受关系以及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运用文学接受的理论,解释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诸种心理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接受、批评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接受的条件、过程、效果的相关理论,了解与掌握文学批评的意义及具体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二、文学的消费与传播

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1.接受者的兴趣

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

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1.期待视野

2.预备情绪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1.召唤结构

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3.认识空间的拓展

4.人格境界的提高

5.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

2.社会交往

第五节文学批评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

1.审美体验

2.理性分析

3.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

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

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各个环节;

2.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3.文学批评的意义;

4.文学批评与文学接受的联系与区别;

5.文学接受的主体条件;

6.文学接受的客体条件;

7.文学接受的过程;

8.文学接受效果;

9.文学批评的意义与诸种方法。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

2.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各种概念与定义。

二、领会

1.文学生产、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诸环节的联系与区别;

2.文学接受者的素质与心境;

3.作为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学作品;

4.文学接受中的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5.文学接受心理的顺化与同化;

6.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7.文学接受效果及其条件;

8.文学批评的意义与方式;

9.文学批评的方法问题。

三、应用

1.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接受主体的素养与心境的重要性;

2.结合作品分析说明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

3.结合作品说明文学接受中的共鸣与再创造;

4.文学批评意义的解析。

第九章文学的源流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的学习目的是理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文学的思潮、流派相关的理论,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通过理论、观点的运用,能够解释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文学发生的原因,深刻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关系及不平衡现象,了解与掌握文学自觉、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演变的状况与特点。本章的重点是第二节第四节,难点是第四节。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

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

1.模仿说

2.巫术说

3.游戏说

4.劳动说

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

一、文学的自觉

1.从不自觉到自觉

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

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

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

一、文学思潮

1.文学思潮的含义

2.文学思潮的产生

3.文学思潮的特点

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二、文学流派

1.文学流派的界定

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3.文学流派的产生

4.文学流派的特点

三、考核知识点

1.文学起源的诸种理论;

2.文艺起源的综合理论;

3.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文学自身的演变与发展;

5.几种主要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文学流派的产生。

四、考核要求

一、识记

1.古今中外论述文学源流的重要论点和理论家;

2.关于文学源流的重要概念与定义。

二、领会

1.四种文学起源理论;

2.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

3.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4.文学自身的演变与发展;

5.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6.文学流派及其特点。

三、应用

1.结合中国文学发展史说明文学的起源或发展的规律;

2.结合文学思潮的历史说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演进;

3.文学流派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上“自考文学概论(一)大纲免费下载_2023年4月湖南00529教材大纲”由自考生网根据教育部考试院发布的统考课考试大纲及教材整理,以供湖南自考生们参考。如文学概论(一)大纲调整,以湖南考试院最新公布为准。更多相关内容可关注“湖南自考大纲”专题。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更多优惠课程课程推荐
自考押题 关闭